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先生(化名),58岁,因直肠癌接受了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术后1年,他在咳嗽时发现造口旁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平躺后肿块消失,但站立时又逐渐膨出。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先生被诊断为患有造口旁疝。对于这个陌生的名词,他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安。带着张先生的困惑,下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5655篇文章
案例分享:一位造口旁疝患者的困惑
张先生(化名),58岁,因直肠癌接受了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术后1年,他在咳嗽时发现造口旁出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平躺后肿块消失,但站立时又逐渐膨出。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先生被诊断为患有造口旁疝。对于这个陌生的名词,他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与不安。带着张先生的困惑,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了解究竟什么是造口旁疝。
一、造口与造口旁疝:基础大揭秘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深受严重肠道疾病困扰或遭遇肠道损伤的患者而言,造口手术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结直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还有各种意外导致的外伤以及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都可能使患者需要临时或者永久性地改变排便的途径。简而言之,造口手术就是把肠道的一部分引出体外,在腹壁上形成一个开口(如图1),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造口”,也有人称它为“人工肛门”[1](如图2)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永久性造口患者数量大概在10万例,而累积起来,如今已经有超过100万的患者了[2]。肠造口手术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临时的回肠造口,典型的手术方式如回肠造口术;另一种则是永久性结肠造口,比如结肠造口术。不论哪种手术方式,患者都会依赖造口袋收集体内排泄物。
在造口手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康复。在恢复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地照顾造口,确保其健康和卫生。尽管造口手术改善了患者的生活,但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例如: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造口处腹壁切口并发症、腹壁隧道并发症、肠管及系膜并发症等[3],相关指南[4]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2.9%,死亡率也达到了10.9%[1]。
因此,造口患者更迫切地需要进行额外相关的护理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他们日常生活的质量和健康。而在众多并发症当中,造口旁疝是永久性造口手术后腹壁隧道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相关研究表明:永久性肠造口疝在术后1年内的发病率大约在30%~40%,而到了术后2-3年,发病率更是攀升至50%[5]。简单来说,腹腔内的组织(如网膜、肠管等)可能通过造口旁的薄弱和缺损区突出而形成的腹部小突起就是造口旁疝[6](如图3、图4)。
二、追根溯源:探寻造口旁疝的成因
造口旁疝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创伤
在造口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可能需要切开腹壁并进行重建,这种创伤可能导致腹壁的弱点。有研究显示,腹膜外造口患者发生旁疝的概率较低,可能是因为腹膜外造口的肠管前方有腹膜覆盖,在增加了腹壁张力的同时还让腹壁在受力时更加均匀[7]。
2、腹部压力增加
手术后的病人如果发生频繁的腹部压力增加,腹腔内容物不断冲击腹壁造口,易形成造口旁疝。像长期被便秘困扰、经常剧烈咳嗽、从事举重这类需要腹部用力的活动,或者长期保持站立的姿势,都属于容易诱发造口旁疝的因素。
3、腹壁薄弱
某些患者的腹壁先天较薄或较弱,这无疑会增加他们患上造口旁疝的风险。特别是那些体质较弱的人群:老年人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他们的腹壁恢复能力较差,在术后出现疝气的概率也就更高。此外,对于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慢阻肺患者来说,药物会使腹壁组织弱化[7],这就提高了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
4、手术后感染或瘢痕
手术后的感染和瘢痕组织可能导致腹壁的愈合不完全,从而增加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造口旁疝。
5、体重增加或过度减肥
造口旁疝的发生与体重有着密切的关联[7],较厚的皮下脂肪会导致腹壁肌肉拉伸、变薄,出现弹性减弱,肠管容易经造口突出形成疝。相反,快速减肥也会导致腹壁松弛,形成薄弱区域,这也增加了疝的发生概率。
6、其他并发症
人体处于低蛋白血症时,会对胶原蛋白与肉芽组织的生长产生影响[7],例如腹水以及造口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可能成为造口旁疝发生的诱因。
三、火眼金睛:识别造口旁疝的症状
造口旁疝的症状会因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疝气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常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这些:
1、腹部肿块或隆起
最典型的症状是造口周围出现肿块或隆起,通常会随着腹压增加而变大,在患者站立、行走或用力时,可能会感觉肿块明显突出。
2、疼痛或不适
患者在腹部施加压力时,如咳嗽、弯腰、举重等,可能会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感。有些患者可能感到疼痛时肿块变大,或触碰肿块时疼痛加剧。
3、恶心或呕吐
如果疝影响到肠道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当肠道被疝囊卡住时,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呕吐,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
4、造口变化
