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我们习惯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追逐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房子、更响亮的头衔。我们如同梦游者,在外部世界的迷宫中徘徊,却从未真正醒来。禅宗以它千年的智慧提醒我们: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我们习惯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追逐更高的薪水、更大的房子、更响亮的头衔。我们如同梦游者,在外部世界的迷宫中徘徊,却从未真正醒来。禅宗以它千年的智慧提醒我们: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楞严经》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人梦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梦中的喜怒哀乐如此真实,直到醒来才知一切皆虚。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将暂时的财富、地位、名声当作真实,为此欢喜为此忧。
唐代有一位官员问禅师:“我终日忙碌,为何仍感空虚?”禅师答:“汝终日向外驰求,如狗逐块。”原来,我们像一只追逐石块的狗,忽略了扔石块的人——我们的本心。
与之相对,觉醒者明白“万法唯心造”的真理。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开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真正的觉醒,是发现外在世界只是内心的映照。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感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位心学大师的顿悟,与禅宗智慧异曲同工——一切智慧与力量,早已具足于心,何须向外寻觅?
觉醒者的特质尤为珍贵:
如如不动之心: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自有价值体系:不随波逐流,心中有杆秤,度量自己的人生内在喜悦之源:快乐不依赖外物,而是内心自然流露的状态禅宗为我们指明了三条路径:
第一、回头是岸
法眼文益禅师问众人:“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你们知道错在哪里吗?”众人茫然。禅师自答:“只为从头到尾,没有回头。”
我们总是向前追逐,却不知回头看看自己的初心。每天留出片刻,静坐内观,问问自己:我在做什么?为何而做?这是真正想要的吗?
第二、疑情参究
禅宗讲究“起疑情”。对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疑问: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为何会有喜怒哀乐?
现代心理学证实,这种自省能力是情绪智慧和人格成熟的标志。每天坚持写自省日记,不失为现代人的参禅之法。
第三、活在当下
临济义玄禅师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觉醒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刻。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全神贯注于当下之事。
尝试每天做一件“全然在场”的事:也许是专心品味一杯茶,也许是全神贯注地听一首歌,也许是心无旁骛地与人交谈。在这些片刻,你就是觉醒的。
内在的觉醒,会带来外在的从容。当你不再被外境所转,反而能更好地改变外境。
乔布斯曾修习禅宗,他说:“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最重要的自我警醒工具。所有的外在期望、骄傲、对难堪或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种向死而生的智慧,让他能够“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
《六祖坛经》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迷与悟,只在一念之间。
外在的世界如梦中花,水中月,看似真实实则虚幻。唯有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送大家一首禅诗:
“金乌急,玉兔速,百年光阴如电搐。
一味抛迷求觉悟,何曾返照自家屋。
休向外边寻知识,从来谁是主人公。
识得主人公,面南看北斗。
六户虚明无一物,纵横自在无方所。
也无死,也无生,四十九年是闲话。
明明一道恩光现,照彻虚空充法界。”
愿我们都能点亮心中的明灯,从梦游中觉醒,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来源:创客IP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