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21后秦衰败:刘勃勃虎视眈眈,姚兴病重,姚弼心怀鬼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20:54 2

摘要:自407年六月脱离后秦创立胡夏起,至413年三月,刘勃勃在将近六年的时光里始终未曾确立国都。这期间,他带着部队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胡夏的主要对外战争对象为后秦,双方共计交锋八次,而后秦大多以失败告终。

自407年六月脱离后秦创立胡夏起,至413年三月,刘勃勃在将近六年的时光里始终未曾确立国都。这期间,他带着部队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胡夏的主要对外战争对象为后秦,双方共计交锋八次,而后秦大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胡夏也曾与南凉有过一次交战。历经六年的征战,胡夏的疆域持续扩张,刘勃勃这才下决心设立首都。

为此,他还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为凤翔。刘勃勃选定的都城位置处于朔方水之北、黑水之南。这座都城被他命名为“统万城”,寓意“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为了建设统万城(现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的白城子),刘勃勃任命他的救命恩人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并从岭北(现今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之北)区域征召了十万夷汉百姓参与修建。

叱干阿利虽然机敏聪慧,却性格残暴。修筑城墙时所用泥土必须经过蒸煮处理,如果铁锥能够插入一寸深,叱干阿利就会处死负责这段城墙的工匠,并将其尸体与泥土一同填入墙中。

刘勃勃认为叱干阿利极为忠诚,不仅把建造都城的任务交给他,还让他负责兵器制造。

叱干阿利对每一件造好的兵器都会严格查验。在检验弓箭和铠甲时,他会命令士兵用弓箭射击铠甲。如果箭矢无法穿透铠甲,他就将制造弓箭的工匠处死;而若箭矢能够穿透铠甲,则将制造铠甲的工匠处死。

后来,叱干阿利还使用铜铸造了许多大型器物,如大鼓、飞廉、翁仲、铜驼以及龙虎等,这些器物完成后都被陈列在宫殿前。

在此过程中,叱干阿利总共杀害了数千名工匠,但他所监督制造的兵器件件精良,各类器物也极为精美。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当时,叱干阿利督造了一把百炼钢刀,刀柄上镶嵌着一个雕刻精美的龙雀大环,这把刀被命名为“大夏龙雀”。刀背上还刻有铭文:“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这把“大夏龙雀”刀极其珍贵,仅由刘勃勃一人独享。

统万城建成后,刘勃勃决定为自己和族人改姓。为此,他颁布了一道诏书,内容大致如下:

“朕的祖先从北方迁徙至幽朔之地,改姓为姒氏。由于语言与中原不同,后来随母亲改姓为刘氏。子随母姓,这不符合礼教规范。古人的姓氏并无固定规则,有的以出生地为姓,有的以君王称号为姓。朕打算依据义理改姓。

帝王是上天的儿子,象征美好显赫且与上天相连,朕决定改姓为赫连氏,以表达与皇天同愿,永享无疆吉庆之意。赫连氏代表上天的尊贵,不应让旁族共享。非嫡系子孙者,改姓为铁伐氏,希望宗族子孙能像铁一样刚强锐利,都能征伐四方。”

从此,刘勃勃正式改名为赫连勃勃。他还大封皇族成员:立赫连为太子,赫连延为阳平公,赫连昌为太原公,赫连伦为酒泉公,赫连定为平原公,赫连满为河南公,赫连安为中山公。

赫连勃勃定都之后,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再度率军出征。然而,这次他并未选择攻打后秦,而是将目标转向了北魏的边关城池。

当时,北魏已占据并州。在并州西河郡境内,生活着两支胡人部落:一支为吐京胡,另一支为离石胡,这两支胡人的首领是出以眷。出以眷宣布叛离北魏,这一消息很快被北魏皇帝拓跋嗣得知。拓跋嗣随即派遣元城侯拓跋屈统领会稽公刘絜、永安侯魏勤前往平叛。

到了413年十月二十六日,出以眷不仅联络了胡夏军队,还引导他们前来截击北魏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出以眷斩杀了魏勤,并俘虏了刘絜,随后将其送交胡夏。

胡夏成功占领了吐京(今山西省石楼县),并派护军驻守此地。然而,拓跋嗣对此大为震怒,不仅处死了拓跋屈,还任命并州刺史娄伏连继续讨伐出以眷,并进攻胡夏驻守在吐京的护军。

直到次年,即414年二月,娄伏连才击败了胡夏驻扎在吐京的部队,成功平定了这两支胡人的叛乱。根据史书记载,就在同一个月,胡夏天王赫连勃勃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并州境内,对北魏所属的蒲子(今山西省隰县)发起攻击。

