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类“相亲鉴定师”的走红绝非偶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婚恋压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年轻人群体中的25-29岁年龄段,未婚率已达到51.3%,而在30-34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同样高达18.4%。晚婚日益普遍的背景下,年轻人既渴望通过相亲找到
婚姻从来不是可以用公式计算的数字游戏,更不能靠他人鉴定定夺。与其花钱让别人定义自己的幸福,不如多花时间在真实互动中增进信任与了解。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期,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标注“相亲鉴定师”的直播间。这些主播以“婚恋军师”自居,分析前来相亲对象的条件、评估用户的“婚恋竞争力”,受到不少网友追捧。
此类“相亲鉴定师”的走红绝非偶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婚恋压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年轻人群体中的25-29岁年龄段,未婚率已达到51.3%,而在30-34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同样高达18.4%。晚婚日益普遍的背景下,年轻人既渴望通过相亲找到合适伴侣,又担心遭遇欺骗。而部分短视频平台主播们恰好捕捉到这种心理,声称能“打破滤镜”“撕下伪装”,直播间里刑侦破案般的分析过程,既满足了部分人追求确定性的心理,又提供了类似“爽剧”的围观体验,自然容易吸引眼球。
然而,剥开热闹的表象,这些所谓的“鉴定”充满主观臆断与商业套路。主播们往往预设“对方必有隐瞒”的前提,随后把相亲对象的个人信息一一列出,再套用固定模板分析。比如,对方说自己身高183厘米,要“过5减3、低5为0”打折,180厘米才是真实身高;月工资1万-3万元,一律按最低算,实际就1万元;甚至将“孝顺”曲解为“妈宝”,“练跆拳道且饮酒”与“家暴倾向”强行关联。更值得注意的是,付费模式也藏着套路,大多以十几元的低价体验引流,后续再通过“添加助理”“加入群聊详询”等方式,推出“私人订制”“择偶定位”等高价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而得到的回答却大同小异,用户想要退款时又因服务主观性强、证据难以量化而维权无门。不难发现,这种缺乏专业支撑、全靠话术包装的服务,本质上是将婚恋关系异化为流量生意。
这种畸形的“鉴定”服务,对社会及个人都存在负面影响。对个人而言,长期接受这种充满怀疑预设的分析,会形成“全员皆可疑”的认知模式,失去真诚沟通的能力,加剧婚恋焦虑,甚至错过真正合适的伴侣。从行业来看,这类门槛极低、全凭主观臆断的服务,不仅扰乱了正规婚恋咨询市场的秩序,还会侵蚀整个行业的信誉根基,让真正需要专业帮助的人无所适从。从社会层面讲,它传播的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婚恋观,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简化为利益权衡,让“三观契合”“共同成长”等情感本质被忽略,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婚恋观。
破解迷局,不妨从源头着手规范。社交平台不能只做“流量看客”,更要主动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婚恋军师”的资质,明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退款规则,禁止通过第三方私下交易,同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机制,协助用户处理纠纷,让服务全程可追溯、可监管。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对这类直播的监管力度,对使用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等手段牟利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罚并公开曝光,让套路无处遁形。
婚姻从来不是可以用公式计算的数字游戏,更不能靠他人鉴定定夺。年轻人在婚恋中需要保持理性判断,但更应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与其花钱让别人定义自己的幸福,不如多花时间在真实互动中增进信任与了解。毕竟,人心不是计算题,幸福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