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学院党员教师赴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开展“永葆井冈红·建功新时代”教师社会实践,围绕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和能力提升,聚焦党的作风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组织研学活动9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强大的奋进力量,将学习的丰硕成果转化为锐意进取、
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以专业赋能基层发展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华科大教师的社会实践
究竟藏着多少惊喜?
答案在各个坐标徐徐展开——
今年暑期
我校组织500余名师生
奔赴全国20余个省市
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
“社会课堂”“实践课堂”
一起来看看吧
党旗领航:筑牢育人共同体
管理学院党员教师赴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开展“永葆井冈红·建功新时代”教师社会实践,围绕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和能力提升,聚焦党的作风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组织研学活动9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强大的奋进力量,将学习的丰硕成果转化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
法医学系党员先锋队赴鄂豫闽3省5市10家公安机关、鉴定中心开展政治理论联学、专业人才联培、科研平台联建、专业导师联动、司法鉴定联合等社会实践活动,并授牌建立党旗领航法医学教育实践基地。系列活动以党建为纽带,构建校警、校企协同育人格局,书写了华科大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的法医篇章。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师实践队采用“实地考察+理论研讨+成果转化”模式,在恩施州店子坪村访谈绝壁凿路“当代愚公”、最美村支书王光国,在伍家台村实地考察生态茶园与产业链发展,在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纪念馆、恩施州博物馆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湖北民族大学校友交流“民族地区网信建设与网安人才培养新路径”,依托恩施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与脱贫攻坚实践成果,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堂”。
电气学院电能高密度转换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赴贵阳林泉电机与185厂,开展“黔途电驱,空天领航,共谋合作新篇章”主题党建。师生通过参观了解航空配套电机装备,围绕高功率密度电机开展技术座谈,探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向培养专业硕博等事项,强化了师生专业自信、坚定了科技报国信念。
电气学院强电磁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和聚变科学研究所党支部部分教师代表,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调研。双方开展支部共建、交流党建经验,还围绕人工智能在等离子体控制、诊断技术等科研问题研讨。调研团队走访多个研究室,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双方就联合科研、人才培养等达成初步意向,推动党建与科研融合,推动聚变能源研究发展。
在湖北黄梅县,基础医学院教职工通过实地参访、纪念馆讲解、村民走访等实践活动,使教师们亲身体验了革命老区的历史传承及发展变迁,感受了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使教师深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在理论与实践中涵养教育家精神。
前沿探索:攀登医疗科技创新高地
第一临床学院核医学科师生赴联影医疗开展技术考察,沿着国产医疗装备创新发展之路,深入学习“自主创新、科技报国”的企业精神,从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突破中汲取奋进力量。团队重点考察了PET-CT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并就智能影像诊断与联影专家展开深入交流。此次实践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临床学院“脑机接口”师生社会实践队赴附属同济医院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和咨询评估门诊开展活动。活动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及产业生态构建等开展,让师生沉浸式体验医学创新发展最前沿。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的学生纷纷表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同一把钥匙,为大家打开了通往未来医学的大门。
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师生赴武汉·中国光谷脑科学产业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聚焦“政-产-学-研”融合的脑科学生态链。通过调研,实践队深入解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临床转化”全链条模式,体验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历程。此次实践深化了大家对产学研融合的理解,坚定了科研服务人民健康的信念,激励师生将创新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
药学院教师深入鄂东南幕阜山区进行了药用植物生态考察和资源调研。实践团队通过访问咸宁市药检所、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在幕阜山脉野外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幕阜山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从而对该地区的民间药用植物进行发掘及整理研究,并结合高校科研优势,为幕阜山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为鄂东南中医药的发展振兴做贡献。
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
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第一临床学院师生赴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与安徽省岳西县,开展了基层医疗服务和科普能力提升活动,共开展了一次村医培训、1场护理专场培训、1场青少年科普活动、2次床边查房,并深入三个村镇开展3次义诊。团队还指导岳西县医护工作者获得4项科普奖项。
在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数学与统计学院、社会学院师生深入苗市镇、广福桥镇、杨柳铺乡三镇的13个村,累计走访调研98家柑橘种植与加工主体,覆盖种植面积8600余亩,形成3个“砂糖橘推广规模预测模型”和10篇资政报告,彰显了高校科研团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价值,更为同类地区特色农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慈利经验”。
在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设计学院教师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依托地方资源,探索“艺术设计+乡村振兴”新模式,以墙绘地绘、微景观改造、导视系统和文创设计四大方面为抓手,带领设计学子完成1000余平方墙绘地绘、6个微景观改造方案、22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以及24个文创设计。期间,学院与野三关镇建立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推进校地人才共育,以设计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振兴。
