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不知不觉,今日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阳历8月不仅进入了尾声,同时我们也正式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相信只要提起七夕节,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其实最初的七夕节与此并没有关系,而是起源于古人对天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不知不觉,今日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阳历8月不仅进入了尾声,同时我们也正式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相信只要提起七夕节,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但其实最初的七夕节与此并没有关系,而是起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对此《夏小正》中明确记载:“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其中“汉”指的是银河,也就是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织女星会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即接近天顶的位置,并且其构成的三角形星组的开口会朝向东方,标志着自然界的暑气渐消、秋凉渐显,古代的此时正是妇女开始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的重要时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浪漫色彩。不过,最初的七夕节其实与浪漫并无关系,而是古代女子祈求智慧与手巧的重要日子,其中“乞巧”正是七夕节的核心习俗,具体分为三个方式:
其一为“穿针乞巧”,这也是七夕节最早且流传最广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在《荆楚岁时记》就有对“乞巧”的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鍮石为针。”七夕的夜晚,女子们会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的人称为“得巧”。
其二为“蛛丝乞巧“,这也是七夕节特有的传统岁时风俗,特别在宋元时期,这一习俗更是发展为七夕节当天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七夕的夜晚,女子们会将小蜘蛛置于盒中,一直到次日清晨才会打开盒子,并且还会观察蛛网的形态,而蛛网密集或条理清晰为“得巧”,蛛网稀疏或杂乱无章则为“拙征”。在古代,蜘蛛被视为能带来福运的生物,因此,就通过观察蛛网形态来隐喻心灵手巧的程度。
其三为“ 投针验巧”,这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算是根据穿针乞巧风俗演变而来的。与前两个乞巧方式不同,投针验巧的时间并不是在晚上,而是在七夕当天的正午前,女子们会将清水置于庭院暴晒,使水面形成薄膜。随后,用绣花针轻置水面,并观察水中针影的形态。针影如果呈现花鸟云纹等复杂图案视为“得巧”,如果呈粗直线则为“拙征”。
在唐朝时期,七夕节才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使其成为了一个体现浪漫爱情的节日: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掌管天界云霞的纺织,技艺超凡。而牛郎则是人间贫苦的孤儿,与老牛相依为命,以放牧为生。不过,老牛实际是天界的金牛星下凡,因犯错被贬人间,却保留神性,牛郎在老牛的指引下,偷取了织女下凡洗浴时遗落的仙衣,迫使织女无法返回天界。织女为拿回仙衣,与牛郎约定成婚。婚后二人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幸福美满。
天帝发现织女私自下凡与凡人成婚,大怒之下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押回天庭。牛郎挑着儿女追赶,老牛临终前告知其剥下牛皮可飞升天界。牛郎披上牛皮,携子女腾空追赶。天帝用银河划开牛郎织女,令二人永世不得相见。最后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无数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夫妻二人跨过银河相会一夜。
同时,七月初七还是一个“重日”。重日,指的就是农历月中日月相重的日子。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重日,从每个重日都对应一个传统节日就能看出来。例如,正月初一“春节”、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生轩辕”、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天贶节”等,而农历七月初七对应的就是“七夕节”,古人把这天也称为“重七日”。
由于今年有闰六月的缘故,今年七月初七成为了今年第8个“重日”。
除此之外,七月初七还是“魁星节”。魁星,又称奎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因其形似文字之画,被《汉书》赋予“主文章”的职能,代表着主管世间的文运。在古代,科举制度盛行,读书人和士子们就认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因此在魁星节这天(农历七月初七)便会举行祭拜仪式,以此求得文运昌隆。
“魁”在古代科举语境中代表“首位”,如状元称“大魁天下士”,乡试首名曰“魁解”,而宋代科举盛行“魁荐”、“魁选”等词汇,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魁星与文运的关联。七月初七与古代乡试接近,因此人们就会在七月初七这天祭拜魁星,并且还会把书晒得干干净净,以此表达对文运的尊重,故而七月初七也叫“晒书节”。
不是迷信!今日七月初七,这天不仅是浪漫的“七夕节”,同样还是旧俗中的“重日”、“魁星节”以及“晒书节”。因此,七月初七这天有很多的讲究,其中就有最不能做的4件事,都是指的什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别忘了告诉家人!
