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雷锋,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理解,可有一点几乎是共识:看到雷锋的微笑,如遇一缕阳光。真的是这样,雷锋在绝大多数留存照片中都是微笑的,看着那么温暖。而雷锋最经典的“微笑”是在沈阳留下的,其中就包括周军拍摄的雷锋手持钢枪照片——一张入选了1998年国际权威艺术
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上接8月26日06版)
对于雷锋,不同的人可能就有不同的理解,可有一点几乎是共识:看到雷锋的微笑,如遇一缕阳光。真的是这样,雷锋在绝大多数留存照片中都是微笑的,看着那么温暖。而雷锋最经典的“微笑”是在沈阳留下的,其中就包括周军拍摄的雷锋手持钢枪照片——一张入选了1998年国际权威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百幅图片的经典照片。
周军上过抗美援朝战场,最早在文工团搞舞美。1958年,调至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社《民兵之友》杂志任编辑、记者,他常用来拍照的是一部135的徕卡相机,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1960年冬,作为忆苦思甜教育典型,雷锋来原沈阳军区参加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前进报社决定采访雷锋,让他写篇文章。周军找到雷锋,将编辑部的想法告诉了雷锋。第二天,雷锋如约交稿。随后,周军给他照张像,准备作封面用。拍这幅照片是在当时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的老院。雷锋来开会的时候只带了个背包,戴了一顶粘绒帽。而周军要塑造一位饱满的东北战士形象,他从相机取景器里一看,觉得雷锋戴的那顶毡绒帽缺少代表性。换了几个皮帽子,有大有小,都不合适。而美术图片编辑李奎根有个皮帽子。他回到办公室取来,给雷锋戴上,放下帽耳后一戴正好,就准备拍照了。拍照时是上午九点多钟。周军到哨兵那借来枪和子弹袋。于是,周军拍出了这幅家喻户晓的经典影像。后来,周军的儿子周庆红说:“我们做儿女的为老爸能够为雷锋留下这些珍贵摄影作品感到自豪,这是老爸传承给我们儿女的精神财富。关于版权问题……我妈妈和我们姊妹仨统一了口径,按照爸爸的遗愿,给解放军画报社发了函,雷锋作品的版权捐给国家,归《解放军画报》所有。”
雷锋曾经在日记上写到:“我要在白纸上写下红色历史。”
60年来,雷锋精神深深融入沈阳人的心灵之中。一些高校、中小学用雷锋精神治校育人已是文化特色,如沈阳建筑大学有著名的“雷锋庭院”,沈阳市38中、同泽高中等被命名为“雷锋学校”,全国首家社区雷锋学校在沈阳。甚至,在沈阳市和平区还有一条“雷锋小巷”。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雷锋”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江大河,使雷锋精神在沈阳熠熠生辉。很多正能量的故事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以具体行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而历届“感动沈阳”人物,无疑是其中一个具象的群体、典型的代表。从2009年到2022年,沈阳在14年内进行了14届“感动沈阳”人物评选,评出141位(个)“感动沈阳”人物和团队。其中,敬业奉献类和助人为乐类的“感动沈阳”人物最多,分别占了38.2%和24.1%。这个群体,是这座城市平凡英雄的代表,是雷锋在沈阳的传人。他们,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城市的热爱、对家国的忠诚;他们忠于职守、奉献人民,使沈阳具有了强烈的“共生的道德气质”和“前进的澎湃动力”。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在吸引无数青年投奔延安中发挥巨大作用,在10余年的时间中出版30余版)中说:“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艾思奇正是捕捉了这些“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撰写了《大众哲学》,从而激发了当时青年追求理想、救国救民的热情。而在沈阳,也有这样的“大众哲学”存在,它就是雷锋的精神。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都是沈阳人具有的社会广泛性的文化自觉行动。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