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胡夏与北魏之间的这两次交战,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略。不仅胡夏派往吐京的护军姓名无从知晓,就连赫连勃勃攻打蒲子的结果——是胜是败——也未能留下明确记录。这段历史因此成为了一个谜团,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三个月后,后秦的后将军敛成投奔了赫连勃勃,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后秦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天王姚兴(字子略)已经无力应对频繁的外敌侵扰,只能疲于平定内部的叛乱。

五月份,后秦贰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境内的羌族人发生叛乱,姚兴派遣后将军敛成前往镇压。然而,敛成在与羌族人的战斗中失败,随后前往赵兴郡(今甘肃省宁县)太守姚穆处请罪。

姚穆拒绝接受敛成的请罪,认为他应当被处以极刑,并声称要将敛成押送至长安交给姚兴处置。敛成深感恐惧,于是逃离后秦,投奔了胡夏的赫连勃勃。

此时,长安城中的姚兴正身患疾病。尽管他有心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叛乱的羌族人,但最终还是被群臣劝阻。

就在这一时期,贰城境内的氐族人在首领仇常的带领下,追随一个名叫李弘的人发动叛乱。

姚兴再也无法坐视不管,决定带病乘坐车辇出征。由于天王亲自领军,士兵们士气高涨,全力以赴。在这场战役中,仇常被杀,李弘被擒,五百多户氐族部众被迫迁徙到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境内。随后,姚兴下令班师回朝。

回到长安后,姚兴的身体状况仍未见好转,而他的儿子姚弼却萌生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念头。广平公姚弼深受其父姚兴宠爱,起初担任雍州刺史,驻守安定(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从前从故后凉投奔而来的姜纪,此时正在姚弼身边效力,且深受信任。姜纪建议姚弼结交天王姚兴身边的权贵,以谋求返回朝廷任职的机会。不久之后,姚兴果然召姚弼回都,任命他为尚书令、侍中、大将军。

回到长安的姚弼积极拉拢朝中大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其声势逐渐盖过东宫太子姚泓。许多朝中官员察觉到姚弼的野心和不良企图,对此感到十分反感。

411年正月,西北地区局势动荡不安,西秦频频侵犯边境。姚兴打算派遣一位重要大臣前往平定叛乱。

陇东郡太守郭播上书建议派遣姚弼前往,但姚兴并未采纳,最终任命索稜为太尉兼陇西郡内史,并派其前往招抚西秦。

姚兴之所以没有让姚弼前往西北,是因为对姚弼的高度重视与宠爱,希望将其留在身边辅佐朝政。当时,姚兴对姚弼极为信任,几乎言听计从。

例如,左将军姚文宗是太子姚泓的心腹,自然与姚弼存在矛盾。姚弼便向姚兴告发姚文宗经常心怀不满、口出怨言。姚兴听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处死姚文宗。此事之后,朝中大臣无不畏惧姚弼,甚至不敢直视他。

不仅如此,姚弼还在朝中安插自己的亲信。他向姚兴推荐尹冲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唐盛担任治书侍御史,姚兴全部批准。不久之后,姚兴身边的机要职位几乎都被姚弼的亲信占据。

对于姚弼的行为,虽然姚兴可能并未察觉有何不妥,但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却深感忧虑,担心长此以往会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414年五月,姚兴抱病征讨李弘,仇常返回长安后,姚弼的夺嫡之心愈发昭然若揭。右仆射梁喜、侍中任谦与京兆尹尹昭三人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他们择机向姚兴进言道:“父子之间的家事,本不该多加置喙。然而君臣之大义,绝不亚于父子之情,因此臣等实在不能再袖手旁观。广平公暗怀篡位之心,陛下却对他过分宠爱,赋予他过大的权势。如今不少奸佞小人皆依附于他左右。外界纷纷传言陛下有意废立太子,不知此言是否属实?”

姚兴答道:“怎会有这种荒谬之事!”

