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王健林冒着新疆近40度的高温天气考察项目,被拍到的照片里显得格外憔悴,眼里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不久前,王健林冒着新疆近40度的高温天气考察项目,被拍到的照片里显得格外憔悴,眼里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财富排名已跌出前50名,为填补巨大的债务窟窿四处奔波。
万达集团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2025年8月初,万达又被媒体曝光了强制执行的消息,额度高达24亿元。
仔细算算,从2025年年初开始,万达集团被执行的次数已经超过三次,总计额度超过了40亿。
为度难关,王健林不得不当机“断臂求生”。
2017年下半年,王健林无奈将文旅城和酒店出售给融创和富力。
他将13个文旅城项目整体打包卖给了融创,将近80家酒店卖给了富力。
本以为能借此获得喘息之机,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资产变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利息膨胀的脚步。
2025年5月,王健林甚至将北京总部大楼挂上货架,并以“骨折价”打包了48座位于黄金地段的万达广场。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5月起,其以约500亿元抛售了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
从万达电影股权,到广场和酒店,再到集团总部大楼,王健林几乎出手了所有曾经最珍贵的资产。
靠着“割肉回血”,万达商管所欠的6000多亿债务,还了不少,可惜仍是九牛一毛。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负债2990亿。
雪上加霜的是,上周又新增添了一笔24亿的执行债务。
巨债面前,留给王健林的时间恐怕已经不多了。
就在人们认为万达可能要顶不住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2025年8月20日,万达、腾讯旗下公司在深圳投资设立深圳智薯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企业出资额为160.76亿元。
第二天,万达与京东旗下公司也成立了合伙公司,注册资本为80.53亿元。
这些合作体现出科技巨头在资本层面协同布局的决心。
腾讯、京东等大厂与万达合作,有望通过跨界整合,将其拥有的支付、云计算、AI、广告营销等工具,落地到更多实体商场中去。
大连万达商管在实体商业、地产运营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而腾讯在互联网技术、数字生态和资本运作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这种合作可能帮助万达实现数字化转型。
2025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显示,太盟管理咨询合伙企业联合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机构设立合营企业,通过合营企业获得48家大连万达商管直接或间接持有的目标公司100%股权。
这些大型零售商业地产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及三四线城市的热门地带。
那么,王健林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呢?
只要万达自有物业能持续提供租金现金流,或许还有机会。
剔除已售的万达广场,目前万达商管仍管理着400多个项目。
如果租金回报率能够稳定在7%,那么年租金收入约为300亿。
扣除运营成本和税费后,净现金流约为180亿。
按照6%的贴现率粗略计算,这些资产的估值约为3000亿。
减去有息负债2400亿,万达的净资产还有600亿,理论上可以覆盖剩余的执行债务。
但问题在于流动性,租金是慢慢回笼的,而债务却像一把快刀,随时可能落下。
法院不会等待租金慢慢到账,所以万达必须找到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的办法。
唯一的出路或许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将租金这种慢钱进行证券化。
战略投资者也不傻,他们会要求折价、对赌、兜底等条件。
这意味着王健林要再次让渡股权,甚至可能失去董事会席位。
71岁的他,是否愿意放下老板的身段,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呢?
市场对万达信用也在重新定价。
过去十年,王健林每次遇到危机都靠“赌更大”的方式翻盘,但这一次,政策不再允许地产商无限加杠杆。
信用溢价被永久抬高,融资成本高于租金回报。
这意味着即使万达的资产不被贱卖,也会被高额的利息吞噬。
留给王健林的时间窗口非常狭窄,只有租金增速超过利息增速这一条缝隙。
万达与腾讯、京东的合作已经初见端倪。
京东物流和万达商管广州公司基于商圈及社区场景设立“万物快闪计划”专项推进深度合作,首批在广东7座城市22座万达商场试点。
万达广场可作为京东城市配送中心,帮助消费者购物实现“商圈下单,1小时达”。
这对于京东来说,又开发了一个新的使用场景。
而对于万达,无异于又多了一丝喘息的契机。
王健林名下4.9亿股权已被冻结,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75亿元。
与那些选择“跑路”的同行相比,他坚守着最后的底线:不让项目烂尾,不拖欠员工工资,不转移资产。
这份坚持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但愿老王真能撑下去。#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