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小猪倌喜得龙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7:00 3

摘要:下板城,作为水陆要冲,往来行人如织,商业繁荣,大买卖不计其数。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此地乞讨的境遇要比其他地方好上许多。于是,他们便在南山魁星楼旁的一座小庙里安身。这孩子姓梁,小名梁小。然而,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在这儿待了一年多后,他的母亲就在这小庙里撒手人寰。十岁

清朝末年,黑河套来了一对要饭的母子。孩子不过八九岁,身形瘦巴巴的,一身皮包骨头。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讨饭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这孩子稚嫩的肩头。

下板城,作为水陆要冲,往来行人如织,商业繁荣,大买卖不计其数。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此地乞讨的境遇要比其他地方好上许多。于是,他们便在南山魁星楼旁的一座小庙里安身。这孩子姓梁,小名梁小。然而,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在这儿待了一年多后,他的母亲就在这小庙里撒手人寰。十岁的梁小四处求助,费尽周折,好歹弄来一领炕席,将母亲草草掩埋。

梁小孤苦无依,有人怜悯他的遭遇,便把他举荐到下板城财大势大的李重元员外家放猪,从此,人们都称他为小猪倌。小猪倌勤快又懂事,每天总是早早起身干活。放完猪归来,他还主动为东家点烟倒水,烧水做饭,里里外外都料理得井井有条,李重元一家人对他十分喜爱。

财主家有位小姐,与小猪倌同龄。见他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禁心生怜惜,时常帮他缝补衣物、清洗衣衫,闲暇时还与他一同玩耍。小猪倌对小姐也满怀感激,每次放猪都会特意采来野花给她。

李重元家设有私塾学馆,家中的孩子都在此念书。只要一有空,小猪倌就会主动跑到学馆帮老师扫地、整理屋子。老师对这个懂事勤奋的孩子很有好感,便允许他自由进出学堂。一有闲工夫,小猪倌就悄悄在学堂窗前听书。老师见他聪慧伶俐,有时间就会教他知识,久而久之,小猪倌学会了《百家姓》《千字文》。李小姐也时常教他识字念书,数年下来,小猪倌不但增长了不少学问,与李小姐的情谊也愈发深厚。

眨眼间,小猪倌十七岁了。某一日,老财主吩咐他上山砍柴。他带上镰刀、扁担,便踏上了山路。砍到多半担柴时,他已疲惫不堪。正巧山坡上有个马架子窝棚,他便走进里面,躺在地上稍作休息。可刚躺下不久,忽然感觉鼻子鲜血直流。他急忙坐起来,正想擦拭血迹,一扭头,竟瞧见一条好几丈长、脸盆般粗细的大长虫,正吐着芯子,贪婪地吸着他的血。

小猪倌平日里爱抽烟,见状赶忙掏出烟袋杆儿,找了根柴禾棍,挖出烟袋油子,往自己鼻子上涂抹,随后朝着大长虫的头上甩去。等把烟袋油子甩光,那大长虫竟翻起了白眼。而此时的小猪倌,鼻子流出的血已有满满一海碗,再加上过度惊吓,一下子昏了过去。

等他悠悠转醒,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夜。此刻的他又渴又饿,浑身绵软无力,实在没有力气背柴回家了,只好缓缓下山。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泉眼,他赶忙趴在泉边,大口大口地喝着凉水解渴。喝完水刚要起身离开,忽然发现不远处一丛青草环绕着一棵模样奇特的“小树”。他凑近仔细打量,觉得这东西看着像树却又有些怪异。于是,他拿起镰刀,将这“小树”挖了出来。挖出来一看,这模样竟像龙犄角一般。他觉得新奇,就在附近扒了些桦树皮,把“小树”包好,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李财主见他一宿未归,还一根柴都没砍回来,不免心生疑惑。小猪倌心里藏了个心眼,没对东家说实话,只是谎称近日老是头痛,昨天在山里不慎昏在了沟里,这才睡了一整天。他还向财主保证,这两天只是身体不适少割了些,等身体恢复,定会多砍柴补上。

东家深知他向来勤劳不偷懒,便没有多做追问。等东家离开后,小猪倌赶忙将那东西藏到了柴禾堆里。

小猪倌与李小姐关系亲密,实在不想隐瞒她。正巧有一天,李小姐的父母出门走亲戚去了。小猪倌瞅准时机,将前几日遇到的奇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小姐,随后把那棵“小树”拿出来给她看。李小姐一看,顿时惊喜道:“这哪是什么树呀,分明就是人参!” 接着,她又兴致勃勃地跟小猪倌解释:“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这棵人参足足有一斤多重,还长了两个龙犄角,说不定就是人们常说的龙角参呢!有了这棵人参,你不用再在我家干活啦,赶紧去北京把它卖了,这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小猪倌面露难色,无奈道:“可上北京得需要盘缠呀。我在你家干了这么多年,只混了个温饱,工钱一文没给,我身上连一个子儿都没有。”

小姐毫不犹豫地说:“盘缠的事你别操心,我来帮你筹备。你赶紧准备,越快出发越好!我一直就觉得你日后必定有福,说不定这次就是苦日子熬到头的转机。”

小猪倌心中满是感动,诚恳地说:“这些年多亏了你一直体贴关照,要是我真发了财,一定不会忘记小姐的恩情。”

