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纪念日为何定在9月3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6:45 1

摘要:1945年9月3日的重庆街头,人声鼎沸,鞭炮声不绝于耳。卖报童挥舞着报纸穿梭于狂欢人群,声嘶力竭地喊着:“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人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素不相识的市民相互拥抱,眼中含着泪花。

>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胜利的记忆永不褪色。1945年的九月三日,不仅是一个胜利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重生的历史转折点。

1945年9月3日的重庆街头,人声鼎沸,鞭炮声不绝于耳。卖报童挥舞着报纸穿梭于狂欢人群,声嘶力竭地喊着:“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人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素不相识的市民相互拥抱,眼中含着泪花。

这座城市已经忍受了太多日军轰炸的痛苦,此刻终于可以释然。摆摊的大爷免费赠送包子,酒店老板拿出珍藏的好酒与路人分享,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呼喊:“不用躲鬼子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消息传到中国,全国各地自发开始了庆祝活动。

表面上,战争似乎在这一天结束了。但实际上,这份《终战诏书》是一份充满文字游戏的文件。

通篇洋洋千言,却没有一丝一毫投降的姿态,更没有认错诚意。全文找不到“投降”“战败”等核心词汇,只使用“终战”来模糊战争性质。

诏书还将战争责任归咎于“战局不利于我”“敌方使用残虐之炸弹”等外部因素,完全不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

8月15日后,战争并未立刻停止。在中国东北,部分日军仍在负隅顽抗,直到8月下旬苏联红军持续推进,才迫使这些日军放下武器。

在缅甸战场,残余日军与盟军的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初。这种“诏书已发但战火未停”的情况表明,法律层面的“终战声明”与实际战场的停火存在时间差。

8月15日远不能等同于“战争真正结束”的时刻。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同盟国联合受降典礼。日本政府全权代表和大本营全权代表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字。

这是一份相对真正意义上的“投降诏书”,诏书里明确使用“降伏”(即投降)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术语,承认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所列全部条款”。

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站在签字桌旁,亲眼目睹日本代表弯腰签字。这笔一落,才算给十四年抗战画上了句号。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9月2日而是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呢?首先,消息传递需要时间。9月2日举行受降典礼,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获得消息的时间是在9月3日。

其次,政府顺应了民意。因为9月3日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后,百姓奔走相告,立即举行庆祝活动。为了回应民众的喜悦情绪,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三天。

195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查日本实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中国选择9月3日而非美国主导的9月2日,或日本单方面宣称的8月15日,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这涉及到“历史叙事权”的问题。

二战德国“两次”投降的闹剧提供了先例。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向英美投降。对此,斯大林勃然大怒,不承认5月7日的投降,继续发动进攻。

于是有了德国“第二次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又一次投降,这一次是向苏联、美国、英国投降,受降仪式主持人是苏联朱可夫。

斯大林明确表示,反法西斯战争是苏、美、英等国共同打赢的,投降仪式必须有所有主要盟国参与,才能体现胜利的共同性。

如果承认5月7日的德国投降,历史只会记住德国向英美投降,击败德国的最大贡献国、最大受害国——苏联则会被遗忘。

中国选择9月3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后的第二天)而非美国主导的9月2日,本质上也是在强调: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有权基于自身战场贡献和法律事实,确定符合历史真相的胜利纪念日。

在二战的全球战场上,中国战场的战略价值至关重要,却长期被西方叙事淡化。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战争结束,中国战场持续抵抗日本侵略14年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0%以上,歼灭日军150余万人。而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高达5000亿美元。

这片神州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华夏儿女用血与泪浇筑而成的。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曾动情地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这种精神体现在赵一曼烈士“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诗句里,体现在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身影中。

体现在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铮铮誓言里,更体现在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信念中。

在东北的密林里,杨靖宇将军带领抗联战士与敌人周旋,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在华北的平原上,八路军健儿神出鬼没打击日寇。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则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之敌,彰显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在江南的水乡中,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皖南事变”后重建军部继续战斗,坚持抗击日寇。西南的崇山峻岭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用鲜血打通国际援华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中国民众而言,“胜利”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需要时间消化的心理过程。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曾回忆,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要投降”的消息时,她第一反应不是喜悦,而是恐惧。“过去十几年,日本人杀了太多人,我们怕这是陷阱,怕他们还会回来。”

直到9月初,看到日军正式向中国军队递交投降书,看到街上的日军真的放下武器,她才敢相信“战争真的结束了”。王秀英的经历并非个例。

在长期遭受侵略的地区,民众对“胜利”的认知往往与“安全感重建”绑定,只有当“敌人真正投降”的事实清晰可见时,才能从心理上摆脱战争阴影。

9月3日作为“胜利纪念日”,不仅符合法律事实,更贴合民众对“胜利”的心理认知——它标志着“恐惧的终结”,而非仅仅是“声明的发布”。

八十年沧桑巨变,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任人欺凌到屹立世界东方,我们用实际行动告慰着先烈们的英灵。

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202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在福建三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集美大学举办了纪念活动。这里是一处国家级抗战遗址,部分校舍上“诚毅”校训、抗战标语等依然可见

1938年,福建厦门沦陷后,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到日军炮击和飞机的袭扰,决定将学村各校迁走。

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三所高级职业学校约600名师生辗转迁移至大田县城,几个月后又遭日军战机轰炸。玉田村村民腾出宗祠、民居等,接纳了流离失所的师生,直至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

深山里办航海学校,这是教育史上在抗战烽火中创造的教育奇迹。尽管地处山区,但在特殊时期培养了许多船长、轮机长,为我国航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站在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望过去,致敬那些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展望未来,更要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新时代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开创繁荣稳定的未来。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抗战精神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和平需要捍卫,发展需要奋斗,团结就是力量。

就像老战士常说的那样:“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新时代的“战士”,在自己的岗位上续写新的光荣与梦想。

2025年8月26日,唐山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国防教育进校园宣传活动”。活动中,青少年们参观国防教育宣传展,观看历史图片,聆听抗战老兵后代讲述英勇事迹。

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军事设备,指导学生感受枪械教具使用与手榴弹投掷要领,在互动中掌握国防技能

八十载光阴流逝,抗战记忆从未褪色。9月3日这个日子的选择,体现了一个民族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胜利成果的捍卫,对和平未来的期许。

历史不容篡改,中国的底气,更要让全世界看清!

​​​​​​​​#26国元首将出席九三阅兵传递什么信号##日本用超560亿日元宣传“正确形象”##为何要追忆抗战历史#

来源:建股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