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行业ETF,为何你的涨幅跑输别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7:12 1

摘要:一种闷,是你站在原地,手里紧紧攥着那些传统行业的ETF船票,眼睁睁看着那艘名为“新时代”的快艇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连浪花都没溅到你身上。你几乎“踏空”了整波上涨。

对新指数有好奇心8月22日首页截图8月25日截图关注双创关注行业分布

这波始于6月底的A股反弹,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一件事:原来钱可以这样挣。

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暴的中心,是“行业ETF”们,它们似乎能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放大你的盈利。

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觉得胸口发闷。

当然也有一些投资者比较胸闷。

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觉得胸口发闷。

一种闷,是你站在原地,手里紧紧攥着那些传统行业的ETF船票,眼睁睁看着那艘名为“新时代”的快艇从你身边呼啸而过,连浪花都没溅到你身上。你几乎“踏空”了整波上涨。

另一种更闷。你可能猜对了风向,比如你喃喃自语,“人工智能,没错,就是它了。”于是你跳上了一艘标着“人工智能”的船。结果你发现,你的船在水上慢悠悠地飘着,而旁边另一艘同样标着“人工智能”的船,却像装了火箭推进器一样绝尘而去。你买的指数ETF,表现得如此“温和”,温和得让你想砸了手里的望远镜。

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才能在那片令人眼花缭乱的ETF海洋里,找到那艘真正的快艇,那艘最具爆发力的“锐度”产品?

今年的行情,给许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股民上了一课。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词典里根本没有这些词:港股创新药、光模块、人工智能……

老股民之所以踏空,故事的开头往往都是一样的:对这些新名词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

我知道非常多的老股民会有一个自选股的列表,会把自己关心的一些产品放在里面,每天盯盘的时候往往也是聚焦在这些自选股上。

这样的操作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熟不做。操作的是自己了然于胸的产品,对他们的风格自然更有把握。

但问题在于,当一场游戏的基本规则都变了,当整个市场的风向标都指向了“硬科技创新”时,你死守着自己的那个小列表,就等于亲手给自己建了一座信息茧房。你就这样,与外面那个充满机会的火热世界,彻底绝缘了。

所以我是建议大家有空还是可以看一看各类的涨跌幅排行榜,比如说用我之前介绍过的红色火箭,你打开它的首页,就可以看到一个当日主要的指数的涨跌幅榜,包括了宽基指数、行业主题指数和策略风格指数。这里面最值得看的是行业主题类的。

你只需要扫一眼,就能立刻知道,今天市场这锅热汤里,到底煮的是什么。如果某个名字你闻所未闻,那就对了,这正是你需要去了解的东西

除了精选指数,还有主力净流入、ETF涨跌、ETF成交额几个板块的排行榜同样也可以看一下。这些板块,同样可以让你去发现一些之前在自选股的信息茧房中未曾接触,但却可能是未来上涨主力的新指数和新ETF产品。

当然,另一个值得看的则是在页面往下拉的焦点看盘的位置,这里会把当日上证指数的日内走势列出来,并且叠加每一个不同的时段领涨的板块,对于了解当日走势哪些板块热门也是比较有帮助的。

其实早在去年“9·24”的行情里,一些嗅觉敏锐的玩家就已经发现了秘密:科创板和创业板,那20cm的涨跌停板,简直是为牛市量身定做的。

今年的走势,不过是再一次确认了这个事实。在牛市里,资金会本能地涌向那些水流最湍急、波动最剧烈的水域。而创业板和科创板,就是那片水域。

当然,除了20cm的制度优势,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些年创业板和科创板的确在上市公司的筛选上聚焦于许多的硬科技,所以往往公司的质地相比传统的那些同类型的公司有不少的优势,这或许也是这一轮行情中相关的个股涨幅比较大的原因。

请注意,创业板和科创板类行业指数相对表现更好,这是我们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假设”。

但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是否如此,还是需要用实际的走势去确认,

各位如果要快速比较,可以用红色火箭里面的指数PK的功能去操作,随便选择两个行业就可以进行阶段的业绩对比。

比如下面这张图,我选择的就是CS人工智能指数和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CNTAI50)的对比。以过去3个月的涨幅,就很明显可以看到,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CNTAI50)的涨幅要明显高于CS人工智能指数。

当然,我们还可以切换到更短的近1个月去观察。如果在人工智能这个主题下,创业板人工智能的确是一个提升产品锐度的指数,我们就可以去寻找跟踪这个指数的ETF产品,比如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SZ)。

除了传统的行业类ETF之外,主题概念ETF也是一大家族。 比如刚刚讨论到的人工智能就属于一个专门的概念。

但魔鬼,恰恰藏在这里。在同一个概念之下,可能有好几个不同的指数。而这些指数,因为编制规则这个“基因密码”不同,导致它们的成分股构成千差万别,锐度也因此不同。

还是拿CS人工智能指数和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来说。我们在做指数PK的时候,如果往下拉切换到成分对比的模块,就可以看到这两个指数的行业分布对比。在这里红色火箭下可以选择的非常细,可以选到一级行业对比、二级行业对比,甚至是三级行业对比。

在这里,我必须得花点时间,夸一夸这个叫红色火箭的工具。

两个指数的行业对比,哪怕是那些专业金融机构花几万块一年买的Wind金融终端,目前也最多只能对比到申万二级行业。三级行业?对不起,做不到。

但是,红色火箭,一个普通人就能免费使用的小程序,竟然能把指数穿透到三级行业,实现了连Wind都做不到的功能。这简直就像是给了普通指数基金投资者一把能看穿牌桌的X光眼镜,一个免费的小程序,让你在这块的信息优势上跑赢了那些花大钱的专业玩家。

说回CS人工智能和创业板人工智能这两个指数,从上面截图可以看到,CS人工智能在电子也就是电子(半导体)领域有将近3成的权重,而创业板人工智能在电子板块只有10%出头的权重。

除此以外,创业板人工智能在通信板块有28.79%的权重,相反,CS人工智能在通信板块只有10%不到的权重。

这就意味着,这两个名字中都带人工智能的指数,在行业上其实是有不一样的偏性的。

CS人工智能更偏向于半导体一点,而创业板人工智能更偏向于通信,尤其是今年大热的光模块这一块。所以在明白了这样的一个行业分布的话,当不同的行情来临时,我们大体也可以预判哪一个表现比较好一点。比如最近如果你研判是光模块会更热,那么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就会表现更好。

反之如果你觉得是芯片会好一点,那么或许就要考虑追踪CS人工智能的指数产品,比如人工智能AIETF(515070.SH)。

总而言之,想要在行情中抓住那些更具爆发力的“锐度ETF”,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筛选过程,并非单靠拍脑袋或者追热点就能轻松实现。

这需要我们:

打破信息茧房,对市场上的新指数、新热点保持一份好奇心。

聚焦更有活力的板块,比如当前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它们在机制和上市公司构成上可能更具优势。

深入分析行业分布,弄清楚名字相似的指数产品,其底层资产究竟有何不同,更偏向哪个细分赛道。

投资本身或许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但通过这样一步步细致的案头工作,借助高效好用的工具,至少可以让我们在做选择时,视野更清晰,依据更充分,从而离那些“锐利”的品种更近一步。从这个角度说,抓热点,不妨用好红色火箭。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来源:EarlETF只投基不炒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