梁喜等人继续劝谏:“若陛下并无此意,却仍过度偏爱广平公,这反而会害了他。恳请陛下撤换其身边党羽,削减他的权力。如此一来,不仅广平公可保平安,国家亦能长治久安。”

然而姚兴对此不以为然,完全不予采纳。

与此同时,那些巴结姚弼的大臣如大司农窦温、司徒左长史王弼等,则前往姚兴处,极力鼓动册立姚弼为太子。姚兴虽未应允,却也未斥责窦温、王弼等人,态度暧昧不明。

姚兴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姚弼暗中集结了数千人马,意图谋反。他的举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朝中大臣大多知情,唯独姚兴不愿相信。

姚兴的另一个儿子姚裕察觉到事态严重,决定将姚弼的阴谋告知其他驻守在外的兄弟们。

消息迅速传达到了几位重要的地方将领手中:驻守蒲坂(今山西永济)的并州牧姚懿、驻守洛阳的镇东将军豫州牧姚洸,以及驻守雍城(今陕西凤翔)的平西将军雍州牧姚谌。收到消息后,这三位将领立即开始在当地调动兵力,准备前往长安讨伐姚弼。

不久,姚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召集群臣议事时,征虏将军刘羌泪流满面地向姚兴汇报了姚弼谋反的事实,以及姚懿、姚洸和姚谌正准备带兵进京的消息。

此时,梁喜、尹昭等重臣再次恳请姚兴处置姚弼,并劝谏道:“陛下若不忍心杀掉广平公,至少也应免除他的职务。”

面对众人的呼声,姚兴最终不得不妥协,下诏免去了姚弼的尚书令之职,但保留了他的大将军和广平公的爵位,令其返回府邸。

得知姚兴对姚弼的处罚结果后,姚懿、姚洸、姚谌等人随即下令停止军事行动。然而,他们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与另一位兄弟姚宣一同赶往长安。抵达后,他们先找到姚裕,请他代为请求觐见父王姚兴。

姚裕入宫面见姚兴,转达了姚懿等人的请求。姚兴心知肚明他们的来意,不愿接见,便对姚裕说道:“他们无非是想谈姚弼的事,朕已经清楚了。”

但姚裕据理力争:“如果姚弼之事确实值得商议,陛下应当倾听。若是姚懿等人所言不实,也可依法惩处。为何一定要拒绝呢?”

在姚裕的坚持下,姚兴终于同意在咨议堂召见姚懿等人。见面时,姚宣痛哭失声,直言不讳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姚兴听后回应道:“此事朕自有安排,不必你们操心。”

最终,姚懿等人只能返回各自的驻地继续履行职责。

姚兴驳回了几个儿子的请求,但朝中仍有大臣不断上疏提及姚弼之事。抚军东曹属姜虬大胆进言,其主要内容为:“广平公的叛逆之心已昭然若揭,尽人皆知。昔日周文王以德化人,即使对待妻子和兄弟也严守法度。而今圣朝之乱,实因陛下对爱子过于纵容。尽管陛下极力掩盖,但姚弼身边的党羽仍在暗中煽动,其谋反之心又怎会轻易止息?臣恳请陛下速除广平公身边祸患之人,以防后患。”

姚兴将姜虬的奏疏交给右仆射梁喜审阅,并叹息道:“天下人都将罪责归咎于朕的儿子,朕该如何是好?”

梁喜回答说:“倘若姜虬所言属实,陛下理应尽早作出决断。”

姚兴听罢,沉默不语。

话说被罢官回家的姚弼,在家等待了将近一年后,终于决定采取行动。公元415年三月,姚弼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了自己的兄弟姚宣身上。

原来,早在414年五月,姚宣曾与几位兄弟一起前往长安拜见父王姚兴。当时,姚宣声泪俱下,向姚兴控诉了姚弼的种种罪行。这一举动让姚弼对姚宣怀恨在心。

尽管姚弼已被逐回府邸,但他仍然保留着大将军、广平公等职位和爵位。再加上姚兴对他的宠爱并未减少,他依然有机会觐见姚兴。

时间一晃过去近一年,或许姚兴早已淡忘了姚弼曾经有谋反之心。于是,当姚弼在姚兴面前诬陷姚宣时,称其在镇守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南)期间不仅不管理政务,还暗藏不轨之心,姚兴竟然信以为真,对此产生了怀疑。

恰在此时,数日后,姚宣派其司马权丕到长安汇报事务。姚兴不分青红皂白,当众指责权丕未能尽到辅佐姚宣的责任,并将姚宣的所有过错都归咎于权丕,甚至扬言要处决他。

权丕听后惊恐万分,为了自保,他也开始诬陷姚宣,声称姚宣确实有谋反之心,且这一切都是姚宣个人所为,作为下属的他虽多次劝阻但毫无效果。姚兴听后更加确信姚弼的话属实。随即,姚兴下达诏令,派遣使者前往杏城,将姚宣逮捕入狱。

姚兴对姚宣进行了处置后,对姚弼的信任愈发加深,决定重新启用姚弼。他颁布诏书,命令姚弼率领三万大军镇守秦州。

然而,姚弼重掌兵权引起了朝中部分大臣的担忧。京兆尹尹昭向姚兴进谏道:“广平公与太子素来不合,如今广平公手握重兵驻守外地,一旦陛下有什么不测,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危机。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正是在提醒陛下要谨慎啊。”但姚兴对此置若罔闻。

