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啥了?五岁小孩一句童言,揪出潜藏浙江29年特务,身份让人无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22:32 3

摘要:1978年冬天,浙江黄岩,一个五岁的孩子说了句本来没人会在意的话。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78年冬天,浙江黄岩,一个五岁的孩子说了句本来没人会在意的话。

我今天在高阿婆家学写字。

说这话的是村里一个叫盼盼的小姑娘,刚从邻居王金凤家出来。

她一边走一边咧着嘴,像是挺得意的样子。

可就在她前脚刚走,那位听见这句话的大人——李朝红,愣住了。

说实话,那会儿农村的老年妇女会写字的少之又少。

更别说,盼盼口中的“高阿婆”,平时话都不多,神神秘秘的。

那家阁楼窗户常年封着不说,晚上还老透着光。

粮票布票用得多,东西买得也多,可家里也就两个老太太,哪来那么多用处?

李朝红心里起了疑。

她不是公安,也没什么特别身份。

就是个细心的普通人。

但正是这些细节,让她决定去一趟县公安局。

那之后的事儿,黄岩人好多年都忘不了。

王金凤家那座两进式老屋,前厅做饭,后头住人。

阁楼上总是关着门,门外贴着陈旧的报纸。

哪怕白天也难见人影。

可就这么一个地方,藏着个活人——而且是潜藏了二十九年的前国民党特务。

名字叫屠日炘。

他不是普通人。

他出身黄岩当地一个大地主家庭,年轻时候横行乡里,后来干脆投了国民党,成了特务系统的副官

那个年代的“副官”到底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抓人、杀人、盯人,什么脏活都得干。

1949年,国民党败退,一大批特务跟着撤到了台湾。

但也有些没走的,悄悄藏了下来。

屠日炘就是其中之一。

他没走,不是因为舍不得故土,而是没得选——逃不出去。

他在被解放军击溃后藏进了破庙,后来联系上了王金凤。

当年两人有点旧情,王金凤是他三姨太。

那个时候,她住在黄岩郊外一个偏僻小村子里。

人少,地方静,最适合藏身。

两人商量后,弄了个地下室,又把阁楼改造了,暗门、密仓、防线,样样俱全。

白天屠日炘就窝在阁楼上,晚上偶尔下来透气。

后来干脆换了身份,男扮女装,成了“高阿婆”。

这个“阿婆”,其实五十多岁,那时候装得跟七十似的。

长发盘起,穿着旧棉袄,说话慢悠悠,连走路都特意加了点颤。

王金凤对外说是亲戚,战乱中逃来投奔的。

村里人习惯了,就信了。

可这伪装再细致,也掩不住时间长了会露出破绽。

比如,他识字。

识字本身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还会教人写字。

这就不对劲了。

再比如,家里不用电,说是怕电,其实怕电工进门发现地下室。

还有那部藏在阁楼角落的电台,平时用油灯照着偷偷收听敌台广播。

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

最初几年,屠日炘还真以为可以一辈子就这么躲下去。

他把藏匿的钱分几次埋在自家菜地、后院竹林,靠着这些过日子。

王金凤也配合得很,种菜、卖菜、买布票,样样都做得像模像样。

偶尔村里有人来串门,她也有办法应付。

但人心不是铁做的。

几十年过去,王金凤开始觉得累了。

她和村里人几乎没什么正常来往,日子一天比一天压抑。

她想找点事做,就把村里几个小孩叫来玩。

最开始是给点糖果,后来居然让屠日炘教孩子写字。

屠日炘一开始是拒绝的。

他知道风险在哪。

可王金凤拗不过,她说:“小孩子,懂啥?

结果就是那句童言无忌。

公安局收到李朝红的举报后,很快就成立了调查小组。

那个时候,公安办事是很谨慎的,光凭一句话不会轻举妄动。

他们调查了王金凤的户口背景,走访了村民,找了电工了解情况。

电工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

他说,有一次抄电表时,远远看到“高阿婆”袖口鼓鼓的,像是藏着什么东西。

他当时没多想,现在一对上李朝红的描述,觉得不对劲。

公安决定抓捕。

行动在一个晚上进行。

村口被民兵封锁,公安悄悄摸近王金凤家。

阁楼的灯正亮着。

屠日炘还在和王金凤低声说话,完全没意识到危险已经逼近。

门被破开那一瞬,屠日炘本能地掀开枕头,想摸出藏着的手枪。

可动作太慢了。

他已经老了,手指都不利索。

几秒钟后,人就被制服了。

搜查过程中,公安在阁楼里找到了枪、电台、伪造的公章,还有一份记录用来联系旧特务系统的草稿。

屠日炘当场承认了身份。

他说,自己这些年像活在地底下一样,白天不敢出,晚上也不敢睡安稳觉。

后来法院判他死刑。

王金凤也被依法处理。

再后来,那孩子盼盼长大了。

可这件事大家都还记得。

从那以后,再没人叫她“高阿婆”。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建国初期的保卫工作》,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浙江省公安厅档案处编,《浙江公安史料选编(1949—198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岩区地方志办公室,《黄岩县志(1949—1985)》,方志出版社,1990年。

来源:杰丝聊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