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白古城--详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07:23 2

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作者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在讲述电白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古老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

宁化古城遗址:位于今电白区树仔镇莘陂村,是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设立的海昌郡治所宁化县遗址。遗址内仍可见汉代至南朝的陶片、城墙基址,以及古代祭祀雷神的“龙湫岩”石刻。

冼夫人故居:位于电城镇山兜丁村,是南朝梁天监元年(522年)冼夫人出生地。故居内保留有古井、石磨等遗物,以及清代重建的“岭南圣母庙”,庙内壁画记载了冼夫人平定岭南叛乱的功绩。

古高凉城垣:位于今高州长坡镇,是隋唐时期高州治所旧城遗址。城墙残长约200米,夯土层中夹杂着南朝至隋代的砖瓦,见证着电白与高州千年的行政关联

电白历史的来龙去脉

先秦至南北朝‌,早期建制与归属‌

‌秦朝:为百越族群聚居地‌,秦始皇平定百越后,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电白属南海郡管辖。

‌汉朝: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电白划归合浦郡高凉县管辖‌。

‌三国时期‌(220—280年):属吴国高凉郡,延续至南北朝‌。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

海昌郡设立:朝廷从高凉郡东部分出地区,设立海昌郡,治所设在宁化县(今电白区树仔镇莘陂村)。海昌郡下辖宁化、武宁、永建、招怀、兴定五县(今电白区树仔镇、电城镇一带),这是电白地区最早的行政建制。《宋书·州郡志》明确记载:“海昌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立”,并指出其隶属广州。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年例游神:南朝海昌郡的“官方祭祀”转民间狂欢,电白人过年例比过年还热闹!游神队伍扛着神像巡村,锣鼓鞭炮震天响,家家摆“钟”宴请四方客。老人说:“海昌郡那会儿官府祭天地,现在轮到老百姓自己祭,神仙也得吃口热乎的!”

冼夫人与地域关联,南朝梁天监元年(522年):冼夫人出生于古高凉丁村(今电白区电城镇山兜丁村),其活动区域涵盖旧电白与新电白辖地。

南梁大通年间(约527年):

高州设立:南梁在今粤西地区设立高州,海昌郡从广州改属高州管辖。

电白郡首次出现:同时,朝廷从高凉郡分出地区,设立电白郡、南巴郡、连江郡三郡。其中,电白郡仅辖电白一县,郡县同名。电白之名源于当地多雷电的现象,这一说法被《广东省地名志》记载。

隋唐时期:郡县的废并与迁徙

隋开皇九年(589年):

废郡为县:隋朝统一后,废除电白郡和海昌郡,合并为电白县,从此电白以县的行政级别存在。

高凉郡设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高州,改设高凉郡,辖电白、连江、高凉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

隶属广州:唐朝废高凉郡,电白县改属广州管辖。

复置高州:两年后(623年),唐朝重新设立高州,州治设在高凉县(今高州),电白县继续隶属高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

改称高凉郡:唐玄宗推行“郡望制”,将高州改为高凉郡。

恢复高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高州之名。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

迁治电白:高州治所从高凉县迁至电白县,并开始修筑土城墙,周长328丈5尺(约1095米),高6尺(约2米)。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客家围屋里的采茶戏,隋唐移民的“声音身份证”,隋唐时期中原移民南下,电白成为客家文化聚集地,沙琅镇朗山庄客家围屋,近300年历史的老屋里,至今还能听到客家采茶调:“桂山高,槎水长,采茶采到下城旁。” 围屋天井摆戏台,逢年过节演《冼夫人平叛》,把隋唐故事唱给子孙听。

宋元时期:行政中心的反复迁徙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隶属窦州:宋真宗废高州,电白县改属窦州管辖。

复置高州:三年后(1006年),朝廷重新设立高州,电白县仍为州治所在地。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

改称高州路:元朝将高州升格为“路”(类似省),称高州路。

迁治茂名: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高州路治所迁至茂名县(今高州市)。

还治电白: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高州路治所再次迁回电白县。

明代:神电卫的崛起与防御体系

明洪武元年(1368年):

迁治茂名:高州府治从电白迁至茂名县。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神电卫设立:为防御倭寇和海盗,明朝在电白县沿海地区设立神电卫,统领电白、茂名、信宜、阳江、吴川五县的防务。神电卫城最初为土城。

永乐七年(1409年):

城墙升级:神电卫城用砖石包砌,周长一千一百丈(约3658米),设四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建城楼,四角建角楼,环城还设四十座敌楼,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瑶族起义毁城:瑶族起义军攻破神电卫城,知县率众修复城墙。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贴春联踩门槛:明代卫城防御的“变形记”​,电白人贴春联非常讲究。门神要贴秦琼尉迟恭(唐朝名将),说是“比明朝卫兵还厉害”;新娘进门绝不能踩门槛,因为“古代城门门槛高,踩了就是犯军规”

成化四年(1468年):

迁治神电卫:朝廷批准将电白县治从旧城(今高州长坡镇)迁入神电卫城(今电城镇),旧县城被降为“电白堡”。同时,高州府治迁至茂名县。

清代:城墙的修缮与功能转变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

重修城脚:知县相斗南将城墙底部改用石料加固,并在东、西两面增设瞭望楼,用于监视海盗和盗匪。

嘉庆七年(1802年):

修补城墙:知县吴晋动用旧城(电白堡)的城砖,修补神电卫城墙,进一步加固防御。

近现代沿革

‌1950年12月:电白县治由电城镇迁至水东镇,结束电城483年县治历史‌。

抗战爆发后(1938年),拆除城墙:因日军飞机频繁轰炸电白县城,为方便群众疏散,时任县长下令拆除城墙,砖石用于修筑防空壕和临时工事。

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世德楼爱国主义教育:抗日城墙砖的“二次就业”​,林头镇世德楼,百年碉楼变身爱国教育基地。楼里展示着被白蚁啃烂的旧栏杆,旁边配文:“这木头比日本鬼子命硬!” 学生来这儿不是光听故事,还得学用城墙砖搭掩体——老祖宗的防御智慧不能丢!

1983年:划归茂名市管辖‌。

2001年:析出南海、沙院等6镇设立茂港区‌。

‌2014年‌:撤销茂港区与电白县,合并设立‌电白区‌。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