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经典电影《农奴》中的歌曲。该片由李俊执导,旺堆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讲述了西藏农奴强巴饱受农奴主剥削压迫,被人民解放军所救,他揭露了恶势力的罪行,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反动的农奴主斗争,最终农奴们获得解放的故事。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朴实的语言,抒发了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这是经典电影《农奴》中的歌曲。该片由李俊执导,旺堆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出品。讲述了西藏农奴强巴饱受农奴主剥削压迫,被人民解放军所救,他揭露了恶势力的罪行,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反动的农奴主斗争,最终农奴们获得解放的故事。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朴实的语言,抒发了获得解放的藏族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
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历史上,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过着悲惨的生活。
1950年1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派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帮助西藏人民推翻了反动的封建农奴制,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2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同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强大动力、指引奋进方向。
回望波澜壮阔的西藏解放发展史,缅怀为解放和建设西藏的英雄。弘扬老西藏精神,砥砺前行。
解放西藏,砸碎农奴身上的铁锁链
西藏历史上存在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对农奴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黑暗野蛮的社会制度,始于10世纪,到13世纪普遍确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是世界上极端反动的社会制度,其反动性、残酷性较欧洲中世纪曾经存在过的封建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制度粗暴践踏人类尊严,严重侵犯基本人权,是极少数封建农奴主的天堂,而对占人口总数95%的西藏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人间炼狱。根本阻碍西藏社会发展,完全背离中国和世界进步潮流。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是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等级森严,践踏人权。政权庇护神权,神权控制政权,神权与政权融为一体,共同维护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封建领主的统治。在神权政治下,寺庙成为集开展宗教活动、控制一方政权、实施经济剥削、囤积武装力量、进行司法审判等功能为一体的统治堡垒。三大领主以野蛮、残酷的刑法维护封建农奴制度。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贫富悬殊,阻碍发展。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民主改革前,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其中居前的几家大贵族,每家占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15克相当于1公顷)。十四世达赖家族占有27座庄园、30个牧场,拥有农牧奴6000多人。十四世达赖本人就拥有黄金16万两,白银9500万两,珍宝玉器2万多件,有各种绸缎、珍贵裘皮衣服1万多件。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挣扎在死亡线上。农奴主用差役和高利贷对农奴进行残酷的剥削,仅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征收的差税种类就达200多种。农奴为农奴主支的差,占农奴户劳动量50%以上,高者可达70%到80%。藏族民谚中描写道:“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
极端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把西藏经济和西藏人民生活逼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据史料记载,在元代,西藏人口尚有100万左右,而到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人口仅有115万,在近700年的时间里,西藏地区人口仅增加10多万。曾经担任噶厦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曾哀叹,再这样下去,贵族们恐怕连生存也难以维持了。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刚建立,党中央毛主席就高瞻远瞩,把解决西藏问题摆在了国家统一的战略层面上思考,进行了具体部署。
噶厦,也就是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机构,并不甘心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特权,他们一方面抓紧时间加强武装力量,另一方面勾结西方势力,企图在解放军未到来之前,把西藏从祖国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新中国成立后仅一个月,噶厦就用拉萨电台,以所谓的“西藏外交局”的名义,致电毛主席,明确表示不希望解放军入藏。
为清除国外侵略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完成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统一,195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决定以西南局和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为主,在西北局和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配合下,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据此,组成以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为正副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决定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一面命令人民解放军着手进军准备;一面制定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持西藏现行制度、尊重藏族宗教信仰、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等10项政策作为和平解放西藏的基本条件,与西藏地方当局谈判。
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代表团到北京谈判,但西藏地方当局迟迟不派代表,反而增兵入藏咽喉要道昌都周围及金沙江西岸地区,以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行动。
为了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进藏部队于1950年10月6日至24日举行昌都战役,打开了进藏门户。昌都战役后,西藏爱国力量得到发展,反动势力受到抑制。
1951年2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北京,同以李维汉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谈判,5月23日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25日,中央军委按照协议规定,发出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命令。各进藏部队于8、9月间分路向拉萨及西藏全境进军。进军过程中,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藏族人民的热烈欢迎。9月9日,第18军先遣支队进抵拉萨,至11月底,进藏各部队相继抵达指定地区。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西藏地方政府谈判代表团和进藏部队在拉萨举行大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后,按照《十七条协议》规定:西藏落后的社会制度必须改革。中央人民政府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十七条协议”规定,这种改革中央不加强迫,由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但是,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根本反对改革,试图永远保持农奴制,以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蓄意违背和破坏“十七条协议”,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变本加厉地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1959年3月10日在拉萨发生的全面武装叛乱。解放军在忍无可忍、让无可让的情况下,于当日上午10时奉命进行反击。在藏族爱国僧俗人民的支持下,仅用两天时间,就彻底平息了拉萨市区的叛乱。以后又平息了叛乱分子长期盘踞的山南地区的叛乱。流窜于其他地区的叛乱武装也相继瓦解。
