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字运笔时手腕要保持轻松灵活的状态,如果运笔过于迟缓,写出的字就会缺乏力度和连贯性;如果运笔过于急促,写出的字又会失去内在的刚健骨架。
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
以上为唐朝的虞世南在《笔髓论》中的论述,其大意如下:
写字运笔时手腕要保持轻松灵活的状态,如果运笔过于迟缓,写出的字就会缺乏力度和连贯性;如果运笔过于急促,写出的字又会失去内在的刚健骨架。
这段书论据传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笔髓论》,揭示了书法中两个核心辩证关系:
一、运腕之要(技术层面)
"手腕轻虚"强调书法并非单纯的指掌书写,而需通过协调好手腕的微妙状态实现自然运笔:
1.轻:指手腕不僵滞,保持灵活自如的状态。
2.虚:指手腕随指掌运转,不强行用力。
这种方法使笔锋能随心意自如转换,既避免力度失控,又防止动作僵化。
宋朝的苏东坡说也曾说过: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欧阳修对我说,应该让手指运笔,而自己的手腕并不知道。这句话太妙了。
这和虞世南的说法有异曲同功之妙。
二、自然运笔(书写层面)
1. 缓急之度:
"太缓无筋":行笔过慢会导致线条绵软无力,如同人体失去肌腱的弹性连接。
"太急无骨":行笔过急则使结构松散,如同人体缺乏骨骼的支撑框架。
2. 辩证统一:
虞世南提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要求书法家:
在疾涩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使线条兼具"筋"的韧性与"骨"的力度。
不要故意或快或慢,顺其自然就好,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书写效果。
此论体现了唐人"尚法"书风中对法度的精深研究,将生理动作与书写表现完美统一,至今仍是书法研习的重要准则。
本期共汇集《钟王书法》真书千字文一十五字
来源:钟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