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25 日晚上,反诈老陈打假嘎子哥谢孟伟卖 699 元酷派手机这事儿,终于有了个大结局。结果让人意想不到,老陈不仅给酷派手机道了歉,还向嘎子哥认了错。这一整件事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太跌宕了。
8 月 25 日晚上,反诈老陈打假嘎子哥谢孟伟卖 699 元酷派手机这事儿,终于有了个大结局。结果让人意想不到,老陈不仅给酷派手机道了歉,还向嘎子哥认了错。这一整件事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太跌宕了。
刚开始的时候,老陈以消费者的身份在嘎子的直播间买了这款手机。之后,他发现酷派官方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手机,就提出了质疑。嘎子那边呢,直接回怼老陈是在蹭流量。然后剧情反转,老陈 “认怂” 了,开始喊话酷派官方。紧接着,酷派就陆续上架了这款手机。到最后,老陈居然给酷派和嘎子都道歉了,这剧情发展,谁能想到啊!
不少网友都怀疑,老陈是不是和酷派官方、嘎子哥联合起来,故意制造网络热度,给自己增加流量呢?面对这些质疑,老陈坚决否认,还放狠话,要是有人能拿出证据证明他在炒作,他愿意卖房子赔 100 万。
不过,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关注这件事的人都知道酷派有一款 X60 手机,嘎子直播间的流量也涨了不少。老陈更是趁着这波热度,在 8 月 25 日晚上开播,直播间人气一下子超过了 6500 人,要知道他以前开播也就几百人在线,这人气直接翻了十倍啊!
但是,直播还没开始几分钟呢,老陈的直播功能就被封了。平台给出的处罚理由是他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老陈自己也说,健康分都被扣没了(这事儿发生在老陈抖音直播的时候)。
“反诈老陈” 和 “嘎子” 这场闹剧,表面上看像是消费者在维权,可仔细一琢磨,从它的发展过程到最终结局,清清楚楚地展现出一位前公职人员在网络流量的诱惑下,行为是多么的失范。老陈道歉了,他运营的平台也被封禁了。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 “打假翻车”,它更是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思考该怎么正确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怎么界定网络行为的边界。
很多网友都说,老陈维权是假,“蹭流量” 才是真。说他动机不纯,行动也变了味儿。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消费者维权,流程很清晰:先买产品,发现有问题就和商家沟通,要是解决不了,再向平台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可老陈的做法完全是 “网红式” 的:在直播间大张旗鼓地买手机,然后马上在公共平台发 “打假” 视频,引起大家的关注,接着和嘎子隔空互怼,制造话题。他这一系列操作,根本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消费问题,就是为了搞出一个能吸引眼球的 “大事件”。老陈在维权的时候,对流量效果的追求,早就超过了程序的正义性。说他是选好目标,精准 “碰瓷”,好像也不为过。
老陈选嘎子作为 “打假” 对象,可不是偶然的。嘎子哥(谢孟伟)在网友心里,早就和 “假酒”“劣质产品” 这些标签划等号了,他就是个天然的 “流量富矿”,还是个 “招黑体质”。老陈选他,就算没有铁证,也能轻松让网友站在自己这边,得到舆论支持。这就像是一场风险极低,但收益可能超高的流量赌博。就像网友开玩笑说的:“嘎子卖了一辈子假货,唯一一次真货还让老陈给碰上了。” 这句话,恰恰说明了老陈 “蹭流量” 的策略有多 “精准”,又有多荒诞。
老陈这么做,可把自己的信任和社会公信力都给透支了。他以前是 “反诈警官”,靠着这个身份积累了不少公众的信任,这也是他影响力的来源。可在这次事件里,他却利用这份残留的信任,导演了一场充满争议的闹剧。当大家发现他不是出于公心,而是为了私利的时候,他失去的可不只是自己的信誉,还有大家对曾经那个 “反诈” 符号的信任。这种信任一旦被消费掉,想要再建立起来,可就太难了。