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发布国务院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从此,维系千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西藏百万农奴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真正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藏族群众说,是毛主席派金珠玛米(金珠的汉语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的汉语意思是兵,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整个称呼就成了解放军的专有称呼,沿用至今。)砸碎了农奴身上的封建农奴制锁链,百万农奴翻身解放,获得了自由新生。
民主改革,迈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1959年4月15日和4月19日,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和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先后在北京举行。西藏平叛和西藏民主改革成为这两个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班禅大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毛主席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与参加会议的班禅大师就西藏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代表报告了西藏平叛和西藏民主改革的情况。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就西藏问题专门做出了决议。此外,中共中央也于5月31日,对西藏平叛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做出决定。根据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决定和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部署,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各部队开始发动群众进行边打边改,西藏的肃清残匪行的斗争和进行民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9年5月,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经武从北京回到拉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领导西藏的民主改革。张经武多次召开工委会议,学习传达毛主席的几次讲话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制定了《关于当前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并决定以拉萨、山南、塔工等地区为民主改革试点,摸索经验,指导全面。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在西藏全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这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从此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旧的社会制度,百万农奴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西藏开始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
——彻底解放农奴和奴隶。压迫西藏人民数百年的西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被解散,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被废止。宣布解放农奴和奴隶,废除人身依附关系,废除农奴主放给劳动人民的高利贷债务。百万农奴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不再遭受农奴主的强迫劳动和非人待遇。不再被作为农奴主的个人财产加以买卖、转让、交换、抵债,不再被农奴主强迫劳动,获得了人身自由等一系列人权。
——废除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被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分配给农奴。百万农奴第一次成为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在民主改革中,农奴和奴隶共分得土地约280多万克(约18.67万公顷)。
——废除反动社会制度。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实现政教分离;废除生产资料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农牧民个体所有制;废除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使农奴和奴隶获得人身自由。国家明令规定切实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爱国守法的喇嘛寺庙,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受干涉,废除寺庙在政治、经济上的一切封建特权。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改变了藏传佛教神学思想的垄断局面,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奴翻身作主人。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选举产生西藏各级人民政权,一大批翻身农奴和奴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1965年8月,西藏县乡选举工作完成。
——开辟西藏发展的光明道路。西藏平叛及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通过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使西藏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实现了翻身解放,民族团结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光明道路。1965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5.8亿多斤,牲畜量发展到1800万头,与1958年相比,分别增长88%和54%。公路里程达到1.5万公里,90%的县通了汽车;厂矿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70多个;中小学发展到826所;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93个;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也发展到16000余人。全区群众都把这个时期称为西藏的“黄金时代”。当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过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西藏社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跨过了几个世纪的历程,从封建奴隶社会,经过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飞跃,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跨越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历史巨变
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郭锡兰、协绕顿珠(杨东生)、朗顿.贡噶旺秋、崔科.顿珠才旺、生钦.洛桑坚赞当选为副主席。达瓦(司口)、仁钦索朗等37人当选为委员。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决定,从1965年9月1日起,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改名为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张国华为第一书记。谭冠三、周仁山、王其梅、郭锡兰、任明道、苗不一、杨东生、麻贵书、郝平南为书记处书记。原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经武调回北京工作。