旁疝发生时,造口的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出现不规则或异常的变化,某些患者造口附近的皮肤可能因压力增大而出现发红或感染症状。
5、排便困难
部分患者可能会因疝的压迫作用出现排便困难,尤其是当疝影响到肠道功能时,可能会导致肠道的通畅性减弱。
四、未雨绸缪:预防造口旁疝的妙招
虽然造口旁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降低患者发生疝的风险。下面这些就是常见的预防策略:
1、保持适宜的体重
体重管理对预防造口旁疝至关重要,最适宜的是将体重指数维持在 20~25 kg/m2)(图5),避免肥胖,这能够有效减少疝的风险。
2、避免过度用力
术后的早期阶段,患者应避免进行任何需要腹部用力的活动,比如提重物、剧烈运动等。手术后除晚上休息外,至少术后 3 个月内使用腹部支具(或支撑腹壁的内衣)、3个月后抬举重物时使用腹部支具、开放性造口要避免使用支具[5],来增加腹壁的支持度。
3、饮食调理,避免便秘和腹泻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便秘会导致患者在排便时用力过猛,增加腹部压力。患者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20~35 g/d),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4、保持术后护理和定期随访
早期识别和明确造口周围相关问题,及时干预,将会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造口护士应尽早参与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并为患者提供有关支持服装和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建议[5]。
5、避免腹部感染和瘢痕形成
患者术后应保持造口周围的清洁,避免感染,同时避免过度的腹壁瘢痕形成,减少疝的发生。
6、进行腹壁肌肉锻炼
术后3个月内患者要避免抬举重物和增加腹压,待腹部伤口愈合后,立即开始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来加强腹壁肌肉,平时要避免剧烈咳嗽和呕吐,咳嗽时用手保护住造口周围,并维持合适和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伸展[5]。
五、科学应对:造口旁疝的治疗方案
一旦发生造口旁疝,及时的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会根据疝的大小、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1、保守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且没有明显不适的造口旁疝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包括穿戴适当的腹部支撑带,减轻腹部压力,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2、手术治疗
如果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存在肠梗阻等并发症,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手术方法通常是将突出部分的肠道或组织回推到腹腔内,并通过修补腹壁的弱点来防止再次发生。手术可采用开放式或微创的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3、术后康复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保持良好的术后护理,避免腹部剧烈活动,促进腹壁的愈合。同时患者要加强定期随访,监测疝气复发的风险。
【常见问题解答】
Q1:哪些患者适合保守治疗?
A:症状轻微、疝环较小(
Q2:什么情况必须手术?
A:若出现以下情况需手术:①疝囊逐渐增大,影响造口袋粘贴;②反复发生肠梗阻或有嵌顿的风险;③严重疼痛、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Q3: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吗?
A:传统缝合修补复发率约50%,而补片修补可降至10%-20%。但合并肥胖、糖尿病或未规范术后护理的患者仍可能复发。
Q4:保守治疗能根治吗?
A:不能。佩戴腹部支撑带仅能缓解症状,无法逆转腹壁缺损。保守治疗适合高龄、基础病多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且需要终身佩戴并定期复查。
六、结语
虽然造口旁疝是造口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只要患者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了解造口旁疝的发生原因、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的挑战。若发生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向医生咨询,获取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意见,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静宜,董雪凡,李阳,等. 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士进修杂志,2024,39(11):1198-1204.
[2]李乐之, 路潜. 外科护理学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中国造口管理协作组,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专业委员会,等. 肠造口并发症的分型与分级标准(2023版)[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10):915-921.
[4]GOLDBERG, MARGARET, COLWELL, JANICE, BURNS, SUSAN, et al. WOCN Society 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the Adult Patient With a Fecal or Urinary OstomyAn Executive Summary[J].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es Society,2018,45(1):50-58.
[5] 鲍丽超,韩慧,邹晓月. 基于AGREEⅡ造口旁疝护理预防与管理的指南评价[J]. 护理学报,2021,28(19):48-51.
[6]丁敏,吴燕,高键,等. 肠造口旁疝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0):875-879.
[7]王开雷,马丽娜,卜广波,等. 造口旁疝发生危险因素Meta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4,27(6):463-470.
作者简介:
严红燕,女,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
研究方向: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
作者:严红燕、李宇耘、李炜炜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来源:子龙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