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碳账户前路在何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8:05 3

摘要:▲ 中国手机用户展示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森林”移动应用程序。图片来源: Imaginechina / Alamy据新华社报道,今年5月,武汉的一名女子通过个人碳账户应用程序,成功抵扣了90元人民币的贷款利息。这位女士名叫魏英。她的碳减排量积分来自武

过去三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个人碳足迹核算与管理实践在中国经历了大起大落。

▲ 中国手机用户展示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森林”移动应用程序。图片来源: Imaginechina / Alamy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5月,武汉的一名女子通过个人碳账户应用程序,成功抵扣了90元人民币的贷款利息。 这位女士名叫魏英。她的碳减排量积分来自武汉市政府运营的一个小程序。武汉市民可以通过低碳出行积累积分:每乘坐一次公交出行可以获得212.5克碳减排量;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出行,可获得78.4克碳减排量;每骑行一公里可获得93.3克碳减排量。这些碳减排量会计入个人“碳账户”,用于兑换打车券、购物券等,并且在2025年年底之前还可以用来抵扣房贷。 魏英用4.5万克碳积分抵扣了90元贷款,又用2万克积分兑换了一瓶红酒。 这类平台属于中国“碳普惠”(carbon inclusivity)机制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个人低碳行为并将其核算成相应的碳信用。 然而过去几年, 此类平台遭遇了重大挫折。2022年碳账户平台热度升高之后,开发者们曾期待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因此推出了不少小规模个人碳账户应用案例。但利用此类平台生成碳抵消积分一直备受争议,部分原因在于很难证明减排的真实效果。 最终,去年中国自愿碳市场将个人碳账户平台排除在外。这不仅意味着近期不会再推出任何全国性项目,还使其未来发展面临不确定性。 碳账户沉浮 2015 年,广州市政府启动了中国最早的个人碳账户系统。次年,支付宝的“ 蚂蚁森林 ” 上线 ,用户可以通过低碳行为获得 “绿色能量”,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将其折算成一棵现实中的树。“蚂蚁森林”至今依然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个人碳账户平台。

根据分析师士卢乐书的著作《 碳账户 》( Carbon Account ), 2022 年,中国个人碳账户产品数量从不到十个增长到超过 60 个。这种快速的扩张使中国的碳普惠机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碳账户体系实践场。

参与这场扩张的至少有七家科技企业(包括腾讯、美团、阿里巴巴)、七家银行、两家能源企业以及十六个城市和四个省份。它们都开发了碳普惠平台,且部分平台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认。

“可以算是规模与资源最大的个人碳抵消的实践。”碳账户咨询机构碳阻迹研究院( Carbonstop Research Institute ) 总监 欧阳成表示。

香港大学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Enterprise Sustainability Global Research Institute )经济学家何国俊表示, 2020 年中国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 2060 年前碳中和 ” 的目标之后,一系列政策推动了个人碳账户热潮。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当时 中国即将重启“自愿碳市场 ” ,人们期待“碳普惠”能被纳入其中,进而借助全国性市场扩大这些举措的覆盖面。

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最常见的落地方式。用户可以将“低碳行为”累积成碳账户积分。所谓“低碳行为”包括骑行、垃圾回收利用、减少食物浪费、购买 低碳产品 或者使用 可持续外卖服务 等 。

平台会核算这些行为较常规方式减少的碳排放。然后,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将减少的碳排放兑换成积分。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并通过碳抵消创造价值。

2024 年,碳普惠未能被纳入碳市场,生态环境部也没有出台相关法规推广碳普惠,个人碳账户产品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地方政府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产品仍然存在,专业咨询机构也在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如部分企业为员工开立的内部碳账户。武汉市政府和咨询公司妙盈科技( MioTech )等机构还在 2024 年巴库举行的 COP29 气候峰会上展示了一些碳账户系统。