西藏自治区成立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巩固了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伟大成果,标志着在西藏,人民民主政权全面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实行,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西藏自治区走过了60年的辉煌历程。短短一甲子,弹指一挥间,却使雪域高原以雄鹰之姿实现千年跨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今天的西藏,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环境友好、人民安居乐业,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雪域高原愈发牢固,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谱写了西藏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西藏各族人民直接选举县(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些代表又选举出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出席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目前西藏自治区共有4.2万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约占89.2%。
今年99岁的翻身农奴次仁拉姆,出生在山南隆子县一个农奴家里。她6岁起在领主家充当“朗生”(农奴身份的一种),12岁被领主卖给桑嘎庄园,过着悲惨生活。民主改革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次仁拉姆带领11户“朗生”家庭组成“穷棒子互助组”,用勤劳的双手发展生产,成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1963年10月,次仁拉姆首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65年被选为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来当选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至1984年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忠实履行职责,受到群众赞扬,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经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快速发展。西藏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工业等九大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增长154倍、年均增长8.9%;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建成通车;2021年6月25日,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西藏铁路里程从0到1187.8公里;183条飞机航线快捷联通世界,“电力天路”点亮万家灯火,5G信号送上珠峰之巅。
——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65年的456元、108元增长至2024年的55444元、21578元,年均分别增长8.5%、9.4%。实现所有乡镇、70%行政村通达5G网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1.32平方米。各族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油路、毡房到楼房的沧桑巨变。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在校生总数达97万人,超过西藏总人口的1/4。医疗卫生机构从1965年的193个增长至2024年的7231个,人均预期寿命比自治区成立初期增长1倍多。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68.17岁,提高到2020年的72.19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4年底,西藏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63.22万人次。
——科学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西藏现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33所,民营科研机构10所,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三级农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184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目前,西藏有专业技术人员56264人,其中,少数民族43552人,占总数的77.41%;他们在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区现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43个,图书馆82个、群艺馆(文化活动中心)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文化广场1600余个,为74个县(区、市)配备舞台车、图书车,基本形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现有76个县(区、市)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居)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人员超过10万人,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478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年放映6.3万余场电影。建成6312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4%、99.67%。中央、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亿余元,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格萨尔史诗、藏戏、藏医药、唐卡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体育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位勇士,首次登上峰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1975年,“九勇士”再登珠峰,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峰顶,测得珠峰高度数据,藏族登山家潘多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登山精神”,成为当时整个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是西藏人民昂首前进的象征。在竞技体育领域,一代代西藏健儿通过体育实现人生梦想,也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各地。西藏实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乡镇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等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工程700多个。截至“十三五”末期,西藏体育场地超80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平方米。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现在,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断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整体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西藏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信仰自由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维护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在西藏长期并存。活佛转世传承规范有序,截至2024年,已有93位新转世活佛得到批准认定,活佛转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得到有效维护。依法有效保护藏传佛教寺庙和文物古迹,持续提升宗教活动场所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以来,统一维修改造寺庙僧舍,修建寺庙养老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98%以上寺庙实现通路、通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政府每年补贴2600多万元,实现僧尼医保、养老保险、低保、意外伤害险和健康体检全覆盖。全国共规划建设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西藏佛学院等9座藏语系佛学院,总投资9.2亿元。积极推进藏传佛教研究,藏传佛教科研体系日益完善。