小姐微笑着说:“说什么恩德不恩德的,只要你心里能记着我就行。这次分别,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你给我留个信物作纪念吧。”

这可把小猪倌难住了,他翻遍全身,实在没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最后只摸到了用梨疙瘩做的烟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将烟袋递给小姐,李小姐则把自己的一枚金戒指送给了他,另外还拿出二十两银子给他当作盘缠。就这样,小猪倌告别了李小姐,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

抵达京城后,小猪倌四处打听,得知天桥有一家人参店。只见这家店门脸不大,但后院却相当宽敞,足有二亩多地,是一个规整的四合大院,里面装饰布置十分阔气。他正打量着,从店里走出三个老头儿,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双目炯炯有神,说道:“明天是十月初一,来的客人肯定不少。咱们要把店里所有的参都展示出来,让买卖双方都瞧瞧,开开眼界,说不定还能引出稀世好参呢。” 这话被小猪倌听到了耳里,他默默地把东西藏好,找了一家客店住下。

第二天,小猪倌来到店前,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走进店里,他看到店里陈列的人参,没有一株能比得上自己的那棵。小猪倌心中顿时有了底气,他大大方方地拿出自己的人参,交给验参之人。验参的人看到这棵人参,顿时瞪大了眼睛,面露惊愕之色,忙询问他是如何得到的。小猪倌便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验参的一听,不禁感叹道:“这可是一棵稀世罕见的龙参呀! 恭喜老弟你要发大财了!” 小猪倌赶忙询问能卖多少钱,验参的说:“这个我可说了不算,得请东家出来定夺。”

不一会儿,东家现身,小猪倌一看,正是昨天那个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见到这棵人参,双眼瞬间瞪得溜圆。小猪倌心里明白这必定是件宝物,没等老头儿发问,便装作行家的样子说道:“我这棵参,历经上千年才长成这般模样。我听闻贵店向来识货,所以特意赶来。俗话说,货卖识主,价钱倒是次要。您老人家要是真懂行,那就请随意出价。”

白胡子老头儿沉思片刻,对小猪倌说:“这样吧,我这家店连同药房、住房,还有店内的金银财物,统统折算起来大约值一万两银子。这些都归你,要是你觉得不够,咱们再商量。”

小猪倌一听,内心十分震惊,心想:“我的天呐! 一万两银子!这我一辈子也花不完呐!这老头儿该不会是在说胡话吧?” 他有些不敢相信,又追问了一遍,老头儿给出的仍是同样的答复。小猪倌心想,看来这棵人参确实是稀世珍宝,自己此刻正急需钱财,而对方又急需这样的宝贝人参。权衡之下,他便答应了这一交易 。

东家立刻请来了中间人,当着众人的面,把药店积存的药材、珍贵的成药、房屋的契据以及金银财物,都一一清点清楚,白纸黑字立下文书,双方郑重地画上押。就这样,这家店以及所有财物都正式归到了小猪倌名下。

转眼间,小猪倌在北京当了一年老板。凭借着随和的为人、公平公正的经营理念,店铺的生意愈发红火,规模日益扩大,名声也渐渐传播开来。

在忙碌的生活中,小猪倌时常想起与李小姐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份深厚的情谊始终萦绕在他心头。终于有一天,他决定放下手头事务,精心安排好店里的生意,骑马匆匆离开了京城,一路朝着下板城赶去。

抵达下板城后,小猪倌心中既兴奋又忐忑,不敢贸然直接去见李小姐。他先找了一家客店住下,然后找到店老板,小心翼翼地打听起李小姐的消息。店老板有个妹子与李小姐相识,听闻此事后,爽快地答应帮忙。

这位热心的女子来到李财主家,恰巧主人外出未归,只见到了财主太太。她便说道:“李小姐有个同学从北京刚过来,有要事想找李小姐。”

财主太太满是疑惑:“我闺女在北京并没有同学啊,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女子连忙解释道:“这人就住在我哥哥开的店里呢。”

财主太太唤来女儿询问,李小姐也是一头雾水。这时女子接着说:“你这位同学让我给你捎话,说他之前的那棵‘小树’卖掉啦。还说他想抽烟,让你帮忙找块麻梨疙瘩,他好用它做烟袋。”

李小姐聪慧过人,一听便知是小猪倌卖了人参,特意回来找她。她灵机一动,对母亲忽悠道:“妈,我确实有个在北京做生意的同学,我去客店见见他,很快就回来。”

来到客店,李小姐一眼就认出了阔别已久的小猪倌。小猪倌激动不已,将自己去北京后的种种经历,从卖掉人参到盘下店铺,一五一十地讲给李小姐听。讲完后,他深情款款地看着李小姐说:“我回来,一是想请你去北京和我一同经营人参店;二是想向你正式求亲,我想给你一个安稳幸福的家。”

李小姐听完,心中满是欢喜与感动。她回到家中,将此事告知母亲,说清小猪倌已然发了财,而自己也十分乐意与他在一起。财主太太见女儿心意已决,又得知小猪倌如今事业有成,便点头答应了这门亲事 。

第二天,阳光明媚,充满希望。小猪倌满心欢喜地带着李小姐,一同踏上返回北京的路程。从此,他们携手走进新的生活,在京城开启了一段幸福美满的人生篇章,而小猪倌喜得龙参的故事,也在下板城流传开来,为人们茶余饭后增添了一段津津乐道的佳话。

来源:夜色微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