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Pharma的新征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8:21 1

摘要:在这一轮生物科技资产重估浪潮中,老牌Big pharma勇立创新潮头,整体越来越强,体现为创新药收入、早研能力、BD及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在这一轮生物科技资产重估浪潮中,老牌Big pharma勇立创新潮头,整体越来越强,体现为创新药收入、早研能力、BD及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过去,复星医药由于业务结构多元,在创新领域的决心与布局,未被市场充分认知,资本市场对其只是一个综合性医药产业集团的估值。

然而,近期一系列的战略动作,正像一道道强光,穿透迷雾,从将创新药收入明确写入新一期的股权激励,到多款自研小分子新药成功出海,再到核心治疗领域管线的梯队化布局,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创新进阶之路。

一个更聚焦、更具爆发力的复星医药正在浮现,这不是脉冲式爆发,而是持续性爆发。

2025H1,复星医药创新药品稳健增长,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研发投入22.95亿元,4个创新药品5个适应症获批,高价值创新管线矩阵形成。

这种战略清晰度与市场认知之间的最大预期差,构成理解复星医药当前价值的核心。

复星医药正在主动走过一道聚焦的窄门。门的另一边,是一条由创新驱动的、深度全球化的更宽广的道路。

资料来源:复星医药官微

01

聚焦:三驾马车驱动四大创新平台

一家企业的战略意图,首先体现在资源配置上。做什么,固然重要,但不做什么,往往更能揭示其核心。

复星医药正通过果断的减法,为创新加法腾出空间。2025年以来,公司已签约处置的非战略、非核心资产总额超过20亿元,其中包括退出和睦家和美国自然阳光。

一系列资产剥离,向市场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复星医药正将宝贵的资本和管理资源,集中投向创新药品与高价值医疗器械两大核心赛道。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加速现金回流,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和战略性BD合作备足弹药。

如果说资产处置是外部瘦身,那么激励机制的重塑,则是内部强心。一家企业的雄心,会体现在股权激励方案中。2025年8月,复星医药推出股权激励(草案),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创新药品收入”作为一个独立的、权重高达40%的核心考核指标,与权重60%的“归母净利润”并列。

一份“业绩合同”,为未来三年设定了极具挑战的目标:创新药收入2025年达到93.6亿元,2026年112.3亿元,2027年134.8亿元。这种制度设计,将驱动公司内部所有关键决策,都向着创新这一核心方向倾斜,将一份战略意图,转化为一份可度量的契约。

为实现目标,复星医药的创新聚焦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是战略聚焦。复星医药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围绕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基金孵化、产业投资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提升早研转化与临床开发能力,以最大化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商业价值。

其次是研发体系聚焦。复星医药通过三大成熟的研发主体,复宏汉霖主要聚焦抗体和ADC,全球研发中心聚焦小分子,复星凯瑞聚焦细胞治疗技术,明确公司四大创新技术平台: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

第三是研发策略聚焦。复星医药聚焦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持续丰富产品组合,并积极向慢病(心脑血管、肾脏与代谢)、中枢神经系统领域拓展布局。

复星医药正围绕四大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可持续的创新引擎。这种平台化布局,远比押注单一领域产品更具韧性和爆发力,体现出Big pharma行稳致远的优势。

02

引领:量产高价值管线

战略聚焦的成果,体现于开始量产优势管线,复星医药已在在多个创新领域处于国内头部地位。

免疫肿瘤(IO)

复星医药已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形成以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创新药品矩阵,2025年上半年获批的复妥宁和复迈宁两款1.1类创新药也进一步加强了在肿瘤领域的产品。目前以斯鲁利单抗为核心,复星医药正在构建一个IO产品组合。管线中不仅包括靶向PD-1靶向型IL-2融合蛋白FXB0871等下一代免疫激动剂,还包括PD-L1/VEGF双抗HLX37这类旨在克服耐药、提升疗效的创新组合分子。这体现了从单一靶点向联合疗法和协同增效演进的清晰战略。

新型ADC

FS-1502(HER2 ADC )和HLX43(PD-L1 ADC)已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关键阶段,其中,HLX43是全球进度最快的PD-L1 ADC,又是一款泛瘤种全覆盖、带有IO功能的广谱ADC,有望对标全球超过500亿美元的免疫治疗药物市场,体现出公司对大品种的专注。

细胞治疗

复星凯瑞的蓝图清晰而宏大:奕凯达的成功商业化只是第一步,收治患者超过1000位,为未来从血液瘤拓展到实体瘤,再到自免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生产、注册和商业化经验。

小分子(免疫炎症)