1、出汗时不洗澡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民间有着“洗澡”的习俗,对比《清远县志》中就有记载:“七月七日,壮人取河水浴,谓可祛病延年”,也就是说古代的七月初七当天,人们会取河水洗澡,以此达到驱邪祛病的效果。因为在古人看来,七月初七的河水因“仙女沐浴”而变得圣洁。并且,七月初七正值夏末秋初,此时河水既无秋寒刺骨,又能避开夏雨浑浊,水温适宜且清澈见底。
除此之外,七月初七正位于处暑前后,此时阴气初生,阳气始减,万物向上向外扩张的势头被禁止,转而进入收敛、储藏的阶段。人体的阳气也会跟随自然逐渐收敛于内,阴气渐长。这个时候洗澡,特别是洗热水澡,水的温热作用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加快,有助于缓解秋乏所带来的不适,同时,热水扑满身体时,虽然会使阳气短暂向外散发,但随后毛孔闭合,阳气随之收敛于内,为秋冬养生打下基础。
不过,要避免在出汗时洗澡。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时人体的毛孔就会大开,如果此时洗澡,无论是冷水还是热水,都会打破人体“卫气”的平衡。此外,冷水会令毛孔骤闭,导致“寒邪入里”,引发感冒、关节痛等不适。因此,出汗时不要洗澡,等汗液自然晾干后再洗也不迟。
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有晒书的习俗,同样还有着晒衣的习俗。因为七月初七属于夏秋之交的过渡期,此时北方渐入初秋,南方虽仍炎热,但雨季将过,空气湿度开始降低,阳光充足且温和,正是晾晒衣物的最佳时机。在古人看来,此时晾晒的衣物不仅不容易发霉、生虫,而且还能去除春夏所积攒的潮气,让冬天穿着更舒适。
但要注意,如果选择在室外晾晒衣服,要及时收取,避免衣服在室外过夜。因为七月初七后昼夜温差不断加大,夜间地面散热快,空气湿度迅速上升,衣物很容易吸收湿气导致“返潮”。更关键的是,此时蚊虫进入活跃高峰期,虽说白天高温可以迫使它们蛰伏,但入夜后则又会倾巢而出,而室外晾晒的衣物颜色鲜艳、带有汗味,很容易吸引飞虫附着产卵,而蚊虫携带的细菌和病毒可在衣物上存活数小时,如果不小心穿上此类衣物,就会引发过敏、湿疹等不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是一个富有浪漫寓意的节日,现如今七夕更是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因此在这天有着相互赠送礼物的习俗。特别在唐代,人们就会在七夕节这天“以物传情”,例如男子送“七夕桥”(竹制桥形装饰)祈愿恋人“不离不弃”,女子赠“七夕扇”(彩绘竹扇)寄托“相思绵长”。这些礼物虽简朴,却成为连接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对美好关系的期许。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物的选择更为多样,但也要避免送一些不实用的礼物。因为礼物的价值在于心意而非价格,如果赠送体积庞大却无实用价值的物品,如占地方的摆件,或华而不实的装饰,不仅可能因不合需求而闲置,更可能让对方感到被敷衍。因此,七夕节这天,当我们挑选礼物时,不妨选一件对方需要的物品,附上手写卡片,解释礼物的寓意。如此,既延续了“以物传情”的传统,又避免了“华而不实”的尴尬。毕竟,最好的礼物,从来是“懂你所需,予你所爱”。
4、不伤害飞禽七月初七这天,民间还有不伤害飞禽的说法,特别是喜鹊。相传,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世间万物,尤其是喜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座跨越天河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因此,喜鹊被人们视为是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的象征,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也就有了不伤害喜鹊等飞禽的说法。
并且,在传统文化中,,“禽”的形状与“离”相似,而“离”的意思为离开。七夕是人们团圆相逢,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日子,如果这天伤害飞禽,难免会让人联想到“离别”,这与七夕节当天浪漫的气氛完全相悖。因此,一些地方还会在七夕节当天放生鸟类,以此表达对爱情以及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总之,七月初七这天避免伤害飞禽,这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姻缘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对神话故事的敬畏,以及对万物生灵的慈悲。
总结,今日七月初七,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七夕节,同样也是重日、魁星节以及夏秋之交的关键节点。今日农历七月初七,无论多忙,最不能做的4件事!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生活经验,别忘了告诉家人。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