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事件03:地委书记好大喜功,令信阳减员严重,被判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9:46 1

摘要:信阳的粮荒,说起来就像一场互相扯皮的家庭闹剧,却又惨烈到让人不忍细看。当时的地委书记路宪文,表面风光,背地里却是兵荒马乱。县里收不上粮,他逼着干部一家家搜过去,农民藏粮藏得紧,毕竟谁舍得把孩子的口粮交出去?但谁不交,谁就得自个儿尝苦头。听上去荒谬,实际比小说还

信阳的粮荒,说起来就像一场互相扯皮的家庭闹剧,却又惨烈到让人不忍细看。当时的地委书记路宪文,表面风光,背地里却是兵荒马乱。县里收不上粮,他逼着干部一家家搜过去,农民藏粮藏得紧,毕竟谁舍得把孩子的口粮交出去?但谁不交,谁就得自个儿尝苦头。听上去荒谬,实际比小说还黑暗。更可怕的是这场风光背后,早已埋下了一堆随时引爆的雷。

聊起路宪文,人们心里多少有点复杂。这人说起来也算是个干练干部,能折腾,能指挥,但换个角度看,也挺凉薄。有一年信阳大旱,本该赶紧向上申请点救济粮,可他反其道而行之,硬是捏造了一张丰收的大饼,事情顺利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老天爷都偏他。

可你说,这政绩的把戏好玩吗?新闻里天天播报:信阳的大丰收,全国都在夸。上头的领导听着高兴,底下的人却喝着稀粥,愁得睡不着觉。风头出的越大,压力就越狠,国家自然会开出更高的征粮数字。农民的产量哪撑得住这“丰收”?

老一辈的人说那时粮食像是被人藏起来一样。其实是被逼的。家里本来就没剩多少,路宪文又派人挨户搜查。谁敢说自己没粮食?你说真没有,他还偏要你找。那些年,听说有家里祖母把最后几升米藏在床脚,硬是被搜出来,一家人哭得撕心裂肺。没人管你是不是骨头清,收粮队拽人拎着就走,有的吊起来,动手就打,吓得一村人都不敢说话。邻居见了,暗暗把米埋在锅底下。头一天心惊胆战,第二天不是被打就是被关,一场场闹剧变成了灾难片。

越到后来,逃荒的路越来越险。信阳靠近京广线,传说有人徒步几十里,只为带孩子去外乡讨口饭。可是劳什子的“治安队”又把人逮回来,说是“逃荒分子”,该教训。家里少了人,一张张粮票还堆在桌上。街坊四邻都能说出几家从此再没人。四年减员,那些数字冰冷得像门前的老井,不停地漏水。

中央的风,迟早会吹过来。这种事终究瞒不过去。有一天,突然来了工作组。说是查“五风”,实际上就是捉蛀虫,也救活人。干部们都心慌,书记们更是夜里睡不着觉。吴芝圃跟路宪文,其实一根绳上的蚂蚱。可是到了最后关头,吴芝圃学到家了,推得干净。从上到下,所有责任齐刷刷丢给路宪文。铁面无情,说起来还是一身官场的油滑。顺水推舟,处理掉一堆人,自己却逍遥法外,一脚踏进广州,成了中南局的大书记。

说到这,我就忍不住觉得:官场老狐狸多,真能活下来的,都得懂点把戏。吴芝圃是不是坏?你说他是为自己,也没错。可这人毕竟有个本事,干净利落地抽身,学不会的,路宪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路宪文后来的日子,说好听点算“仁慈”——刑满三年,出狱后被丢去了农场,做了个副场长。其实那些年农场里的日子也清苦,哪里有书记当年风光?但人生最难得就是“差一口气活着”。有的人摔倒了,再也起不来,有的人跌跌撞撞,居然还剩一道生路。路宪文慢慢在河南“耗着”,日子一麻袋一麻袋往前拖。到了79年,人们说他又当了专科学校校长,算是风平浪静地退休——其实谁也不愿提起过去那些糟心事。

只不过,人到底是有亲有故的。说起来信阳那场灾难,路宪文远不是唯一一个错的人——村里被打的人、被饿死的孩子、被抓走的父母。大家都懂这桩事是怎么来的,但大多数人从不明说。到了后来,小镇上总有人议论这段往事,回忆起谁家的老人那年倒在了柴房角落、谁家孩子偷了几颗麦粒被揪去关。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其实暗埋着长久的疼痛。路宪文倒霉、吴芝圃狡猾,可命运就是这样分道扬镳,有的人留下一堆麻烦,有的人转身高升。

有时候我想,那个年代人的活法,多半是跟着风向跑。谁甘心吃苦?谁舍得让自家饿死?但风一来,有人抓住了“丰收”的大旗,有人丢了命,有人丢了良心。官场能混到头的一般都能干,能丢弃过去的也玩得漂亮。可到底有没有人深夜醒来,回忆一阵风生水起,心里发过冷?也许有,也许没有。事过境迁,大部分人还得过日子,没人再细问个中究竟。

历史翻过,留下的,远比报纸和名字多得多。那些年饿肚子的孩子,深夜敲门的搜查队,乱糟糟的官场争斗,全都被时间吞下去了。谁笑得最后?谁记得最痛?这事没人说得清楚。

或许,到了另一代人的故事里,信阳的这场闹剧,只剩下一句轻飘的“那年灾荒”和“干部当官”,没人再记得粮食藏在锅底,也没人记得路宪文的三年牢狱。而真正的波折——恰恰夹在风头和老井之间,安安静静,谁都不愿多揭。

来源:海上豪迈航行的大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