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一位九旬的痴呆老人,时常在病床上喃喃自语,不停念叨三串数字。
安徽一位九旬的痴呆老人,时常在病床上喃喃自语,不停念叨三串数字。
起初,家人以为这是痴呆症的无意识表现。
但政府部门调查后,直接惊动中央,这才揭开尘封数十年的秘密。
这位老人是谁?他念叨的三串数字是什么?为什么调查会惊动中央?
这位老人叫宋良友,1928年,他出生在安徽一个普通的农家。
1950年冬,朝鲜战火骤然升级,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国家的号召传来:“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宋良友没有丝毫犹豫,他放下了锄头,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经过短暂的集训后,他被编入第9兵团27军81师241团,随部队进入朝鲜作战。
1950年冬天的朝鲜半岛,寒风刺骨,长津湖地区的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
宋良友和战友们只有薄薄的棉衣,很多人脚上穿的还是草鞋。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咬紧牙关,日夜兼程,向敌人潜伏靠近。
长津湖战役爆发后,241团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阵地,死死拦住美军。
敌人火力凶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宋良友和战友们匍匐在冰雪中,冷得牙齿打颤,却依旧死死扣住扳机。
冲锋号响起,他第一个从战壕里跃出,端着步枪扑向敌阵,子弹呼啸而过,他却只顾拼命向前。
在一次近身肉搏中,宋良友被敌人的弹片击中,鲜血顺着手臂流淌,他整条右臂几乎抬不起来。
战友劝他退下,他却狠狠甩头:“我还能打!”
他用左手端枪,继续压制敌火,后来,他又被机枪扫中腿部,整个人几乎趴倒在雪地。
可就在那时,他目光扫见一名美军正端起枪瞄准身边的同志。
他咬牙撑起身子,扣动扳机,将敌人击倒。
在长津湖的十几天里,宋良友带领小分队反复冲锋,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241团的战士们几乎靠着血肉之躯,硬生生将美军的攻势阻住。
美军号称世界第一的陆战一师,也在这片冰雪中付出惨痛代价,被迫撤退。
战场上尸横遍野,许多战友再也没能爬起来,而宋良友带着满身伤痕,奇迹般活了下来。
凭借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宋良友两次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奖章送到他手里时,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大家的,不是我的。”
对他来说,荣誉只是一个符号,真正刻在心上的,是那些长眠在异国土地的名字。
抗美援朝的战火渐渐熄灭,志愿军一批批凯旋,宋良友也带着伤疤回国。
当组织通知他复员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只是默默点头。
回乡的路上,他特意把军功章包好,放进破旧的行囊最深处。
他不愿引人注目,更不想让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他只想静静地回到故土,继续当那个默默劳作的庄稼人。
复员后不久,政府安排他进入地方煤矿工作。
那时的煤矿条件极其艰苦,井下光线昏暗,空气浑浊,塌方和瓦斯爆炸时有发生。
许多年轻人一听说分配到矿上,都心生畏惧,可宋良友却没有怨言。
他换下军装,穿上矿工的粗布衣服,戴上安全帽,像所有工人一样走进井口。
他从来不觉得这份工作卑微,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是国家需要,哪里都是战场。
几十年的矿井生活,他总是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升井。
他不喜欢说话,别人问起过去,他只笑笑:“打过仗,当过兵。”
连他的家人,也从未真正了解过他的过去。
孩子们长大后,也只知道父亲是个矿工,从未想过他和“英雄”二字会有任何关联。
宋良友不解释,也不主动提起,他选择把那段岁月深埋心底。
随着时间流逝,宋良友渐渐老去,伤病留下的后遗症时常折磨他。
尤其是腿上的旧伤,一到阴雨天便隐隐作痛,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在煤矿坚持到退休。
几十年间,他从未以“英雄”的身份要求任何特殊照顾,从未提及自己在战场上的功勋。
随着年岁增长,病痛接踵而至,小脑萎缩和脑梗让宋良友的记忆一天天模糊。
许多熟悉的人和事,他渐渐叫不出名字,连儿孙的脸孔,有时也分不清。
但在他逐渐迷失的记忆中,有三串数字始终牢牢地刻着。
无论清醒还是糊涂,他总会反复喃喃:“27、81、241”
家人起初不解,甚至以为这是痴呆症的某种病症表现。
直到有一天,家人为他进行老兵登记时写的“曾参军立功”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
出于好奇,他们开始查证,调查一层层深入,终于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秘密。
这三串数字,这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宋良友所在部队的番号,即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7军81师241团。
在常人眼里,“27、81、241”不过是三组枯燥无味的数字,可在宋良友的心中,却是比生命还要珍贵的印记。
长津湖的雪夜里,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了番号的分量。
那时,241团奉命阻击美军主力,号称“王牌”的陆战一师。
严寒与饥饿逼得许多战士脸色青紫,手指僵硬得连枪栓都拉不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每当有人高声喊出:“241团,给我顶住!”
宋良友听见那呼喊,仿佛整个身子都被重新注入力量,哪怕腿上的伤口渗血,也要拼死冲上去。
在新兴里一役,敌人的炮火如暴雨倾盆,山谷被炸得翻天覆地。
241团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许多战士倒在阵地上,双手仍死死攥着步枪。
宋良友亲眼看见,一个年仅十八岁的新兵,在被子弹击中胸膛后,还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喊:“241团,不许退!”
喊完他便长眠在雪地,那一刻,宋良友喉咙发紧,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他明白,这就是番号的意义,它不是简单的三个数字,而是凝聚了成百上千条生命的信念。
战斗结束时,241团几乎被打残,许多战士再也没能归来。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把“27、81、241”深深烙印在心。
随着岁月流逝,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可那串番号始终伴随他的一生。
宋良友是抗美援朝功臣的消息传出,村里人震惊了。
一向沉默寡言的老人,原来是当年血战异国、赫赫有名的英雄。
地方媒体很快报道了这一发现,消息像火一样传开,中央有关部门也被惊动。
有人专程前来探望,送上迟到多年的慰问。
那天,老人穿上了一套崭新的军装,胸前重新佩戴起早已被尘封的军功章。
家人这才真正明白,父亲并不只是那个辛勤劳作的矿工,他还是那个曾经为国浴血的英雄。
2023年,95岁的宋良友去世,消息传开时,村里人自发聚集在一起,为老人送行。
灵堂前没有夸张的装饰,也没有豪华的排场,只有一面鲜艳的国旗和几枚沉甸甸的奖章。
送行的队伍很长,既有素不相识的村民,也有曾经与他共事的矿友,还有远道而来的年轻人。
告别的钟声回荡在村口,人们心中涌起的是无法言喻的感慨。
几十年里,这位老人从不张扬,从未诉说,默默背负着沉重的记忆,他选择了沉默,但历史没有忘记他。
来源:钎城墨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