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6年重回中国 全球炼铁业科技盛会在京召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9:29 1

摘要:8月26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金属学会协办的“第十届国际炼铁科技大会”(ICSTI 2025)在北京正式开幕。大会旨在为国际炼铁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科技交流平台,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与各国参会者相互交流最新技术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吕林 报道

特约通讯员 蓝义高 摄影

8月26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金属学会协办的“第十届国际炼铁科技大会”(ICSTI 2025)在北京正式开幕。大会旨在为国际炼铁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科技交流平台,众多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与各国参会者相互交流最新技术成果和科研经验,研究和探讨世界炼铁领域的热点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图为全体大会现场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焦树强、首钢集团副总经理朱国森出席8月26日的全体大会并致辞。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等专家主持全体大会。

图为张晓刚

张晓刚在致辞中表示,钢铁行业正面临减碳的严峻挑战,问题已不再是“是否需要变革”,而是“我们能以多快的速度、多大的成本,实现对环境影响大幅降低的钢铁生产”。“国际炼铁科技大会”的创立初衷便是探讨此类关键问题,自1994年创立以来,大会每三至四年在世界各大洲轮流召开,汇聚了冶金学、化学、工程学、数据科学及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见证了烧结与炉料制备、高炉建模、喷煤技术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更涵盖了氢还原与数字控制等前沿方向。展望未来,低碳化、智能化炼铁的道路并非由单一技术突破决定,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构建:更精准的高炉行为模型、更耐氢的高性能材料、更智能的控制系统,以及对新型示范项目更有力的资金支持。此类会议的价值,正在于分享这些技术进展,并构建全球规模化应用所需的信任基础。

图为焦树强

焦树强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既要保持强大又要将碳足迹降至最低的挑战,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和经济问题。行业处于十字路口,亟待深度转型,迫切需要全球跨领域、跨代际合作。“国际炼铁科技大会”曾于2009年在中国上海成功召开,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本届大会是时隔16年后,中国再次成功申办到该系列国际会议的主办权,意义重大。北京科技大学非常荣幸能够承办本届大会,助力汇聚智慧和人才,加速行业变革。

图为朱国森

朱国森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跨区域、多产业集团,首钢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竞争优势,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践行双碳承诺,首钢开发并应用低碳炼铁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建立智能控制平台将智能炼铁融入绿色发展。他强调,钢铁是基础材料和全球气候治理关键行业,炼铁系统在“双碳”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全球合作,期待与各方探索前沿技术,推动行业高质量、高效、可持续发展。

图为田志凌主持大会

图为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张建良出席大会(图片由中国金属学会提供)

图为26日上午全体大会报告环节上半场主持人

图为26日上午全体大会报告环节下半场主持人

图为26日下午全体大会报告环节上半场主持人

图为26日下午全体大会报告环节下半场主持人

全体大会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绿色低碳、智能高效、资源循环等主题做专业报告,分享了从基础理论、工艺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炼铁领域全链条技术研发进展。

图为姜涛

图为姜涛获颁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分析了中国钢铁生产及碳排放情况、原料消耗情况以及未来原料需求,分享了中国炼铁炉料制备技术的创新与进展,阐释了我国绿色化炉料转型升级的目标及要求,提出了炉料绿色化加工转型升级的技术方法与发展路径。他表示,中国炼铁业向大规模、超高产、低能耗发展,烧结、球团工艺也在做出积极转变。

图为宇佐泽丰(Yutaka Ujisawa)

图为宇佐泽丰(Yutaka Ujisawa)获颁证书

来自日本新日铁的宇佐泽丰(Yutaka Ujisawa)分析了日本钢铁行业迈向碳中和炼钢的挑战,阐述并探讨了多路径技术开发项目的概况,包括高炉氢还原技术、仅用氢气还原低品位铁矿石的直接氢还原技术、用于高等级钢生产的电弧炉技术、用于铁水生产的电熔炉技术,以及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图为张建良

图为张建良获颁证书

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张建良介绍了中国炼铁领域近年来的技术进展,分析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炼铁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表示,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及日益增长的低碳绿色发展需求,炼铁行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加快向可持续生产模式转型。未来,行业将重点围绕高炉低碳运行及非高炉炼铁替代技术的开发展开工作。