真正的网络监督,需要严谨、负责的态度。老陈这种不充分调查,就热衷于 “打嘴仗” 的行为,把真假维权的界限都弄模糊了,还占用了公共的注意力和资源,让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消费维权问题被大家忽略了。平台最后以 “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 为由,封禁了他的直播,这是在纠正错误,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在流量面前,更要有敬畏之心和责任感。老陈虽然辞职了,身份变了,但他有那么多粉丝,影响力还在,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公共资源的延续。影响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反诈老陈” 既然选择了做自媒体,就不能跟一般的娱乐网红一样。虽说脱离体制后,自己谋生不容易,可 “前公职人员” 这个身份,不是他拿来当流量护身符和炒作工具的。他的个人行为应该更有分寸,更要负起责任,可不能在流量里迷失了自己。
网友调侃老陈 “选对了赛道”,这句话值得好好想想。要是所谓的 “对赛道”,就是盯着有争议的网红,靠制造冲突来获取流量,那这条赛道肯定是扭曲的,也走不长远。老陈以前是很受公众敬重的反诈自媒体,他真正该走的 “赛道”,应该是传播知识、服务群众、弘扬正气,而不是在灰色的流量游戏里起起落落。
从法律层面看,老陈的行为,维权初衷是合理的,可方式不太对。他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真实性提出质疑,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要是商家真的存在虚假宣传,或者产品信息不透明,公众人物站出来监督,能促使企业规范自己的行为。但老陈在没有完全核实酷派官方产品线的情况下,就公开 “打假”,虽然最后酷派上架产品,证明这款手机是存在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短期的负面影响。维权得有确凿的证据,不能光凭直播间的信息,或者客服临时的回应。
老陈的道歉视频,看着像是认怂了,可里面又包含了对酷派和嘎子的好多质疑,比如 3C 认证、摄像头功能、审核速度这些问题。这种 “讽刺式道歉”,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往好的方面想,它能促使企业进一步公开产品信息,回应消费者的关切;但要是没有实质证据,就很容易被看成是故意制造争议,博取流量。
虽然老陈一直不承认和酷派、嘎子联合炒作,但从事件的结果来看,确实给三方都带来了流量上的好处。公众人物得小心,别把 “维权” 和 “炒作” 弄混了,不能利用争议性话题来获取流量利益。抖音因为老陈 “刻意炒作矛盾”,封禁了他的直播,这表明平台对恶意炒作行为是零容忍的。老陈以前是警察,更应该坚持真实、客观、理性的原则,别陷入低质量的流量竞争里。
有些网友开玩笑说 “嘎子卖真货罕见”“酷派从嘎子进货”,这反映出消费者对网红带货一直不太信任。但这种情绪化的言论,容易让人忽略事实的本质。我们应该引导公众关注产品本身合不合规,比如有没有 3C 认证、售后保障怎么样,而不是只盯着网红个人的争议。
老陈虽然离职了,但他前反诈民警的身份,还是有一定公信力的。所以他的个人行为,很容易和职业背景联系起来,就算是维权,也得更注意程序是不是合规。维权应该依靠法律和证据,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正规渠道去投诉,不能只靠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要是涉及打假,还可以找专业机构,比如检测认证中心,来提供技术支持。
在流量时代,更要自律,坚持 “内容为王”,用真实案例来普及法律知识,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去追热点、搞争议。老陈这次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次 “维权试探”,但在过程中证据不足、道歉还带着讽刺意味,最后还获得了流量,这些都削弱了他行动的正当性。监督的前提是把事实弄清楚,维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公益,而不是私利。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只有坚守法律底线和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帮助建立诚信的消费环境。
这件事给所有自媒体人,特别是有过公职背景的自媒体人,都敲响了警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也不是唯一的追求。要是没了初心、责任和敬畏之心,不管以前多厉害,最后都会被流量反噬,被公众抛弃。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觉得文章有道理的,别忘了点赞、转发哦!
来源:财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