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希夷(约651—约679年),唐代诗人,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汝州)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善弹琵琶,性格洒脱不羁,诗风以歌行体见长,多写闺情与人生感怀,辞藻柔婉华丽。
刘希夷(约651—约679年),唐代诗人,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汝州)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善弹琵琶,性格洒脱不羁,诗风以歌行体见长,多写闺情与人生感怀,辞藻柔婉华丽。
本文刘希夷的三首诗,展现了他细腻的笔触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代悲白头翁》借一位老人的视角,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昔日繁华终成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捣衣篇》则细腻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为远方丈夫缝制寒衣的场景,将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期盼,通过捣衣、望月、穿针等一系列动作,以及环境的衬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晚春》则较为轻快,描绘了一位闺阁女子在春日里的慵懒、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代悲白头翁》,用了一个“代”字,点明这是替一位白发老人写的诗,或者说,借老人的口吻,抒发人生感慨。
开篇就是明媚的景象:“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繁华都城;桃李花,娇艳明媚。这花开得热烈,落得也潇洒。但诗人巧妙设问:这漫天飞舞的花瓣,最终会飘落到谁家呢?这不仅仅是写景,更引出一种对生命归宿的淡淡忧虑。就像我们看到春天百花盛开,绚烂无比,但很快,就会想到花落时节,美丽终将消逝。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洛阳女儿:“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年轻貌美的女子,看到飘落的花瓣,深深叹息。她们叹息什么?自然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今年的花落了,明年还会再开,可是人呢?又有谁能永远年轻?这里将花与人对比,更显出人生短暂,青春宝贵。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这两句,变化更大,时空跨度更广。松柏,常用来象征长寿坚韧;桑田,代表稳定不变。可就是这样坚固长久的东西,也会被摧毁,化为柴火;稳定不变的桑田,也会变成茫茫大海。世事无常,没有什么可以永恒。这如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曾经的那些人,早已不在洛阳城东;现在的人们,依旧面对着这年年飘落的花。诗人用一种冷静的口吻,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过去的人不在了,现在的人也将成为过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非常有名,也常被引用。每年花开花落,都是相似的景象;但年年岁岁,人却在不断变化,不断老去。这句诗把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和人生的短暂无常,对比得非常强烈,引发读者深深感慨。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诗人劝告那些年轻貌美、风华正茂的人,应该怜惜那些已经衰老的白发老人。这里,诗人用“全盛”和“半死”对比,让人更觉人生反差巨大。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这位白发老人确实可怜,但他也曾是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他年轻时,也曾在繁花似锦的树下,与王孙公子们一起,听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动人的舞蹈,看着花瓣飞舞。“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他也曾在豪华的府邸中享受过,光禄大夫家的池台,装饰着华丽的文采锦绣;将军家的楼阁,描画着各种神仙。这些都是曾经的繁华。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可是,一旦生病衰老,就没有人认识他了,春天享乐的人群中,又怎么会有他的位置呢?昔日繁华,转眼成空。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美丽的容颜又能保持多久呢?很快,就会变成满头白发,像乱丝一样。这又回到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最后,诗人让我们看看古往今来那些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片凄凉,只有黄昏时分,鸟雀发出悲鸣。
这首诗,从繁华写到衰败,从青春写到衰老,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将人生无常,岁月易逝表现的淋漓尽致。读完这首诗,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对白发老翁的同情,更是对自己,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漙。
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
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
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
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
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
君看月下参差影,为听莎间断续声。
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
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
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
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
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
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这首《捣衣篇》,读来让人心头泛起一阵凉意,又有一丝暖意融融。诗人刘希夷用秋夜捣衣这样一个场景,把一位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表达得细腻真切,动人心弦。