恰在此时,姚兴收到边关紧急军报:胡夏天王赫连勃勃率军攻打杏城,守将姚逵不幸被俘,两万多名士兵惨遭活埋。

为了防范胡夏军队南下入侵关中,姚兴离开长安,前往北地(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进行巡视。

随后,姚兴派遣驻守秦州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的广平公姚弼与辅国将军敛曼嵬前往新平郡(今陕西省彬县)一带驻扎。不久之后,姚兴便返回长安。

半年后,即415年九月,胡夏天王赫连勃勃派遣将领赫连建进攻后秦的平凉郡(今甘肃省华亭县)。

赫连建成功攻占平凉,并擒获了后秦平凉郡太守姚军都。随后,赫连建继续向东推进,直逼姚弼驻守的新平。姚弼也不甘示弱,率部西进迎战赫连建。双方在一处名为龙尾堡(具体位置不详)的地方展开激战。最终,赫连建战败被擒,姚弼将其押解至长安。

当时姚兴病情加重,姚弼竟以生病为借口,不再入宫朝见姚兴。他甚至认为姚兴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暗中集结兵力,藏匿于府邸之中,准备随时发动政变。

然而消息走漏,被姚兴得知。姚兴大怒,下旨将姚弼的心腹唐盛、孙玄等人尽数处死。

太子姚泓诚恳地对姚兴说道:“孩儿无能,导致兄弟失和。广平公走到今日这一步,全因孩儿之过。若孩儿的死能让国家安定,请父王赐孩儿一死。若陛下不忍杀孩儿,就请让孩儿返回封地,做一个藩王吧。”

姚兴听后心生怜悯,不忍惩罚姚泓,决定惩治姚弼。于是姚兴召来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等人,与他们商议对策。最终君臣一致决定逮捕并诛杀姚弼,将其党羽全部清除。

不料太子姚泓也心生怜悯,痛哭流涕,执意为姚弼求情。姚兴无奈,便赦免了姚弼及其党羽。后来姚泓见到弟弟姚弼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脸上没有丝毫怨恨之色。

针对姚弼这一内部纷争问题,当时年已五十的后秦天王姚兴表现得并不算英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姚兴在应对外部威胁时所采取的策略。

后秦所面临的外患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从后秦分裂出去建立的胡夏与西秦;二是位于秦州南部的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部地区)。至于北魏与东晋,此时并未对后秦构成直接挑衅。

对于西秦,姚兴始终未选择动用武力,而是希望通过怀柔政策促使西秦主动归附。而对于胡夏与仇池,姚兴则一直倾向于以武力手段解决。这些内容在前文已有提及。以下将进一步探讨姚兴对北魏与东晋所采取的策略。

面对北魏的崛起,姚兴选择了和亲政策。这或许表明姚兴已经意识到北魏的实力不容小觑,单凭武力难以有效应对。

早在公元402年的八月,由于后秦拒绝了北魏的求亲提议,两国在河东郡柴壁(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北魏在这场战役中击败了后秦。此后五年间,北魏将重心转向内政建设,双方未再发生冲突。

到了407年五月,北魏与后秦达成和解,北魏释放了在柴壁之战中俘获的后秦将领唐小方等人。作为回应,后秦姚兴也释放了被扣留的北魏使节贺狄干,并向北魏皇帝拓跋珪赠送了一千匹良马,赎回了将领狄伯支。

公元409年十月,北魏皇帝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杀害,太子拓跋嗣随后诛杀拓跋绍并即位为帝。登基后的拓跋嗣继续维持与后秦的和平关系,两国之间没有再次爆发战争。

413年十一月,拓跋嗣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后秦天王姚兴提出联姻请求,姚兴欣然同意。

415年十月,姚兴派遣散骑常侍姚敞等人护送女儿西平公主至北魏完婚。西平公主抵达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拓跋嗣以皇后的礼仪迎接她。然而,由于西平公主在铸造金人仪式上未能成功,未能被立为皇后。最终,拓跋嗣册封西平公主为夫人,且给予她极大的宠爱与尊重。

后秦与东晋之间的恩怨情仇,充满了权力的博弈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从姚兴的态度变化说起。

