1999年英国人混进南海,打捞百万件中国文物,打碎60多万件扔回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5:42 2

摘要:1822年初,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清朝厦门港,大风平浪静。泰兴号正准备启航,大伙都忙着最后一批装货,码头周边夹杂着瓷器的脆响和商人的叫卖声,好像一切都挺正常。嫂子们在船边吩咐着注意事项,有人背着麻袋,有人递着账本。要说场面,真没有啥出格的地方。泰兴号装的是飞

1822年初,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清朝厦门港,大风平浪静。泰兴号正准备启航,大伙都忙着最后一批装货,码头周边夹杂着瓷器的脆响和商人的叫卖声,好像一切都挺正常。嫂子们在船边吩咐着注意事项,有人背着麻袋,有人递着账本。要说场面,真没有啥出格的地方。泰兴号装的是飞到世界各国去的货,尤其那些官窑瓷,满满一船——这年头中国瓷器在洋人那边,简直就能当门面。你说,这船要是顺利跑趟洋面,得赚多少银两?

不过老天咽不下太平饭。风暴,往往是没理由地来。2月初,泰兴号刚经过马六甲海峡,在贝尔威得浅滩这块地方,突然之间海面卷起了乱浪,还带着天边横扫一圈暗云。大家刚才还笑着聊天,转头就听见水手喊着“赶紧下舱!”有人跑,有人愣着不动,场面一下子失控。船,逮不住方向,巨浪加持,左冲右撞,泰兴号就那么没声没响地撞在了海底暗礁上。之后,悲剧登场。如此激烈的碰撞,船体那可受不了——短短几十分钟,轰然倾覆。

人们在夜里只听见尖叫,哭喊,谁都在喊救命。可海水压得人喘不过气,也没有什么神仙来救。瓷器啊,堆上百万件,全都跟着沉了下去,一瞬之间,全成了海底废墟。这个消息,要是让各路商人知道,估计要心疼一辈子。可问题是,世道总有不讲道理的时候,这船的沉没,偏偏就成了清代外贸史上的一条伤疤。有没有人觉得这事能翻盘?

大洋那边,事却往相反方向发展。1970年,迈克·哈彻。他在澳大利亚开了一家打捞公司,个人野心不算大,却能碰到奇迹。打捞战后的军舰、商船,他有一套自己的办法,有声呐,有设备,几次都挖出不少好东西。积累了资本后,一下子对古代沉船生出了兴趣。哈彻喜欢考察老海图,专挑有点神秘色彩的案例研究。他找过印度商船,也动过南京那些装了瓷器和黄金的商船主意,捞“歌德马尔森号”时算得上风生水起。后来拍卖半船货,在阿姆斯特丹现场,不少专家都参与围观,一口气赚了大钱。

这波操作之后,他的胃口更大,泰兴号开始被他琢磨上了。哈彻知道,这艘沉船位于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国际惯例可不是没法律漏洞,但中国和印度当时都明面上不让外人随便打捞,风险不低。哈彻不在乎——搞起伪造文件那是一套接一套,明里暗里他根本管不了那么多。他拖着打捞船“不平静号”,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闯进南海,没受到太大阻力。是不是太大胆了?

海上是个磨人的地方。船队整整找了一个月,费钱费力,眼看就掰不过去了。哈彻快要放弃时,声呐突然显示有海底物体变化,可能就是沉船残骸。哈彻的心思全在那一瞬间跳了起来。资料显示的沉船长度、宽度和高度都不小,他们带着设备、潜水员下水,海底发现确有巨大堆积物。对海难专家尼戈尔·匹克福来说,这种残骸不稀奇,但成千上万件瓷器叠在一起,还是让人吃了一惊。确认身份后,哈彻就要动手捞,这也有点太顺利。

三十米深的海底,不是随便拿设备就能解决的,哈彻自家机器搞不定。他拖着人脉找了印度尼西亚的公司,硬是把人手和工具都招来了。连续打捞整整一个多月,康熙官窑的瓷器就如流水线一样往船上搬。物品多到数不过来,有瓷器,有零碎仪器,还有怀表和火炮。尤其那些瓷器,没一点缺陷都算不上稀有,不完整的哈彻就下令全砸了,没人敢反抗。听说六十多万件瓷器就这么砸成海底渣滓,拍卖只留了三十多万件。一边捞一边毁,哈彻怎么那么狠?

这批瓷器运回澳大利亚的路上,怎么就没人想过偷一点带走?2000年,哈彻联系德国斯图加特拍卖行。拍卖会上瓷器全都亮相,世界各地买家一窝蜂地冲进来,现场只有一阵阵感叹。哈彻自己也参与竞拍,价格一路推高,最高甚至三十万美元。有人说,国人这时候想抢,也抢不到太多。事后,中国买家想方设法买回了不少收藏品。德化县的人马赶到最后抢下了七十二件瓷器,心理到底是宽慰还是心酸?恐怕只有买家自己清楚。

此后剧情有转折。台湾子朋水下文化公司的程子朋看到消息,决定自费去水下捞遗落的瓷器。联合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几次探查后,陆续打捞了上百件完整器物。程子朋捐出其中三十六件,让博物馆展出,算是公开表态希望海外文物能一点点回到中国。这个举动倒也让人觉得,海外华人可能在海外更在乎文物认同感。是不是有点矛盾?一边拍卖,一边捐赠,谁都不太能统一口径。

不过话又说回来,哈彻不是总能逍遥法外。2006年,他被告上国际法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合伙人假称又发现沉船,拉来一万多投资者,四千万美元全砸了进去。半年过后,什么都捞不到,投资者一窝蜂指责哈彻诈骗。哈彻否认知情,可国际法庭裁定他承担债务和罚金。这轮风波对中国文化遗产来说算一声警钟,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专业团队才刚刚起步,对水下文物保护的经验有限,流程、技术也没有成熟规范。

中国水下考古队后来总结一句气话:“中国水下考古队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这到底是不是事实?每个人看法都不同。有人觉得哈彻是恶棍,有人又觉得他加速了行业进步。两种声音混在一起,谁也说不明白。2007年之后,团队主打自主技术研发,水下文物保护事业飞速提升。打捞“南海一号”那会儿,全网刷屏,媒体报道连篇,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考古队员成了“拼命三郎”,水下作业的难度不亚于登山探险。

这些年,海底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贝?没人说得清,网上有人估算,近海沉船可能还上千,价值数十亿。设备、人才、项目,一样也不能少。慢慢地,行业规范起来,技术提升,更多文物有希望被安全打捞回国。是不是每一次水下考古都能全力以赴呢?有点难说。打捞过程风险大,成本高,也有很多纠纷和争议。水下文物不是说全部归属中国,沿海国家都在争夺。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

不过,大家都觉得,水下文物回归祖国是最大目标。有人说,文物只是历史的一层外壳;有人说,它们是文化自信的底气。真要说,瓷器一旦流失海外,再追回来就很难了。只有不断提升技术,学会保护,才有希望。其间多少遗憾?多少亏损?没人愿意再让下一个“泰兴号”成为遗憾的故事主角。

每场打捞,每轮争夺,包含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执念。泰兴号事件,没有完美落幕,也不会成为终结。现实总有瑕疵,故事也多半没法复刻光鲜结局。

所以,到底有多少属于中国的文物能回到原点,或者就这样流浪海外,事到如今,谁又能说得准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