开篇就点明时节,“秋天瑟瑟夜漫漫”,秋风瑟瑟,长夜漫漫,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一种凄清的氛围中。紧接着,“夜白风清玉露漙(tuán)”,夜晚明净,风儿清爽,晶莹的露珠凝结,更显出秋夜的寒意。这不就是一幅典型的秋夜图景吗?让人想起李白那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也是写秋夜,也是写思念,那种凉意是相通的。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燕山,是古代北方边塞,秦地,指关中地区。丈夫在遥远的北方边塞,衣裳单薄,妻子在家中,闺房里也感到阵阵寒意。这一对夫妻,天各一方,却都感受着同样的寒冷。这寒冷,既是季节带来的,更是思念带来的。
“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wán)”,妻子想去楼上整理楚地出产的白绢,又回到织机旁撕开齐地出产的细绢。楚练、齐纨,都是上好的丝织品,是用来做衣服的材料。妻子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心绪不定,正说明她思念丈夫,急切地想为他做衣服。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zhēn)兮怅盘桓”,她挽起红色的衣袖,忧愁地靠着,看着青色的砧板,惆怅地徘徊。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妻子内心的焦灼不安,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在月光下,身影孤单,神情落寞。
诗人接着写“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yǒu)”,时间慢慢过去,夜已经深了,连萤火虫都成双成对地飞进窗户里。这更反衬出妻子的孤独。而“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西北风吹来,吹动她纤细的腰肢,东南方的月亮升起,照在她纤细的手上。这两句写景,很美,也很凄凉。风吹腰,月照手,更显得人单薄、无助。
“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这时的秋月,格外明亮,这时的秋风,也似乎带着特别的情意。月亮和秋风,本来是无情的,但在思妇眼中,它们都变得有情了。这正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情感,会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
“君看月下参差影,为听莎间断续声”,你看那月光下参差不齐的影子,是为了听那草丛中断断续续的虫鸣声。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妻子的感受。影子参差,是因为月光透过树叶,虫鸣断续,更增添了夜的寂静。这一切,都加深了妻子的思念之情。
“绛(jiàng)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银河转动,天空泛起青色的晨光,鸟儿开始鸣叫,路上的行人却很少。天快亮了,妻子大概一夜没睡。
“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她皱着眉头,捻着丝线,思绪纷乱,对着影子穿针,神情恍惚。这几句,把妻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刻画得更加细致入微。
“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听说丈夫归家还没有确定的日期,谁能理解她登上山头时的那种悲伤呢?“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梦中见到丈夫,还是以前的模样,却说要为他改做以前的衣服。这说明,丈夫离家很久了,连衣服的样式都过时了。
最后,“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她把书信封好,远远地寄到交河边上,希望在明年春天草绿的时候能够送到。不要说衣服上有斑斑的泪痕,那都是因为思念你而流下的泪水啊!这结尾,真是催人泪下。
整首诗,从秋夜写到天明,从景物写到人物,从外在写到内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一个思妇的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真切。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更能体会到那种深沉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开篇,“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描绘了一个慵懒而美丽的画面。一位美丽的女子(佳人)在闺房(洞房)中醒来,她转过头(回首),目光落在了窗外的垂杨柳上。这里的“眠”字用得极妙,它不仅点明了时间是清晨,更暗示了女子的生活状态——安逸、闲适,可能还有一丝丝的百无聊赖。而“垂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与离别、伤感联系在一起。比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都借杨柳抒发依依不舍的情感。此处,垂杨或许也暗示了佳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许是期待远方的人归来,或许只是期待生活有些许改变。
接下来的两句,“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将视线拉回室内。“鸳鸯被”上残留冬日的寒意渐渐消退,“玳瑁床”上感受到春天的暖意慢慢生长。“鸳鸯”象征着成双成对、恩爱缠绵,而“玳瑁”是一种珍贵的宝石,用作床的装饰,暗示了女子的生活优渥。这两句通过触觉(寒尽、春生)和视觉(鸳鸯、玳瑁)的双重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衬托出佳人身份的高贵和生活的富足。值得玩味的是,“春生”二字,既写出了春意,又带有一种微妙的动感,仿佛春天的气息正在房间里蔓延、滋长,这与开篇的“眠”字形成对比,暗示着某种变化正在发生。
再往下,“庭阴幕青霭(ǎi),帘影散红芳”。“青霭”指的是青色的雾气,“红芳”可以理解为红色花朵的香气。“幕”和“散”两个动词用得很传神。“幕”字描绘了庭院中树木的阴影笼罩着淡淡的青色雾气,就像挂上了一层薄纱;“散”字则展现了阳光透过帘子,将室内花朵的影子和香气投射开来。这两种景象,一种是朦胧、静谧的,一种是明媚、芬芳的,形成了一种视觉和嗅觉上的交织。
最后两句,“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同心伴”指的是心心相印的伴侣,可能指她的丈夫或情人。“薄妆”指的是淡妆。佳人想要对她的伴侣说,为了迎接春天,稍稍打扮一下就好。这句诗,有一种轻快、愉悦的情调。它不再纠结于等待或伤感,而是积极地拥抱春天,享受生活。这与整首诗前半部分的慵懒、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情感上的转变。
这首诗虽然名为《晚春》,却处处流露出春意盎然。从杨柳、鸳鸯被、玳瑁床,到青霭、红芳,再到最后的“薄妆”,无不体现出春天的气息和女性的柔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一个闺阁女子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景物、细节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它像一杯清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就像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诗歌,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心。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