图为申明均(Myoung Gyun Shin)

图为申明均(Myoung Gyun Shin)获颁证书

来自韩国浦项制铁的申明均(Myoung Gyun Shin)介绍了浦项制铁基于氢气的炼铁工艺HyREX®的最新情况。他表示,浦项制铁HyREX®工艺采用基于氢气的流化床还原与电熔炼技术,在原料灵活性、能源效率和钢材质量方面具有优势,浦项制铁致力于将HyREX®打造为全球钢铁行业可规模化、经济可行的脱碳解决方案。

图为青格勒·吉日格勒

图为青格勒·吉日格勒获颁证书

来自首钢集团的青格勒·吉日格勒介绍了首钢长流程炼钢的减碳实践,并进行了技术展望。她表示,中国90%的钢铁采用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生产,因此长流程的碳减排至关重要。首钢集团在现有长流程中研究应用了多项低碳技术,包括高球团比炼铁、富氢喷吹、低能耗低碳烧结球团技术、高废钢比炼钢以及碳捕集利用等。据悉,首钢在现有高炉—转炉长流程中已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0%。

图为蓬图斯・舍贝里(Pontus Sjöberg)

图为蓬图斯・舍贝里(Pontus Sjöberg)获颁证书

来自瑞典Swerim AB公司的蓬图斯・舍贝里(Pontus Sjöberg)介绍了瑞典钢铁工业现状和绿色转型实践,重点展示了部分前沿研究案例——包括氢气直接还原铁(H2-DRI)生产及其在电弧炉中的零碳熔炼工艺开发,以及新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CCS)技术的研发进展。

图为张代华

图为张代华获颁证书

来自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张代华介绍了宝钢股份炼铁厂在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技术领域的探索实践。通过多工序协同管理,宝钢前端区域环保成效显著,实现烟气超低排放、废水零排放及固废不出厂。围绕传统高炉—转炉长流程,宝钢积极推动废钢炉料与生物质能源的工业化应用,持续攻关低碳炼铁关键技术。同时以智能高炉为代表,拓展智能模型研发应用,助力炼铁工序向高质量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

图为丹尼斯・D・卢(Dennis D. Lu)

图为丹尼斯・D・卢(Dennis D. Lu)获颁证书

来自安赛乐米塔尔全球研发欧洲&南美中心的丹尼斯・D・卢(Dennis D. Lu)介绍了安赛乐米塔尔的炼铁创新与技术改造,该集团已将低碳技术整合至“智能碳”与“创新直接还原铁”两大技术路线,引领碳中和炼铁炼钢进程。同时重点布局突破性技术研发,如全球首个工业级低温铁电解项目VolteronTM中试装置,为未来零碳炼铁工艺做好技术储备。

图为余艾冰

图为余艾冰获颁证书

来自中国JITRI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所的余艾冰介绍了通过开发并应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高炉过程模型以实现最佳能效的研发成果。提升高炉能效是钢铁行业减少环境足迹、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通过优化高炉设计与控制以达到最佳能效,始终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图为S.S.莫汉蒂(S. S. Mohanty)做线上分享

来自印度Essar Minmet有限公司的S.S.莫汉蒂(S. S. Mohanty)分析了当前高炉炼铁的发展趋势,指出传统高炉炼铁工艺将在技术、流程、原料制备、能效、热回收等诸多方面面临重大结构性变革,以在新兴技术浪潮中延续高炉炼铁工艺的生命力。

图为报告环节互动交流

图为会场报告吸引与会代表关注

8月26日—29日,除了全体大会外,会议设置了烧结与球团、炼焦、高炉工艺与操作、氢基炼铁、减排与节能、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等分会场探讨专业技术问题,并专门安排了学生报告专场和墙报展示。

据悉,经过2年多的筹备,本届会议组委会共收到来自世界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摘要400余篇、全文310余篇。“第十一届国际炼铁科技大会”将于2027年由日本铁钢协会(ISIJ)主办。

来源:中国冶金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