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人物非遗篇丨戏文纸扎掌传承人一一张于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21:55 2

摘要:现年58岁的张于周,出生于纸扎世家。其父、父亲均是名震一方的纸扎艺人。解放初期,张于周的父亲在当时的楼庄乡开设首家老街坊纸扎铺--“周家纸扎铺”。由于技艺高超,名重一时,周边区县的纸扎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尤其是戏剧人物这一特色,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

张于周,1961年生,曹县楼庄乡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戏文纸扎传承人。

出身纸扎世家自幼酷爱纸扎

现年58岁的张于周,出生于纸扎世家。其父、父亲均是名震一方的纸扎艺人。解放初期,张于周的父亲在当时的楼庄乡开设首家老街坊纸扎铺--“周家纸扎铺”。由于技艺高超,名重一时,周边区县的纸扎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尤其是戏剧人物这一特色,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于周很小就对纸扎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时,就会扎纸马、风筝、车灯等纸扎作品。从事纸扎技艺西十杂年来,张于周不断探索创新,其作品不仅保持着最为传统的制作力法,而且增加了不少品种,尤其是在戏文纸扎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独具一派,他的戏文纸扎作品,一般是两三人组成一出戏,人物神采飞扬,相互之间以动作、表情呼应。此外,还扎制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衣食住行用品,如亭桥牌楼、住宅院落、桌椅板凳、杯盏盘碗、服饰鞋帽、被褥枕头、牛马车辆等等,品种繁多、样式丰富。

纸扎技艺精湛鲁豫两地翘楚

对于纸扎物品的工艺及表现,张于周从材料、工具,到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工序,始终兼顾舞台表演及审美需要,力求做到张弛有度、惟妙惟肖,《杨家将》《西游记》《老鼠嫁女》《水浒传》《打金枝·郭爱》《对花枪·罗成》《柜中缘》《黄鹤楼·周瑜》 《卷席筒》《穆桂英挂帅》等戏文纸扎作品,不仅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祭祀卷》《中国民艺采风录》等丛书、著作中均有收录,而且还多次荣获省市县艺术大奖,他也曾一度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聘请为戏

文纸扎技师,传授并指导纸扎技艺。

我国纸扎技艺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曹县戏文纸扎从制作工艺的繁复与精美程度而言,在鲁豫两地实为翘楚。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文纸扎”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张于周,在鲁豫两地的民间艺术家中,无论是纸扎技艺或是艺术水准,鲜有人与之比肩。张于周的纸扎工艺十分讲究,首先是选材讲究,多使用秫秸和芦苇做骨架,麦秸与玉米、高梁秸秆的粗细、软硬不同,在纸扎(戏曲纸扎) 中用途自然有别,麦秸杆较细软,多用于戏曲人物身体骨架部分。其次是构图与扎制要讲究,这在纸扎工艺中算是一个难点,没有图纸,全凭自己的构思,但是又具有完善的程序可言。第一步先要定好扎制的形状;第二步设计人物的骨架: 第三步为人物糊制好袜子、鞋子;第四步给人物穿好裤子;最后穿上褂子;头部五官的刻画放在贴糊工序完成之后。服装与头饰的装点,是戏曲人物纸扎工艺重要的装饰内容。当然在扎制过程中,需要根据扎制对象的不同,灵活掌握先后不同的顺序。纸扎(戏曲纸扎)在工艺制作上突出的特征是将剪纸、贴糊、扎制、雕刻、彩绘等手法融为一体。

纸扎“诀窍”多多传承后继有人

如何使纸扎作品生动形象,是张于周构思创作面临的困难。纸扎作品大都用于表演、展演,纸扎作品是否生动传神,能否得到观众的喜爱,直接关系到他的声誉与生计。为此,张于周勤学苦练,潜心摸索,总结出一套纸扎技艺“诀窍”。

“做戏文纸扎没那么简单,不是扎个架子糊层纸就了事。它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要求纸扎艺人具备素描、色彩、戏曲文化知识、民俗民风、建筑等综合素养。选择什么材料,摆什么造型,塑造人物都是有讲究的.....它的每道工序都不简单,即使简单的配色和描绘也相当考验技术。”张于周介绍,特殊的纸扎需要一套特殊的技艺,制作时需要讲究技巧,如扎人物“诀窍”是:行七、坐五,盘腿不要四超出;扎飞禽“诀窍”是:扎雀鸟,并不难,先扎一个蛋,再把头尾安;扎走兽“诀窍”是:先一个花生形,前后扎头尾,四腿不均匀;扎龙、狮,则要扎出“哭龙笑狮子”等等。再如做戏剧人物中的官帽,做包公戴的“相刁帽”,官帽两边插一对细长的“丞相翅”;做董卓戴的“奸纱帽”,帽子两边插一对白色的"门扇翅”;做低层官员如县令戴的“矮纱帽”,帽子两边插一对“金钱翅”;做书生戴的“状元头”,帽子两边插一对“柳叶翅”;做“大头”面具,在头顶做两个小羊角等等。

正是这样一门独具传统文化魅力的手工技艺,传承却并不理想。 戏文纸扎作为传统丧俗祭祀的功能已逐渐消退,其生存空间仅限于一些相对偏远、封闭的农村。工作繁重,且市场萎缩,收入不高,子孙后代极少能够重视祖辈流传下来的技艺。种种因素制约着戏文纸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迫使这门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这门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要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也希望后人能传承下去。”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张于周也不再拘泥于核心技艺不外传的教条,不仅自己的子女可以学习纸扎技艺,更是欢迎全国各地的纸扎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让纸扎艺术在更多人手中焕发魅力。

一一选自《曹县人物志·艺苑名家》政协曹县委员会编,2020年7月黄河数字出版社。

来源:孤独行者话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