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海的风吹过,甲午的硝烟还没散尽,谜团就像被海水反复淹没的礁石,总有人说这里的浪早就不清了。朝鲜半岛上火头一起,清政府里外都乱,一张报纸、一截电报、一声军令,谁也说不清到底谁该走哪步。李鸿章的算盘推得沉沉的,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那底牌还有几分力气,桌底下又不是没
黄海的风吹过,甲午的硝烟还没散尽,谜团就像被海水反复淹没的礁石,总有人说这里的浪早就不清了。朝鲜半岛上火头一起,清政府里外都乱,一张报纸、一截电报、一声军令,谁也说不清到底谁该走哪步。李鸿章的算盘推得沉沉的,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那底牌还有几分力气,桌底下又不是没人踢腿。搁在地图上看仗,许多事情简单,写进账目,仿佛总有地方说不准,真有魑魅魍魉?要说一场海战能牵动半个亚洲,谁还敢拍胸脯说,自己没差点押错注?
上海滩的报馆门口,报童跑得飞快,纸页还带着油墨味。“最新电报,北洋沉船!”是真是假,谁管那么细?隔壁黄包车夫抢先喊出去,弄堂口茶馆里讨论翻了天。那个年代消息乱得像码头船帆,到底谁能筛出真话?外人传说一艘“定远”再没回来,暗地里小道又传舰上鱼雷早失效。朝朝暮暮,消息和饭碗一样,一不小心就砸地上碎成渣。真相变成“消息”,没人记得源头了。
翻开财政部的档案,北洋水师的账确实不算全是窟窿,几笔该拨下去的银子,路上被拐了弯,户部往那一坐,谁也懒得多问。“本该造船的钱,落谁兜里?”一圈人装傻。李鸿章的朋友们里,谁没点门道?船厂分红的糊涂账,有时候说着兜圈画圆,没人想明白。1886到1892,银子花得一点不少,账本却是实打实,光洋码得整齐。可舰老炮旧,后勤补给挤得要命,你说问题藏哪?账本上理得清,现场却是一潭死水。
清廷对海军的投入,说起来比不少欧洲小国都慷慨。可这钱下去,几年后却发现,甲板裂了,炮管锈了,还找不着人修。账目的孔没看见,麻烦却像海沟里的涡流,谁也逃不掉。有人说“腐败拖垮了北洋”,也有人拍胸脯“贪婪能一口锅背得完?”看着这些档案,嘴角难免发酸。账目稳不代表舰队能金刚不坏,历史的水一直在“流走”。
每次说到甲午败因,“技术差”、“装备落后”这些声音最大,直到现在还没消停。但那年北洋舰队训练极法“依样画葫芦”,德籍教官的棍子挥得比谁都硬,连烟台、旅顺的联演都请了洋人做裁判。可就是这号硬杠杠,下了水反而“漂”不起来。有人嘟囔:“中国兵打不得仗。”官兵底下也有话在肚子里,“老外的规矩,我们不一定真服”。每年报告说得好听,到了实战前一天,心跳比鼓点快。
政务场合,一张报纸长期半真半假,户部的银子刚批出去,日本人那边也早眼巴巴盯牢。清廷和英国借贷本以为稳如泰山,没想到人家早打通日本那边的罅隙。还有个事,近年来清廷用于日方“文化交流”的费用年年增涨,一查商务簿册才冒冷汗。“这銀兩算投资?还是沉底?”。不见得,全都按着善后契约分明过账。日本顺着赔款进账,马上就淘来新舰新炮,清廷拆东墙补西墙,填来也填不完。
而那段时间,不光清廷忙乱,市面上的风气同样乱七八糟。无论上海,天津,北京,报馆消息各说各话,《申报》爱添油加醋,常常一句话变着花样说。寻常百姓光围观还不够,翻着花地编顺口溜,第二天嚷进茶楼。慈禧太后连听带气,翻陈年旧账,火全发在自家屏风上。这阵子社会空气稀奇得很,搞得一桩仗像是全球大病号的体检表。不论学谁,谁都能摆上几句道理,却没人真敢递上实底理由。信口开河,却也成了这场“全民解谜”的核心玩法。
