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纳凉区”彰显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00:48 3

摘要:深圳地铁在全市17座车站试行“临时纳凉区”;成都地铁423座车站全线开放纳凉;合肥地铁为131个纳凉区配备纳凉凳、“夏日清凉包”;南昌地铁在部分车站打造户外工作者驿站……今年夏天,多个城市推出地铁纳凉服务,暖心举措赢得了当地居民和广大网友的广泛好评。(8月25

转自:劳动午报

深圳地铁在全市17座车站试行“临时纳凉区”;成都地铁423座车站全线开放纳凉;合肥地铁为131个纳凉区配备纳凉凳、“夏日清凉包”;南昌地铁在部分车站打造户外工作者驿站……今年夏天,多个城市推出地铁纳凉服务,暖心举措赢得了当地居民和广大网友的广泛好评。(8月25日 人民网)

设置“纳凉区”,彰显高温下的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从公共资源角度看,设置公共场所“纳凉区”合理利用了公共服务区,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专门划分出纳凉位置,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近年来,博物馆、图书馆、商场等场所正成为越来越多居民避暑的选择。对居民来说,前往这些空间消暑纳凉的同时还能满足学习、娱乐等需求;对相关场所而言,避暑人群能够带来一定客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将地铁站点、人防工程、文化场馆等转化为“公共纳凉点”,这是城市为方便市民避暑开出的一剂“凉方”,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也大大提升了公共资源的利用率。

高温下的城市,需要更多“有温度的治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包容度上。当外卖骑手能在银行网点避暑,环卫工人能在商场超市歇脚,市民能在地铁站纳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清凉,更是社会温度的传递。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不断提升城市民生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为广大市民设置“纳凉区”,配备座椅,增设广播提示“文明纳凉”,招募纳凉者为志愿者加强现场巡查与柔性劝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让管理与服务同频共振,完善纳凉区管理公约制度,把纳凉区纳入夏季特殊公共场所管理体系,以文明引领公共空间的秩序,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交出让出行者和纳凉者都满意的答卷。

□潘铎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