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日子,实打实地等了三年。什么都没耽误,天南地北,他把李严收拾了,想法统一了。季汉集团闹心的不少,诸葛亮这回不再让人分心,大家一条心。存粮,储邸,修栈道,还造了新玩意。诸葛连弩是老朋友,木牛流马也上了新版本。八阵图夯好了。流马到底啥玩意?史料没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日子,实打实地等了三年。什么都没耽误,天南地北,他把李严收拾了,想法统一了。季汉集团闹心的不少,诸葛亮这回不再让人分心,大家一条心。存粮,储邸,修栈道,还造了新玩意。诸葛连弩是老朋友,木牛流马也上了新版本。八阵图夯好了。流马到底啥玩意?史料没写明。有人推,这或许是滑行的、还能拆组装的,水陆两用运输工具。
想想这三年,他不急不躁,补全上次拉垮的地方。统兵但不独信兵,研机械,修谷道。结果第五次出征这一次,他再没被断粮吓退。大家都问流马到底哪来的思路?人看地势,诸葛亮选路有门。
褒斜道就是那路。古褒国出发,沿褒水谷北上,翻个五里坂就到斜水河谷,斜峪关,斜谷口,眉县,离长安远近合适。南坡缓,北坡陡,但斜谷比较顺。51公里,水冲得路平,别的道阴差阳错,这儿却好走。关中和汉中一条线连起来。难怪西汉的时候君臣都盯上这道,不光地利,还有粮运。
长安吃粮紧张不是一朝一夕。关东粮好,但运到关中讲究水路。靠渭水,黄河,但三门峡怎么过?河里大石头分三股,翻船出事倒成家常便饭。唐朝又设法,绕路装车再上船,成本上去了。皇帝换地吃饭,不吃亏。
你看,洛阳吃粮方便,不用过三门峡。长安地理好,但粮问题捣乱。朝代顺流往东,后来都不选长安了。
说到底,路和水都要用,粮食靠送,栈道靠修。御史大夫张汤研究后建议汉武帝复修褒斜栈道,用最短线路南北直达。张汤的儿子张卬接力干,数万人修路。最后还是褒水斜水太猛,水落差大,巨石险滩。陆路也不好开。漕运没做成,工程到头还是让交通便利了,缩短四百里。到东汉石门隧道打通,七十多万人修了五年。桥阁建筑都算数,走的人多,车马通行。
但解决不了水运,确实美中不足。遇到这局面谁不发愁?诸葛亮干脆另辟蹊径。他不困于路短路长,有新办法就能绕过去。流马这东西可在水里游也可陆上拉。组装方便,搬运省力。一脚短,适合牵拽。装粮的箱密封,冲水不湿。一个流马装粮140斤,两人抬,火候刚好。
想想,这就是最早的微型集装箱啊!诸葛亮做的工巧,能水陆两用,后勤就不再是死穴。姜维接棒后,邓艾都愁,“彼以船行我以陆军,劳逸不同”,水陆并进,实在不好对付。季汉占了运粮先机,曹魏头疼不已。
说到曹魏,司马懿也不等闲。三年前诸葛亮北伐,他粮尽退走,魏军被汉军割麦割得捉襟见肘。郭淮靠民望,家家征粮,才缓过气来。这一招不能老用。羌氐不稳,民心也有限。后来杜袭薛悌就提前筹划,把东边粮食运来堆着,固然没毛病。可司马懿老道,觉得诸葛亮当年粮少归恨,积谷还要三年,没必要急搬粮草。
司马休——不是,司马孚专管度支,是财会高手。朝廷缺粮,他主张派五千冀州农夫去上邽屯田,打仗和种地两不误。等粮食一囤够了,兵器也要升级。司马懿上表修渠冶铁,立军市,筹军饷。立军市的路数,边郡自给自足,士气也涨,影响力随之扩大。司马懿步步为营,关中稳住。
再看季汉这边,诸葛亮不急躁,还是一样稳。斜谷兵出,十万人倾城。粮草管够,武器运用得当。曹魏那边,明帝亲自关注,秦朗两万大军、粮草源源不绝。明帝给司马懿的命令就是:“坚壁拒守,消耗其锋芒。”不求快,不追战。让诸葛亮进退不得,粮尽必退。退时再追,稳稳胜算。
这么一比,两边的思路还真不一样吧?诸葛亮在创新,补足上次的短板。曹魏在沉稳,不做意气用事。水陆两栖工具水到渠成,计划调度年年升级。第一个造流马,后面跟进的还有对手的策略配套。打仗不是单靠一时一地,后勤措施真要顶得住。没有对立统一,哪儿来的胜负?
季汉的后勤大跃进,连对手都得提前应对。魏军屯田,冶铁,军市,调集粮草,关中、陇西变得坚不可摧。一个支点拖住北伐,另一个支点打开创新。双方犹豫试探,每一步都踩着实地,没人敢冒险。你能说谁更有魄力吗?
这些事不全是诸葛亮一人的运筹。季汉集团团结,武器革新,有合议,有争论,程式不固化。曹魏多方统筹,司马家兄弟能力不一,调度也各施其谋。运粮过三门峡的难题,不是一次解决。交通线选定,水陆转换,改路造桥,是不是随时能用?谁也说不清。
有人疑心,流马到底有效果没?诸葛亮没留下设计图,没写明使用流程。后世都猜测是不是像变形金刚那样折腾,谁知道啊?就算能水陆两用,运粮量有限也是问题。可偏偏一线兵卒,真能靠这玩意让每日供应到手,不荒废军势。你信吗?反正没数据说不成。
别扯太远。后来的姜维,拿着水陆两栖办法跟邓艾耗。曹魏学着屯田改后勤,兵器不落后,双方都按自己的路数过招。三国时,人和、地利、器物标准都各有进步。赌的就是细节,试的就是耐力。一方走创新路,一方守得稳妥。诸葛亮不太追求速胜,司马懿坚持拖字诀,两边人都不傻。
有趣的是,前后假如诸葛亮没流马,季汉北伐还会这么风风火火?季汉重视兵器,每次缺啥补啥,曹魏侧重粮草和民心,谁主攻谁防都换过来。到底谁先掉链子,没法下结论。没人知道诸葛亮是不是心里也有犹豫,有没有后悔发明流马?要是没流马,斜谷是不是就走不得了?
翻看历史,每一步都纠结,没人保证万无一失。司马家兄弟能力有高有低,用人之妙未必都能学。季汉团结但也有隔阂。流马技术简单粗暴,威力却未必是决定性。水陆两用固然精巧,粮草安排更要耐心打持久战。谁知曹魏屯田是不是就非做不可?有时候决策也是靠赌,不全是算计。
诸葛亮北伐五次,每次都有新招;曹魏防守,步步追求长久安稳。打破既有格局,不堆砌数据不谈大道理。你看,技术与地理、策略和民心,这场北伐的棋局里,比拼的要素,远比一两条后勤线复杂得多。
谁说胜负只是输赢呢?每一次出征,每一个小发明,都是不断递进又反复推敲的过程。谁都不是完人,谁都不敢一下定论。
北伐的局面,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参差不齐——补了短板,留下盲点;团结了集团,也还有人为争功;有精巧机械,也有简单土办法。你信流马成事吗?你信屯田保稳吗?都是悬着,没标准答案。
来源:可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