说回李鸿章贪腐,其实更像局里的一枚棋子。他既懂保守,也信新政,但凡走到一个岔路口,左右都是墙。天津那头新船厂,招生年年有猫腻,造船招标更是道道心眼。外籍工程师的吆喝声大,官场立马有人去“参”,哪里敢真碰铁律?老规矩拴着新风气,一把锁系着无数根旧链子,唯恐越得太快。到头来,上下都不肯担风险,就成了只敢“慢慢折腾“的怪格局。到了真紧要关头,谁也没那个胆跳出来。
舰队的硬件其实并非一盘烂泥。光看“定远”“致远”,吨位火力并不比日本同级船低多少。问题在于,出战那天,各家思想不合拢。主舰、护卫舰频率掐不到一点儿,一面信号旗下去,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干脆分成两派。水下暗流和官兵性格一样,表面风平浪静,细节里全藏着揣测。官兵“等令而动”,讲起来是服从,细查又全是推托,怕的不是敌人,是担责任。一百年过去,这样的劲头还留着,讲得多,改得少。
要说败仗带来了啥?最大的折腾其实战后五年才显现。朝廷里财政被榨干,全国铁路项目挂在半道,没个着落。革命党人借题发挥,说“自立自强”,要不是民生先塌了底,谁有余力呼口号?山东沦陷后,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华北赶上连年旱灾,粮价疯涨。有人赖战火催动,其实是好几个旧瘢痕一起爆发。日方不上来抢也许过阵子照样出问题,只是甲午这根针扎下去,“麻烦都找上门了”。
网上有人扒拉财政数据,还真找到一笔巨款投向苏州河治理。名义漂亮,说是“民生工程”,花出去工程落地,市井却喊涨价。“新河道修了,怎么没见老百姓过得好一点?”反倒成了新段子的题材。说明这些钱也没流进该流的地方,权贵分一杯羹,底下冷着一锅粥。这类大动作,不论怎么换人,都总沾着点“灰”。谁也不全信,却每个人都说自己清楚。
最吊诡的还得看官场。打过仗的官员大多还照升迁,甚至有被加官进爵。老江湖们通风报信,查了档案,发现每回出事都能有理由。“前线困难”,“天时不利”,都成了挡箭牌。有位参赞,战前站台作秀,事后谁问谁躲,说话推三阻四。历史是不大会造假,可人常常善于给自己补台,不管台下掌声还在不在。
再聊点冷门事。刘步蟾战死,遗孀补助一桩陈案。官方批文曲曲折折,地方官左右揣着,光一个批条就在不同衙门流转几个月。偶然看到档案,批注写得慌乱,谁也不想背锅,这样的事居然一次次闹得穿街过巷。小钱小事,大官小吏,都扯得溜儿圆。好像谁也没特想出头露面。
那年鲁东渔民全村断炊,整个环渤海嚷成锅,小村对着大海,日军一靠岸人都吓跑了。清军留下一纸“不得扰民”却反让百姓一哄而散。彼时北方雨水足,地里庄稼没摸到家,商家乘机涨几番,民心里头有苦说不出。这是“小事”还是“大事”?没人真在史书里专门记下来。民间的主角只能认倒霉。
到了这地步,甲午归因始终众说纷纭。学者说日本“灵活专制”,也有人讽清廷没学到半点精髓。其实说来说去谁也没真信住自己原来的说法,谁都觉得自己有理,轮到具体验证又都想退一步。甲午过后,清朝“注定必败”?也未必见得。内政自有逻辑,战败只是机制里裂了道缝。转机时痛,倒霉时也未见得全无希望。
甲午一过,舆论变得比炮弹更猛。北京书院师生夜谈“亡国危局”,一边刷手气赌博,一边聊明天谁该振作。新闻记者把海战变社评,革命党借机会鼓噪,普通人期盼的却是“明日有米开锅,别再添乱”。天翻地覆,也是慢慢磨出来的。“国朝易覆,江山不易换”,百姓随波,朝廷棰断自家枝条也不觉得尖锐。历史真就这么随遇而安吗?
回头瞅瞅甲午这摊子帐,写进纸面能成条理,真放进人心,半天还是乱。谁能一锤定音,谁能替大众下结论?说晋级、说失败,总有撞了墙还回头认的老路。中国近代就在这种人事反复、记账不清和机会攒到失手里,吵着闹着跳进新时代的水里。真相,藏在每一个被水冲淡了的小细节里。
这场仗,多少故事、多少人,永远只讲一半,听众自己添另一半。没有完整的答案,却有层层叠叠的可能。
来源:山林内兴奋捉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