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师爷王季思先生说过,一本书的成功,责任编辑有一半的功劳。我的导师黄天骥先生深以为然,常以此教导我们,著书立说,特别是在出版环节,要特别尊重编辑,并虚心求教,必大有收获。窃以为,一篇文章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2004年我博士毕业,没有留在高校工作,得以肆力学
编者按:“夙抱深情约烟霞,咫尺青峰映眼帘。天地钟鼓谁鸣晓,如彼逝川三十年。”《书屋》创刊三十周年了,特刊四篇文章以示庆祝。这是其四:
我的师爷王季思先生说过,一本书的成功,责任编辑有一半的功劳。我的导师黄天骥先生深以为然,常以此教导我们,著书立说,特别是在出版环节,要特别尊重编辑,并虚心求教,必大有收获。窃以为,一篇文章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2004年我博士毕业,没有留在高校工作,得以肆力学术随笔,适逢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社长谭庭浩师兄约我整理一本岭南饮食史料的图书,很快成稿。念及史料既多文言,出版后读者有限,奈何?遂将相关史料加以解读,敷衍成篇,俾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在《南方都市报》开辟专栏,并在编辑的引导之下,越写越顺,从此大开写作之门,连续在多家报刊开设饮食、服饰等历史文化专栏,再陆续结集出版。其中的经验之谈,即争取尽量每篇能够发表,倒不是为了追求稿费和曝光度,而是在刊发过程中,编辑的修改意见每每能使文章增色,使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更接“地气”——术业有专攻,毕竟编辑比作者更了解读者。
职是之故,我当然也关注老牌名刊《书屋》,常思早登该刊,但临阵每生怯意。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能与《书屋》早日接触,知己知彼,争取早日写出符合他们需求的稿子来。真正的机缘,却始于代投一稿。我的师弟陈双阳,天赋才情,但忙于公务,疏于与报刊和出版界交接,偶见其一篇新作,认为继续存留箧中,殊为可惜,便通过老友向继东转投《书屋》。《书屋》执行主编认为我眼光尚可,著述亦多,手笔或不会低,隐约有邀稿之意。但信心仍然不是十足,便“狐假虎威”,借荐以投,即推了我导师黄天骥先生一篇《“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说孟浩然的〈春晓〉》,拙稿则精心选择了湖南题材的《湘菜出湘的早期记录》。导师的文章,当然是报刊竞求的,想必拙稿也会因此被高看一眼,而且题材也讨喜——湘菜目前风头极劲,而其早期形成史与出湘竞逐史的文章则付之阙如。果然,拙稿与导师文章一同刊于《书屋》2020年第六期。紧接着《书屋》又于2020年第八期发表了导师的一篇新稿《说王维〈观猎〉》。
因为“有效”对接了“需求”,此后,我在《书屋》的发稿量便加大了,基本能维持每年两篇左右:2021年第二期发表了《容庚日记中的谭家菜》,第六期发表了《民国武汉的粤菜馆》;2022年第二期发表了《食在广州的贵阳往事》,第五期发表了《抗战时期重庆的粤菜馆》;2023年第四期发表了《人情练达之旨 参差互见之法》,评李怀宇的新著《字里行间》,第八期发表了《出川先入汉》,说民国武汉川菜馆的故事。这些关于民国饮食史的文章,后来收入《粤菜北渐记》和《广东食语》出版,两书还获得了《书屋絮语》的推荐。
2024年发表了三篇。其中第五期有《从当代人物访谈走向历史人物研究——李怀宇〈诗酒江湖:江孔殷的美食人生〉序》。怀宇兄该著也与《书屋》有多重渊源,因为书中的重头篇幅就是在杂志连载的。李怀宇虽然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化记者,笔头功夫了得,著作等身,但好像也是通过我的推荐才开始在《书屋》亮相,这也堪称我的荐稿光辉史。
2024年我还有两篇更重要的荐稿,先讲第二重要的,就是推荐罗韬作为《书屋》的“讲坛人物”。罗韬虽然学殖深厚,诸艺皆擅,但行事低调,虽然在不大的圈子里备受推崇,但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却不太为人所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名编张旭东在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的书评《人间幸有未削书》中,谈到罗韬为该书所作的序,他的同事们读后无不击节赞赏,他自己也直呼“文章真是作手”,但觉得这个“罗韬”寂寂无名,网上也搜不到什么信息,便怀疑是胡文辉化名自作——等闲之辈是写不出如此妙文的。后来了解到确实是罗韬所作,便觉得像罗韬这样的人,神龙豹隐,有些传奇。我在向《书屋》推荐罗韬时,执行主编大概也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罗韬其人其事,但看了我推荐的罗韬的文章后,当即拍板尽快将其作为“讲坛人物”在2024年第四期推出,由此可见《书屋》及执行主编的风骨品格——唯文是举!为此我配合写了一篇《罗韬的传说与传奇》襄助。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推荐我的导师黄天骥先生的《“康乐园”里掌舵人——记忆中的中山大学老校长》。此文乃为中大百年校庆而作,对发表刊物导师拣择甚谨。本地报刊一旦风闻,当然会抢先下手。我先建言说:前贤有言,“己言不美”“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此文不宜在本地发。再借当年随先生研读《老子》时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用智不如乘势”进言曰:“《书屋》固是老牌刊物,近年却‘动作’频频,新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给《书屋》发,对于扩大传播效果,助力中大百年校庆,是不错的选择。”师以为然,杂志执行主编得稿大喜,乘势于2024年开年第一期以“讲坛人物”的方式推出,引发了中大全球校友圈的激赏与疯转。而奇文共赏、相得益彰的另一硕果,就是《新华文摘》于2024年第八期予以全文转载,也为中大百年校庆增添了一份新助力。后来黄老师在校庆晚会上,以九十高龄登台指挥压轴节目校歌大合唱,相关视频据说获得两千余万的点击和众多的点赞,《书屋》诚是与有功焉。
为配合《书屋》“讲坛人物”专题,我撰写一篇《我为黄天骥先生做百年学术规划》襄助。在追随黄师问学这二十多年中,我了解到,黄师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六十岁以后。即便是在2018年逾五百万字的十五卷《黄天骥文集》出版后,他仍然新作力作迭出。2022年出版的《唐诗三百年》就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成为雅俗共赏的畅销著作。黄老师的学术生命力还长得很、健旺得很。那我就斗胆为黄师规划百岁之前的学术研究与写作,在完成《宋词三百年》(即将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后,继续推进《散曲八百年》或《戏剧八百年》的研究与写作,然后再完成早已展开的“四大名剧创作论”另两部,并按照“上午学术下午散文”的研究写作习惯,再写两本精彩的生活回忆录和学术回忆录,以更多更好地嘉惠学林,也嘉惠《书屋》的读者。
今年是《书屋》创刊三十周年,我从事研究与写作也正好三十周年。虽然我与《书屋》交集结缘比较晚,但结缘之后,荐稿、投稿的频率不算低,这是彼此的缘分,也是《书屋》的关爱。无以为报,唯有在今后的岁月里,荐更多更好的稿,投更多更好的稿,方能表达真诚祝贺之意。
载《书屋》2025年第8期《人物春秋》
《书屋》以“读好书,品文化,悟人生——思想者的智慧高地,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为宗旨,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以湖湘文化促进中华现代文明建设。主要栏目有“书屋讲坛”“学界新论”“人物春秋”“说长论短”等,为国内外知识界、文化界重量级思想交流平台。
征订方式:
1.邮局订购:全国邮局均可订购,邮发代号:42-150
来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