起初,姚兴对东晋表现出一定的友好姿态。当刘裕在东晋崭露头角时,姚兴对他颇为敬佩,并归还了十二郡,试图维系和平局面。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这种友好逐渐转变为对抗。西蜀向后秦称藩后,姚兴多次出兵援助西蜀,与东晋发生直接冲突。可惜的是,西蜀最终还是被刘裕派遣的益州刺史朱龄石所灭,这无疑让姚兴感到挫败。

到了公元415年五月,东晋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因政局动荡逃往后秦,姚兴不仅接纳了他,还任命他为扬州刺史。

随后,姚兴命令司马休之反攻东晋所属的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与东晋之间的战火,直到后秦在这场争斗中失败告终。

那么,司马休之为何会投奔后秦呢?原来,当时司马休之担任东晋荆州刺史,驻守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他以勤政爱民著称,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的长子司马文思、次子司马文宝以及侄子司马文祖都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其中司马文思更是被封为谯王。然而,司马文思性格桀骜不驯,喜欢结交江湖豪杰,这让太尉刘裕极为不满。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公元414年三月。有人弹劾司马文思擅自杀害其封国官吏。

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诛杀司马文思的同党,却赦免了司马文思本人。得知此事后,司马休之上书晋安帝,请求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处罚,并主动提出辞去荆州刺史一职,但朝廷并未批准。

太尉刘裕一直想除掉司马文思,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于是,他将司马文思押送到司马休之手中,希望司马休之能大义灭亲。然而,司马休之并没有杀死司马文思,而是再次上书,请求废除司马文思的王爵,并写信向刘裕道歉。刘裕对此十分恼怒,下令准备战争,从而埋下了日后双方大规模冲突的伏笔。

415年正月,刘裕下令逮捕司马文宝与司马文祖,并判处二人死刑。随后,刘裕开始调动军队,计划进攻司马休之。

与此同时,晋安帝司马德宗颁布诏书,任命刘裕为荆州刺史。当月二十七日,刘裕从建康出发,前往江陵讨伐司马休之。

雍州刺史鲁宗之担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于是联合其子、竟陵郡(今湖北钟祥)太守鲁轨共同起兵支持司马休之。到了二月,司马休之上奏朝廷,列举刘裕的罪行,并集结部队准备迎战。

然而,随着战局发展,司马休之意识到难以抵挡刘裕的力量,于是派遣使者分别向后秦姚兴和北魏拓跋嗣求援。到了五月,司马休之最终不敌刘裕,被迫与鲁宗之、鲁轨以及谯王司马文思、新蔡王司马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郡太守鲁范一同逃往后秦。

此时,后秦派遣的征虏将军姚成王和北魏派出的南部大人长孙嵩已分别抵达南阳(今河南南阳)和河东(今山西运城)。但得知司马休之等人已经失败的消息后,姚成王与长孙嵩随即率军撤回北方。

后秦天王姚兴对东晋皇族司马休之被刘裕讨伐之事感到疑惑,于是询问司马休之道:“刘裕既尊奉晋朝皇帝,又怎会有所亏欠?”

司马休之回答说:“臣离开京都时,琅琊王(即司马德文)曾哭泣着对臣说道,刘裕对皇上日常所需物品克扣严重。依臣看来,晋朝的祸患恐怕不远了。”

姚兴打算任命司马休之为荆州刺史,将东南地区的事务交给他管理。然而,司马休之坚决推辞,并请求与鲁宗之一同进攻襄阳及淮汉地区。

最终,姚兴改任司马休之为扬州刺史,命令他率领一支军队南下攻打襄阳。

侍御史唐盛认为此举不妥,劝谏姚兴道:“根据谶言记载,司马氏将会收复河洛之地。如今陛下让司马休之领兵在外,就如同鱼儿游入大海一般。不如以高官厚禄将其留在京城。”

姚兴却不以为然,回应道:“当年周文王得以脱困于羑里,汉高祖也未死于鸿门宴。若是真有天命,又有谁能违抗?若谶言属实,将司马休之留于京师反而更加危险。”说完,姚兴依旧下令派遣司马休之出征。

于是,司马休之便与鲁宗之等人率军南下。途中,鲁宗之不幸去世,其子鲁轨继承父志继续前行。

416年正月,司马休之与鲁轨等人在襄阳一役中不敌东晋雍州刺史赵伦之,再度退往后秦都城长安。

姚兴不仅接纳了司马休之,还命其策划反攻襄阳。此事东晋太尉刘裕必然有所耳闻,但他是否因此萌生攻打后秦的念头,现已无从考证。

然而世事变幻莫测,416年二月,姚兴病情恶化,猝然离世。刘裕得知姚兴驾崩的消息后,迅速调兵遣将,着手准备北伐后秦。

来源:诗情画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