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5点,复旦退学生小林支起煎饼摊,铁铲敲得铛铛响。油烟气混着隔壁阿婆的豆浆香飘出巷口,他一边摊饼一边对直播镜头苦笑,“以前实验室里写论文,现在摊煎饼写配料表——都是‘写’,但后者至少能日入700块。”这条画面24小时点赞破百万,评论区炸成两派:一派夸他“反内
凌晨5点,复旦退学生小林支起煎饼摊,铁铲敲得铛铛响。油烟气混着隔壁阿婆的豆浆香飘出巷口,他一边摊饼一边对直播镜头苦笑,“以前实验室里写论文,现在摊煎饼写配料表——都是‘写’,但后者至少能日入700块。”这条画面24小时点赞破百万,评论区炸成两派:一派夸他“反内卷英雄”,一派骂他“浪费国家资源”。
无独有偶。
10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年入千万,被骂“读书无用”;10年后,985硕士卖煎饼、211博士烤红薯、海归夫妻开卤味店,评论区却刷满“求加盟”。
网友总结出一条魔幻规律:学历越高,摆摊越火——高等教育的尽头竟是铁铲和油锅。
如果穿回清朝的北京城,你会看到另一番“学霸再就业”景象。
蒲松龄科举考到71岁还是个秀才,最后在淄博开茶馆写《聊斋》,靠鬼故事名垂青史;李渔更绝,落榜后组戏班排话剧,成了明末清初的“流量之王”。按今天标准,这两位都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但人家愣是把“失败人生”过成传奇。
反观现在,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211硕士平均起薪6000元,比快递员还低2000块。北京中关村一家煎饼店老板直言,“我这摊上3个员工,有2个都是硕士,但他们烙饼手法比写代码还精细!”
学历贬值的痛,985们体会最深。
小林的同门师兄张博士,毕业后进了某高校当讲师,月薪8000块,还得帮导师带孩子、改论文。他自嘲,“古代秀才再不济也能开私塾,我现在连学区房厕所都买不起。”
夸张吗?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立马有人送房送田,现在清北博士争抢街道办岗位,还要被骂“抢普通人饭碗”。
更扎心的是“社会规训”。
小林的自媒体评论区常出现这类留言,“你爸妈花几十万供你读书,就为让你摊煎饼?”
其实这种质问,清代蒲松龄也听过。
他在《聊斋自志》里写,“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
原来古今“高材生”的委屈,隔着300年还能共鸣。
面对这场“学历通胀”,有人选择硬扛,更多人选择躺平。
教育部《202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98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足50%,35%坦言“工作内容配不上学历”。
某211硕士在杭州送外卖,车上贴着《滕王阁序》选段:“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说这是为了提醒自己,“王勃26岁写千古绝唱,我26岁还在找停车位。”
但总有人能s出血路。
陆步轩的猪肉铺去年营收破千万,他给母校捐了9亿,却在采访中说,“如果当年死磕学术,现在可能还在查文献。”这话听着像凡尔赛,细想全是辛酸。
从“北大之耻”到“创业之神”,他花了20年才撕掉标签。
这场荒诞剧里,最惨的不是摆摊的学霸,而是被困在系统中的普通人。
某三本院校辅导员透露,“每年考研前,都有学生求我开‘缓考证明’,就为多考两年进985。他们以为考上就能逆天改命,其实只是换个地方内卷。”
这话让人想起北宋柳永的牢骚,“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原来从古至今,失意文人的洒脱都是被逼出来的。
凌晨收摊时,小林翻出压箱底的硕士服拍了张照。照片里他一手举煎饼铲,一手比耶,配文是苏轼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网友说,不如改成,“煎饼铁铲轻胜笔,谁怕?”。
你看,年轻人早学会了用古人智慧给自己止血。
或许该听李白的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只不过今人把“材”玩出了新花样:能写论文的改行写菜单,会做实验的转型调酱料。谁说这不是另一种“物尽其用”呢?
来源:板姐聊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