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上,有些小国的声音总爱搅局,却往往暴露自家底气不足。立陶宛的前总统又发话了,直指俄罗斯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玩拖延战术,还说俄罗斯的核武器如今威慑力大不如前。
国际上,有些小国的声音总爱搅局,却往往暴露自家底气不足。立陶宛的前总统又发话了,直指俄罗斯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玩拖延战术,还说俄罗斯的核武器如今威慑力大不如前。
立陶宛前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在2025年5月12日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对莫斯科提出的伊斯坦布尔谈判倡议提出质疑。她认为这是俄罗斯方面的一种策略,目的是争取更多时间,而不是真正推动和平进程。克里姆林宫对尽快结束冲突缺乏动力,这些外交举动更多是为后续行动做铺垫。
她还提到,核威慑在当今已失去往日效力,冷战时期的那套理论不适用了,因为现代战争中出现了其他更具破坏力的手段,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已无法产生心理震慑。
格里包斯凯特的表态被视为西方阵营的回音,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位置敏感,常在国际事务中发声。
同期,欧洲领导人频繁穿梭基辅与莫斯科间,试图调解,但谈判拉锯明显。事件从采访开始,到报道扩散,仅两天时间。
没有强大盟友支持,欧洲在防务上面临挑战。立陶宛作为小国,却多次对大国发出强硬声音,这可能带来风险。古人韩非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小国如果不保持低调,反而冒犯邻邦,容易招致麻烦。
西方一些国家总爱炒作核威胁,其实是转移视线。
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近年来有所调整,目的是应对外部压力。2024年11月,普京签署更新版核学说,放宽使用条件,允许对常规攻击做出核回应,即便该攻击得到核大国支持。这项变化被视为对西方援乌的回应,但普京多次强调,无需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希望避免此类极端情况。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表示,这份文件及时发布,旨在澄清俄罗斯的立场,避免误判。俄罗斯强调,核威慑不是进攻工具,而是防御性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和盟友利益。
早在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就加强核演习,展示非战略核力量,以回应北约动作。2023年6月,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这是对1991年总统核倡议的调整,虽有设施升级,但无公开证据显示实际转移。
类似地,加里宁格勒地区的核存储设施在2016-2018年现代化,但无运输迹象。这些举动被西方解读为核恫吓,但俄罗斯称是为平衡力量。普京在2024年9月主持核威慑会议,讨论应对乌克兰使用西方长程导弹的可能。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指出,美国曾使用核武器轰炸广岛和长崎,俄罗斯则致力于避免核战。
相比冷战时期,俄罗斯的核策略更注重综合威慑,包括常规和网络手段。专家分析,俄罗斯不认为其常规威慑足够说服力,故依赖核威胁。但即使常规能力增强,核因素仍核心,尤其对核武装对手。
俄罗斯的核现代化,如Oreshnik导弹,旨在提升可信度。俄罗斯与中东关系未因乌克兰冲突大变,反而加速既有进程。
事件后几个月,至2025年8月,局势僵持。格里包斯凯特未再公开表态,媒体转向其他热点。分析家指出,她的核观点忽略现代核升级,如俄罗斯放宽使用门槛。立陶宛若继续强硬,或面临孤立。
小国在国际事务中常面临困境,立陶宛就是典型。依赖北约和美国,它多次对俄罗斯和中国发声,却忽略自身弱点。立陶宛仗盟友撑腰,多次挑衅中俄,这是作死征兆。
北约扩张才是问题根源,也带来了如今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紧张。
来源:元衡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