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武汉专场(ICG-20 Wuhan)在光谷开幕。本次大会以“组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Omics and AI in Biodiversity)”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位科学家、专家和行业领袖参加,共
3月22日,第二十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武汉专场(ICG-20 Wuhan)在光谷开幕。本次大会以“组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Omics and AI in Biodiversity)”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位科学家、专家和行业领袖参加,共同探讨组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强调了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在推动全球基因组学研究、应用与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本届大会将继续秉承“共有、共为、共享”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首席科学家苏晓东表示,希望以此次大会为起点,利用组学之光照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共同铸就地球家园的绿色长城。
基因组学作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已成为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支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宏翔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始终致力于推动生物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他认为:“面对该领域的诸多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同行间的合作,重视人才培养,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前秘书长约翰·斯坎伦(John E. Scanlon AO)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秘书长肯特·纳多齐(Kent Nnadozie)在致辞中分别描述了多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资源应用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并表示期待未来取得更多进展与成果。
专家们围绕“前沿组学技术”、“物种演化与发育”、“濒危物种保护”、“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极端环境生物探索”、“微生物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环境生态监测”等前沿学术议题展开讨论,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他们共同探索组学时代的生物演化与适应之谜,以及前沿组学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发育与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应用。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rthur Georges以“展望未来:组学揭示环境变化下的快速演化”为主题,探讨了组学技术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变化下生物的响应机制。他通过分享鬃狮蜥性别反转等经典案例,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驱动生物在基因层面发生适应性改变,以及组学技术如何助力人们理解这些复杂的演化过程。
新技术带来新突破。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任科学家、研究员陈亮分享了团队新研发的单细胞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scCyclone-SEQ,以及利用该技术解析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转录组异质性研究的新进展。该研究深入解析了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阶段的转录组动态变化,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转录本的多样性及其调控机制,展示了新技术在全长转录组相关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数据资源和理论支持。
东南部非洲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但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正面临诸多威胁。王青锋研究员在演讲中分享了其团队在该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明了全球关注的濒危植物类群——猴面包树属的多样性演化历史,揭示了东南部非洲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为深入理解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维护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全球关注的生物热点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方案。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晓林表示,期待以本届大会为契机,加快推动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光谷,为全人类命运发展重大课题研究贡献光谷智慧。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