——西藏民族团结日益巩固。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有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以及夏尔巴人、僜人等40多个民族。西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既消除了导致民族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也消除了西藏地方的阶级差别和人身依附关系,各民族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口流动更趋频繁,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每年9月集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60年来,中央和各地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1965年至2024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累计投入2.6万亿元。对口支援西藏体系逐步健全,援藏资金累计投入643亿元,选派11批次1.4万余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形成17个省市、相关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对口支援西藏74个县市区的全覆盖格局。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力量,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
精神丰碑,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伟大的斗争孕育和淬炼伟大精神。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巨变之中,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贯穿始终,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它是推动雪域高原发展的动力源泉。
20世纪5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为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党中央毛主席派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为主力,进军西藏。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破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自卫反击战、建设新西藏的岁月里,解放军指战员和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人们,彰显了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品德。“老西藏精神”得以在艰苦卓绝斗争的锤炼中产生,并具有了“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疆为家、军民团结”等基本内涵。
199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考察西藏期间,在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提出了发扬“老西藏精神”的号召,并将这一伟大精神高度地概括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他为驻藏部队题词:“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
2001年3月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时任西藏代表团团长的热地,建议把“特别能团结”丰富到“老西藏精神”中去,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赞同,被中央采纳。于是就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要求,“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人新的时代内涵。”后来,他多次提出,弘扬“老西藏精神”建设好新西藏。
“老西藏精神”,展现了进藏的解放军指战员、老一代进藏工作者和西藏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艰辛历程、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称为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当时,内地到西藏山高路险,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驿道,只有人走马背的茶马古道。加上内地人有高原反应、气候多变、经常暴风雨雪袭击等困难重重。解放军指战员不畏艰险,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坚强决心向西藏进军。
由川藏方向进军的18军,进藏前原本已经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被任命为川南行署主任,军政委谭冠三已明确兼任四川省自贡市委书记。经过多年南征北战,许多战士已打算在川南安家落户。突然接到进军西藏的任务,想到西藏路途遥远、严寒缺氧、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一些干部战士思想出现了波动。
为了帮助部队实现由“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的思想转变,引导全军认识进军西藏的光荣使命,军长张国华背三岁女出征,发出“此去西藏,我是去给西藏人民当长工”的誓言,他的女儿“难难”不幸成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个战士”;军政委谭冠三和妻子携手进藏,与年幼的孩子们天涯相思。在军首长感召下,全军指战员发出了“吃大苦、耐大劳”,“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的豪迈誓言。实现了从“三年一换”向“长期建藏”的思想转变。
史料记载:解放军在进军中,翻越 4000米以上雪山12座,横渡金沙江怒江等大小江河数十条,最艰苦的行程是从怒江、边坝到太昭与拉萨河谷之间、不但山高水急,特别是通过穷八站前后这一段路程中,连续翻越丹达山鲁贡拉、冷拉山等4座6000 米以上的大雪山。攀登重重高山峻岭,穿过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草原、沼泽地,战胜高寒缺氧、雨雪冰雹、饥饿疾病等重重困难骡马极度疲劳,因草料不及,死亡三分之二;随军运输的牦牛队距离本队更远后方补给接济不上,部队在半饥饿的状态下行军,干部战士体力急剧下降加之高山缺氧,呼吸困难。疲劳、饥饿、高原病时刻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有10多名干部战士长眠在进军征途中。最终,第18军顽强地跋涉1500公里,胜利完成了大进军的任务。
解放军还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用了4年时间,修通了长达2000公里的公路,同时也付出了4963名战士牺牲的代价。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成为了进出西藏的两条大动脉。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进藏途中,解放军指战员坚持“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原则,秋毫无犯,宁肯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也不住民房、不进寺庙;宁愿饿断肠,也不吃老乡一粒粮、不拉老乡一只羊。积极帮助沿途百姓发展生产,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给当地百姓送医送药,解决百姓就医困难。同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尊重藏族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进藏部队所表现出来的爱护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崇高革命精神和严明的军纪,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各族群众。西藏人民也通过进藏部队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共产党是来解放西藏人民的,是来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进藏部队赢得了群众最广泛的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当地群众自发为进藏部队当向导做后援,表示解放军的路修到哪里,就要支援到哪里。“两路”建设中,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不仅直接参加筑路劳动,还组织起庞大的牦牛运输队伍,为筑路大军运输物资,贡献自己的粮食、衣物。感天动地的伟大斗争,促进了各民族“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后,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奔向雪域高原。一批批进藏干部、援藏干部们,发扬“老西藏精神”,舍小家顾大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扛起了建设西藏、巩固边疆的大旗,和西藏本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矢志奋斗,在雪域高原献了青春献终身。涌现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等为代表的模范援藏干部,为建设新西藏做出了杰出贡献。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精神丰碑。与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在西藏的传承和弘扬,是中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
解放西藏建设新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中国,建设新中国历史的缩影。
历史昭示: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建设好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8月24日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