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桌上,爸妈刷着“不孝子女十有七八,养老还需早留后路”的文章,看你的眼神带着审视;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34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9个词条
最近,总能刷到有关“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这类视频。
饭桌上,爸妈刷着“不孝子女十有七八,养老还需早留后路”的文章,看你的眼神带着审视;
孩子捧着手机,屏幕里是“原生家庭窒息,中式教育有毒”的视频,对长辈的关心充满抵触;
公交车上,60、70后长辈刷到“00后钟爱躺平享福,未来希望渺茫”,摇头叹息如今的年轻人不懂奋斗;
90、00后却刷着“时代红利全被60、70后占了,我们再拼也没用”,暗自抱怨,怒从心起;
打工人刷到“十个老板九个资本家”,把领导正常的工作安排都解读成压榨,心里满是抵触;
老板们则看到“现在员工吃不了苦,一说就辞职”的吐槽,将下属偶尔的请假、提建议,都归为没能力还没责任心……
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甚至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却被算法筑起的高墙隔在两端。
我们捧着各自的手机,把屏幕里的观点当成真理,把身边的人当成敌人……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不再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反而成了挑拨关系的推手?
01
你看见的“真相”,不过是算法筛选的偏见
互联网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却也用算法为每个人打造了一座“信息茧房”——
你越关注什么,算法就越给你推送什么,最终把你困在狭隘的认知里,误以为眼前的碎片就是全部真相。
某平台上“年轻人该不该给父母买奢侈品”的话题曾引发对立。
算法一边给年轻人推送“父母重男轻女”“养老压力全在子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买奢侈品是道德绑架”;
另一边又给父母推送“子女不孝才舍不得花钱”“别人孩子都送金镯子”的文章,让长辈觉得“孩子不买就是不孝顺”。
其实,年轻人对父母的爱,从来不是用奢侈品衡量的——
可能是日常的一句问候,可能是生病时的陪伴,也可能是能力范围内的一份小礼物。
可在信息茧房里,双方都只看到了算法想让他们看到的“对立”,却忘了彼此之间最本质的牵挂。
算法不会管真相是什么,它只在乎你是否愿意停留、是否愿意转发。
当我们被困在茧房里,看到的世界越来越窄,对身边人的误解越来越深,最终只会在算法编织的偏见里,弄丢了本该温暖的关系。
02
人被流量推着跑,忘了本心才是标尺
为什么我们总容易被互联网节奏带偏?归根结底,是“思维惰性”在作祟。
比起花时间思考、查证,跟着现成的观点站队更轻松;比起静下心感受身边的真实,跟着流量情绪起伏更“省事”。
久而久之,我们成了被流量推着走的木偶,忘了人与人之间本就没有统一标准,也忘了判断是非的标尺,是自己的本心。
前段时间,“中式教育你赢了!”成了一部分中学生口中的热梗。
有博主剪辑了几段家长逼孩子刷题到深夜、老师批评学生没考好的视频,配上“中式教育只会压抑孩子天性”的文案,瞬间获得百万播放。
算法很快将这条视频推送给大量生活在题海中的中学生,引来无数共鸣和“呐喊”。
也有一些年轻人看完后,立刻想起自己上学时的压力,纷纷留言“中式教育毁了一代人”、“我就是被刷题逼疯的”。
可这些人忘了,自己当年正是靠着刷题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正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严格要求,才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他们也忘了,并非所有中式教育都会压抑天性,有老师会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孩子兴趣,有家长在督促学习的同时,也会支持孩子的爱好。
但在流量的裹挟下,大家懒得去寻思个体差异,懒得去看不同案例,只想跟着热门观点发泄情绪,最终把教育这个复杂的话题,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对立。
当流量给我们提供了“现成观点”,当算法帮我们省去了“思考成本”,我们很容易就会放弃独立判断,把别人的节奏当成自己的节奏。
可人生从来不是一场跟着别人跑的竞赛,忘了本心,再热闹的节奏,也带不来真正的幸福。
03
清醒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的坚定
面对流量的裹挟,始终如一的有主见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被算法偏见左右,不被他人情绪影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明白什么对自己重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声音里,守住自己的人生节奏。
在娱乐圈很多人都在追求“少女感”“流量热度”时,演员咏梅活成了一个“守得住节奏”的人。
她不刻意减肥,不强行装嫩,坦然接受自己的年龄与皱纹,专注于打磨演技。
有人问她会不会因为年龄焦虑而担心被市场淘汰,她笑着说:“我已经跟我的皱纹和解了,现在我不仅不会对皱纹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有些骄傲。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
邻居张阿姨的女儿刚上初中,网上总在讨论“初中生该不该上补习班”“别人的孩子都在学什么”,算法也给她推送了很多贩卖焦虑的短视频,可张阿姨没有跟着慌。
她认真观察女儿的兴趣,发现女儿喜欢画画,就支持她学美术,而不是逼着她去上数学、英语补习班。
有人劝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张阿姨却认为,每个孩子的节奏不一样,女儿喜欢画画,这就是她的优势,没必要让她跟着别人的节奏跑。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别被算法牵着走,别被流量推着跑,在每一个需要判断的时刻,都得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这适合我吗”。
守住节奏,不是对抗互联网,而是对抗自己的惰性;不是拒绝所有声音,而是在声音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04
写在最后
其实,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工具,流量也只是一种现象,他们并不能彻底左右或改变一个人。
但,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独立思考,把算法当成了“人生指南”,把别人的节奏当成了“标准答案”。
家人之间的温暖,不是被“不孝”“窒息”的标签打败的;职场里的和谐,不是被“压榨”“没责任心”的论调摧毁的;人生的幸福,更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就能获得的。
希望我们都能在互联网的浪潮里,保持一份清醒与坚定,不困在算法的茧房里,不陷在流量的惰性中,能好好跟家人说话,也能坦然跟自己对话,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走,稳稳走,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来源:时髦晓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