当市场目光大多聚焦于肿瘤赛道时,复星医药已然在免疫炎症领域悄然落子。

其小分子平台产出的XH-S004(DPP-1抑制剂)和FXS6837(免疫调节剂),凭借其创新性和潜力,成功吸引了海外专业生物技术公司的青睐,达成了两笔高价值的对外授权合作。

这体现了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免疫和炎症领域是巨大的慢性病市场,口服小分子药物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复星医药不仅避开了部分红海竞争,也为其长期增长开辟新蓝海。

慢病及神经领域

复星医药的管线布局,也体现出对未来疾病谱变化的深刻洞察。

在慢病(心血管、肾脏与代谢)领域,一系列重磅产品已陆续上市:用于心衰和高血压治疗的一心坦、新一代拟钙剂旁必福、全球首款磷吸收抑制剂万缇乐,以及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倍稳。这些产品针对的都是患者基数庞大、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慢性病市场。

而在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神经科学领域,复星医药通过引进阿尔茨海默病在研药物AR1001,迈出关键一步,不仅是产品线的延伸,更是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社会趋势的战略回应。

创新药械协同

相比其他Big pharma “药械协同”是复星医药的独特优势,可为疾病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公司许可引进用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D)进程的小分子口服药物AR1001,以协同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资源,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肿瘤领域,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直观复星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在中国累计装机超450台,服务患者超76万人次。而新近实现商业化落地的Ion支气管导航操作系统,则能更精准地实现肺部病灶的早期诊断和定位。从Ion系统的精准导航,到达芬奇机器人的微创手术,再到后续的创新药物治疗,复星医药正在打造一个覆盖诊疗全流程的闭环,构筑起远超单一产品竞争的强大护城河。

03

BD:全球化能力再升级

如果说研发创新是发动机,那么全球化能力就是放大器,把一款创新药的价值,从中国市场放大至全球市场。

复星医药的全球化能力在国内Bigpharma中是领先者,其深度和广度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出海或交易型BD,而是构建起一个海外本地化生产能力+临床及商业化自营于一体的立体化全球网络。

如今,BD又为全球化能力插上新的翅膀。

2025年8月,复星医药接连完成两笔自研小分子新药的海外授权。DPP-1抑制剂XH-S004授权给美国Expedition Therapeutics,潜在总金额近6.5亿美元;免疫调节剂FXS6837授权给英国Sitala,潜在总金额高达6.7亿美元 。交易对手均由顶尖跨国药企团队和一线生命科学风投加持。

这两笔交易以真金白银验证了复星医药小分子平台的全球竞争力,迫使市场重估其早研能力的价值,因为更多的XH-S004和FXS6837正在孵化之中。

长期以来,市场对复星医药的创新认知,多集中于肿瘤领域或生物药,这两笔BD交易向资本市场揭示复星医药预期差,其小分子平台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差异化的免疫炎症领域藏着一批BIC或FIC品种。

BD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复星医药数十年构建的全球化运营体系。这个体系如同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既能“引进来”,也能“走出去”,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战略优势。

斯鲁利单抗获欧盟批准并授权至7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PD-1出海的标杆。目前,复星医药已在美国自建临床运营团队和商业化团队,加速推进斯鲁利单抗在美国的临床和上市前的商业化筹备工作。而青蒿琥酯系列产品,更是拯救了非洲80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让复星医药在新兴市场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这一切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设施之上。近千人的海外商业化团队,确保了产品在当地的推广和销售。多条通过美国FDA和欧盟GMP认证的生产线,保障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合规。正在建设的非洲科特迪瓦产业园,则是其深耕新兴市场的又一力证。这种本土化的运营模式,不仅可以助力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的全球化,未来更多的中国Biotech出海,或许又多了一个海外的合作伙伴选择。

强大的全球化能力,最终反映在财务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收入54.78亿元,收入比重超接近30%。这意味着,对复星医药任何一款创新药的价值评估,都必须从“中国故事”切换到“全球故事”,其潜在市场空间和估值模型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市场对复星医药的认知,似乎还部分停留在过去的旧故事里。但复星医药的战略转型路径已经非常清晰。

一个更聚焦、更高效、更全球化的新故事已经展开。通过激励计划校准了内部航向,通过重磅交易验证了研发成色,通过梯队化管线布局确保了创新可持续性,并通过全球化网络放大了创新成果的价值。

市场对复星医药的预期差,正是其未来价值释放的核心空间。当更多像DPP-1抑制剂出海这样的“价值锚点”出现时,市场的认知也将随之修正。

穿过战略聚焦的窄门,复星医药正稳步走在一条更宽广的创新和全球化之路上。

来源:阿基米德Biote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