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火箭军的军营里,提起王忠心的名字时,战士们都会直竖大拇指——这位被称作“导弹兵王”的老兵,军龄比很多战士的岁数都长。他在部队摸爬滚打34年,曾两次退伍却都是“去而复返”,他一身本领却始终没有提干,他的军旅生涯一直扎根在导弹发射架下的方寸岗位上,用忠诚与奉献书
在火箭军的军营里,提起王忠心的名字时,战士们都会直竖大拇指——这位被称作“导弹兵王”的老兵,军龄比很多战士的岁数都长。他在部队摸爬滚打34年,曾两次退伍却都是“去而复返”,他一身本领却始终没有提干,他的军旅生涯一直扎根在导弹发射架下的方寸岗位上,用忠诚与奉献书写出当代军人的精神丰碑。
1986年,18岁的王忠心揣着户口本从安徽农村入伍,到了部队才知道,他要学的“导弹发射”比家里的插秧机复杂百倍。那时他只有初中文化,导弹图纸上的符号对他来说就像天书,可他并没有气馁,他白天泡在训练场、晚上啃书本,两年后,同批兵还在练基础操作时,他已能独立排除发射系统的常见故障,成为连队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1999年,王忠心已满志愿兵服役期退伍返乡,然而当年部队在经历改革之后,急需技术人才接手新型导弹装备,已经回归家庭的王忠心被列为召回名单第一人。这次重返部队后,他在新装备技术复杂、故障频发的情况下,不断攻克难关,有一次导弹突然发生故障,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他凭借扎实的功底成功排除故障,“定海神针”的名号从此不胫而走。
鲜为人知的是,王忠心曾三次被列为提干对象,却因学历、年龄等限制屡屡落空,当同一岗位的6任号手都成功晋升后,妻子心疼之余笑着调侃:“人家都升官了,你怎么只长胡子,职务一点不长”,王忠心却淡然回应:“战士是兵,干部也是兵,只要部队需要,当一辈子兵又何妨?”他先后培养了数百名技术骨干,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部队的技术尖子或领导干部,而他始终扎根一线,甘当“兵头将尾”。
2002年,有人高薪聘请王忠心,那时他家中生活清苦,家人从没穿过超过200元的衣物,可他最终选择了拒绝:“部队需要我,导弹需要我。”在他的抉择背后,是妻子与家人的默默支持,有一次他探望岳父时,因救灾任务空手赴约,岳父却赞叹他:“这人实诚,靠得住!”夫妻的相濡以沫、家人的理解支持,成为王忠心坚守阵地的坚实后盾。
2016年,这位服役期满的兵王本可退休,但部队因装备换型、技术骨干短缺,再次向他发出召唤,他在这一年主动递交超期服役申请,又干了四年。期间,他编写《测控专业故障分析》等教材,独创“王氏学习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直观操作,战友牛永春曾感慨地说:“老班长教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军人的脊梁。”
这位兵王从军34年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记录:他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操作3种型号导弹,参与1500余次实装训练、28次重大任务,并且零失误。一次西北演习,导弹发射前3分钟突发警报,数十个指示灯狂闪,他冷静排查,在2分钟内锁定故障点,成为众人眼里的“活图纸”,而他的这份极致精准与专注,都离不开他“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的军人信念。
王忠心的奉献没有被埋没,他获评“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国道德模范”,并且曾多次立下军功。2017年,他获得“八一勋章”,但他在至高荣誉面前始终保持谦逊、低调,他说:“这些荣誉属于所有默默奉献的导弹兵”,透过胸前勋章散发出的光芒,看到了这位兵王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初心。
2020年退休后,王忠心回乡后并没有闲着,他积极为退役军人提供多方面培训与服务,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工作机遇;同时,他担任宣传大使,走进学校、机关讲述导弹故事,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妻子对此给予了全力支持:“他这辈子就认准了‘兵’这个字,退休了还是停不下来”,这位兵王虽然离开了部队,但他的心永远与导弹事业连在一起。
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晋升职务、提高待遇,但王忠心却用34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实现价值不在于职务高低,而在于贡献大小。王忠心虽然已经退休,但他的“兵王”精神仍在导弹阵地上闪耀,在国防教育的课堂上回响,在无数后来者的血脉中传承,这束来自平凡岗位的非凡之光,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向王忠心致敬!向所有默默奉献的中国军人致敬!
来源:田螺姑娘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