“低碳行为”的核算

“碳普惠”、“碳账户”、“碳福利”都是中国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工厂、银行和航空公司用来描述面向公民、客户或者员工的碳核算方案的术语。

用户既可以通过关联支付应用程序自动记录低碳行为,也可以通过回答问卷、手动录入,或者提交照片等方式记录。平台会核算成相应的减排量并奖励积分,积分可以用于兑换折扣、礼品、捐款或现金。

碳普惠的支持者认为,它是提升公众气候和减排 认知 的有力工具,而且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在私营部门中的参与为实现减排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

何国俊表示,个人碳账户能记录人们日常的绿色活动(如乘坐公共交通等),而这些活动往往被企业碳市场所忽视。

一些碳普惠平台还 重点 利用这些计划推动 绿色消费 。

研究人员发现,外卖应用程序中的“绿色助推”功能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如鼓励消费者选择“无需一次性餐具”。然而,尽管政府发布了多份关于碳普惠成效的 白皮书 ,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依然不足。

障碍 对碳核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碳抵消的计算方法存在缺陷或者不够准确。数据和个人隐私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记者袁加息2024年在虎嗅上发表文章称:“统计坐公交车、骑自行车的人数很容易,更难计算的是:有多少人原本想开车,却因为碳普惠的激励而改主意了?” 袁加息认为,如果有人原本就打算天天骑车上下班,后来开始在碳账户上记录骑行里程并获取积分,那么他到底减少了多少排放呢? ▲ 北京街头的一排共享单车。图片来源:Hong Zehua / Xinhua / Alamy 与大规模碳抵消项目类似的是,个人碳账户也存在“基线排放量的确定”以及减排机制“额外性”方面的问题。此外,两个情景都存在类似的多个账户重复计算的问题。 碳阻迹研究院的欧阳成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由于难以明确其“额外性”,碳账户不符合当前自愿碳市场的要求。 缺乏统一标准

2023 年底,个人碳账户不会被纳入中国自愿碳市场的碳信用生成机制已成定局。该市场目前仅支持四类项目:植树造林、红树林修复、太阳能热发电和海上风电。

这就意味着碳普惠项目将没有国家标准,进而影响其扩张能力。

经济学家何国俊表示:“碳积分的计算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同样是骑行一公里,在深圳和在杭州获得的积分可能完全不同。这种不一致削弱了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在 2024 年 3 月北京召开的全国“ 两会 ”上,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 CEO 周云杰递交了推动碳普惠立法的提案。生态环境部于 2024 年 8 月否决了该提案,理由包括部分碳普惠方法学在基准线情景识别、额外性论证、减排量计算与监测程序方面较为宽松,以及跨平台减排量核算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展望未来,我认为碳普惠要真正成功,政策制定者必须建立国家基准。目前,许多城市都在进行试点,规则各不相同,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混乱。” 何国俊表示。

ESG 咨询公司商道纵横( Syntao )的牟磊表示,自从 2024 年碳普惠项目数量锐减之后,“ 现在碳普惠项目要么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要么停留在理论层面 ,基本没有 大规模开发的项目 。”

绿色出行仍然是主要应用场景 欧阳成表示,未来碳普惠被纳入自愿碳市场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他所在的咨询公司仍与多家跨国公司及国内龙头企业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个人碳账户系统服务。 欧阳成说,绿色出行已成为“碳账户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因为人们的出行方式相对容易监测,相应的碳影响也容易计算。 无论是通勤还是差旅,平台都会通过奖励积分来鼓励乘坐火车、驾驶电动汽车,甚至鼓励选择经济舱(占用空间小于商务舱)。 然而,“许多国家缺乏支撑此类项目的数字基础设施,导致数据难以顺畅整合。”何国俊表示。 数据传输由于牵扯隐私泄露的担忧,同样也面临障碍。“(地方)政府和用户都对数据处理方式心存疑虑,导致碳账户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他补充道。

来源:环球啸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