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甚至有网友分享说:买了以后才发现,这种车根本不值得,还不如买新能源车。
曾红极一时的油混汽车,对渴望省钱的人来说,简直就神器。
然而,如今它却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抛弃。
甚至有网友分享说:买了以后才发现,这种车根本不值得,还不如买新能源车。
消息一出,越来越多的朋友吐槽起“油混汽车”了,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要赶紧卖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油混车曾经受欢迎,是有道理的。
省油、稳定、不用充电,听上去简直是燃油车和电车的完美结合。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越来越多的车主开了一两年,才发现这东西“看着香,吃起来一般”。
第一,省油,但没省多少钱。
很多人买油混车,就是冲着低油耗去的。
但问题是,省下来的油钱,未必能弥补更高的购车成本。
以某日系品牌的油混车为例,同款燃油版14万,混动版16万,贵了2万块钱。
但真开起来,一百公里比燃油版省个1.6升油,折算下来每公里省1-2毛钱。
但问题来了:这几毛钱,什么时候能省回那2万块?
按照一年开2万公里算,可能要8年才能回本。
但这个时间,可能大多数人还没回本,就要换车了。
第二,动力尴尬,电没劲、油不爽。
理论上,油混车应该兼顾电动车的平顺,和燃油车的长续航,
但实际体验往往是:
电池小,纯电模式续航短,跑不了几公里;
油机也不是主打性能的,提速一般,高速超车也差点意思。
很多车主吐槽:“起步时像电车,加速又像燃油车,结果两个都不算好开。”
第三,保值率“割韭菜”,卖二手一算账,亏麻了。
买车时觉得油混车比燃油车更先进,但卖车时才发现,市场不认。
很多油混车的二手价格,比同款燃油版还便宜。
因为二手车商心里清楚,新能源车崛起后,消费者更倾向于买插混或者纯电,油混车反而成了“夹心饼干”。
鉴于此,买的时候加钱,卖的时候却不值钱,很多人后悔都来不及。
如果只是省钱不明显、动力一般、保值率差,油混车可能还不至于被“抛弃”得这么快。
但现实是,它还有不少让人越用越糟心的“隐形坑”,甚至让一些车主直接劝退。
第一,保养成本比燃油车更贵,长期使用不划算。
买车时,很多人觉得油混车更省钱,但忽略了维修和保养费用。
比如,有些品牌的油混车型,光是变速箱油和发动机油的更换成本,就比燃油版贵不少。
再加上电池组、双电机、混动专用变速箱等复杂零部件——维修起来更麻烦,维修费也更高。
简单来说,燃油车是用油的钱多,油混车是用车的成本高。
最后算下来,省钱的意义并不大。
第二. 政策不再给力,油混的优势越来越小。
以前,很多人买油混车,是冲着牌环保补贴等政策红利去的。
但现在,插电混动、增程式甚至纯电车,在政策上的优势更明显。
像绝大多数城市,对插混车型,也给予绿牌待遇,甚至还能免购置税。
相比之下,油混车反而成了不上不下的“边缘选手”——没电车的补贴,也没传统燃油车的简单粗暴。
既然油混车的性价比正在下滑,那现在买车,该怎么选?
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你预算够,直接上纯电;
如果你对充电还有顾虑,插电混动(PHEV)或增程车(EREV)才是更好的选择。
拿纯电车来说,如今早已不是几年前的“半成品”。
不管是续航、快充、智能化还是驾驶体验,都已经和油车拉开了代差。
譬如以前的电车,只有个400公里的续航。
但现在的车型动不动600公里,部分高端车型甚至能突破800公里。
再加上800V高压技术的普及,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已经不是梦。
完全改变了过去“充电慢”的问题。
当然,如果你还有续航焦虑,插混/增程也是比“油混”更好的选择。
以插混为例,它本质上就是“电车+油车”结合:
日常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比油混的电池更大,纯电续航更长。
像比亚迪的DM-i、长城DHT、吉利雷神这些技术,纯电模式下可以跑100-200公里。
市区代步基本不烧油,但高速上还能像油车一样跑长途。
说白了,价格比油混低,政策比油混好,配置和空间还更大,并且更省钱——何必再买油混呢?
总的来看,油混车就像是“曾经不错,但现在不值得”的东西。
既然我们不会花同样的钱,去买个功能落后的手机——为什么买车的时候不一样呢?
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别让自己的钱包,替这份“迟疑”买单!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