在湖北恩施鹤峰县,药学院师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张富清红色驿站,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团队深入走访当地中药材企业、参观中草药种植基地,与企业家、县林业局、县科技局负责人座谈,了解企业发展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达成开展科研合作共识,为鹤峰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产教融合:贯通教育与产业新路径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科发展核心需要,组织20余名专业教师带领200余名实践队员,聚焦中国光电版图、光谷创新图谱、光学专业科普等,奔赴9省16地120余家光电领域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山村小学,在产业一线、创新前沿、乡野田间开展实践,在实践探索中深刻感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锚定人生方向。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师生前往上海、浙江、陕西、广西、湖北等地,通过实地参观、调研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聚焦光电信息领域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与产业创新生态,深度访谈老一辈科学家教师、青年科研人员、企业负责人等群体,系统梳理光电信息领域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脉络,总结传承经验与问题,为科教兴国凝聚精神力量。
集成电路学院“中国芯”社会实践队50余名师生以“探路破卡点,教融育芯章”为主题奔赴深圳、广州、珠海、川渝、苏州等地,深入30余家领军企业、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高校,通过产线观摩、技术对话与人才座谈,系统性探究国产芯片技术突破路径与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在广东深圳和四川成都,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深入储能行业一线,通过实地走访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企业访谈、参与前沿技术研讨以及深入产线进行考察,真实把握产业技术瓶颈与人才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合作共促温控系统、钠离子电池等方向的核心技术攻关,并将产业前沿案例反哺教学与科研,助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高校动能。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师探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等五处国家重点研发单位,调研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地平线机器人、中国联通等六处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企业,并与在京校友开展访谈,了解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校企联动・喻探大湾区”教师实践队赴荣耀、深信服、vivo、OPPO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通过深入交流与技术观摩,团队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就共建科研平台、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拓展实习就业渠道等达成多项合作共识,有效推进校企资源对接与人才共育,为提升计算机科教融合能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注入新动能。
化学与化工学院师生聚焦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通过实地考察、技术研讨会、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瓶颈与发展需求,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反哺教学与科研。同时结合高校科研优势,探索与企业合作模式与技术解决方案,搭建高校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
文脉传承:追寻中华文明与文化遗产
人文学院教师赴“字圣”许慎的故乡河南漯河,与古文字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许慎文化园与贾湖遗址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学术研讨与机构洽谈,团队深入挖掘汉字起源与中华文明脉络,强化了教师专业素养,创新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并推进了古文字强基班实习基地建设。此次活动实现了文化寻根、学术深化与教育实践的多重成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河南郑州,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开展“探中原文明脉络·悟多元一体格局”主题调研,通过对话考古专家、走访历史遗址,系统了解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演进,为“五史”教育与思政教学融合积累了鲜活素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前往武当山开展了2025年度武当山古建筑保护测绘实践教学活动。自1980年代以来,学院师生已经连续参与了40多年的武当山申遗及保护工作。本次调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武当山焚帛炉建筑,师生紧扣文物保护需求,以期为其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7月10日至1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秘境武当》节目组拍摄和录制了师生们的工作镜头,并将于年底播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哲学学院教师对恩施玉露茶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开展调研。团队走访了润邦、蓝焙企业旗下的茶博馆与文化馆,考察芭蕉与屯堡乡核心茶田,并赴州档案馆查阅方志文献。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与档案研究,团队深入了解了恩施玉露的历史沿革、非遗技艺、产业现状及其当代价值,为后续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打下基础。
跨界协作:拓展社会服务与科普教育
在杭州市三墩小学兰里校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以“应急场景下的寻路技能”为主题,面向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小学生,综合建筑学、地理学、应急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寻路探秘游戏开展生动有趣的应急科普教学。本次教学采用“动手操作—场景感知—亲身演练”的知识、技能学习路径,助力小学生提升安全避险意识与自救能力。
在武汉市洪山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围绕各自的专业领域,采用现场调研、座谈交流、重点访谈等多种形式,到洪山区融媒体中心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座谈会上,与会双方围绕AIGC赋能媒体发展、“洪山故事”创新传播、校地协同育人等方面开展交流研讨,成功搭建校地协同育人新平台。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