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以色列邻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22:50 2

摘要:这里夏天的黄昏格外漫长,气温从中午的二十五度降到十七八度,晚风慢悠悠地吹拂着,枫树和橡树有序地、沉默地、永恒地立在小区街道两旁,轻轻摇曳着枝叶,让安静长长的街道有了动态的光影。这里的花园人家一户连着一户,偶尔有车缓缓驶过,从早到晚,却少见人影,宁静中透着一种丰

赵萍|以色列邻居

原创 怡然自得空间 2025年08月15日 23:21

晨雾 / 转帖

漫画里的奶奶和艾玛

以色列邻居

赵萍

七月硅谷的傍晚,夕阳通红,天空依然明亮。

这里夏天的黄昏格外漫长,气温从中午的二十五度降到十七八度,晚风慢悠悠地吹拂着,枫树和橡树有序地、沉默地、永恒地立在小区街道两旁,轻轻摇曳着枝叶,让安静长长的街道有了动态的光影。这里的花园人家一户连着一户,偶尔有车缓缓驶过,从早到晚,却少见人影,宁静中透着一种丰富与纯粹。

每天这个时候,我的心就歇下了,不慌不忙,不操心不想事,艾玛骑着她的红色小单车,我牵着贝娜的狗绳,一块儿去小公园,这是我们雷打不动的“暑假节目”。放假后,小公园明显热闹起来,中国、印度和美国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艾玛最喜欢两只手吊在双排杠上,像小猴子一样来回移动,小臂力惊人,常常赢得一片掌声。

这会儿,艾玛扶着单车在隔壁以色列邻居家花园旁等我。我给贝娜系上狗绳,走向前,她突然仰起小脸,神情认真地告诉我:“奶奶,Ann全家回以色列了。爸爸说,他们国家在打仗呢!”

“哎呀,小艾玛知道真多!”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七岁的孩子会突然说出“打仗”这两个字。小艾玛真是个“小操心”呀,大人随口一句话,她就听到心里去了。斜阳透过婆娑的枝叶投射到艾玛红红的脸蛋上,我看着她清澈见底的眼睛,心想: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应该记住“打仗”这个词。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说现代战争中频繁的火箭弹袭击,给很多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有个小女孩因为受惊过度,整天不停地画天上飞来的火箭弹……我轻轻摸了摸艾玛的头,暗自祈祷:愿我的小宝贝永远不要经历这样的恐惧。

现在的以色列邻居搬来两年,之前住的也是一户以色列人。听说犹太人有个传统,房子通常只租给本族人。犹太人抱团是出了名的,在异国他乡互为依靠,彼此相亲相爱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慰藉。

我住在二楼,从东窗能看到他们家大半个后院。犹太家庭似乎特别爱聚会,几乎每个周末,院子里都会传来欢声笑语。他们后院墙上挂着银幕,右边草地上有圆形蹦床和儿童滑梯。大人们聚在左下角的休闲沙发上聊天时,孩子们就在草地上玩耍。在平凡的生活褶皱里,永远藏着最柔软的温情。

可怜的小艾玛,有时会站在椅子上,扶着木栅栏羡慕地看着Ann家的小朋友又多又好玩。有时我也忍不住好奇,会跟着艾玛从木围栏的缝隙里张望几眼。不过更多时候,我是在上楼下楼时,从楼梯的东面窗户或我的住房窗户,瞥见他们家的热闹场景。

之前住在这里的以色列人家有两个男孩,家门口立着个篮球架,常见两个少年在门前打球,有时爸爸还加入进来。少年的爸爸很帅,40多岁,只要在门口遇上,一定会热情问好。妈妈则一头金发披肩,高挑单瘦,看见人微笑一下,算是打招呼,但给人一种距离感。

我有时跟儿子笑说,将来邻居家两个儿子一定是一个做律师,一个当医生。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中世纪犹太人基本被剥夺公民权,既不能拥有土地,又排斥在各种行会之外,只能在城市谋生。他们难以从事农民、工匠等体力活,只好提高文化水平,在金融贸易、律师、医生等行业谋求出路。

犹太人的生存智慧,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淬炼而成的。千百年来,他们被迫害的历史经验,让每个犹太家庭都从小教导孩子保持警觉。在充满动荡变数的年代,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父母必定会让一个学法律当律师,为家族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另一个学医当医生,避免在求医时遭人暗算。这种生存意识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基因里。即便在今天,据说稍有条件的犹太家庭建造房屋时,仍会预留隐蔽的避难室。

当然,篮球架下的以色列少年在美国长大,不再需要像祖辈那样谨小慎微地生活。但我想,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依然会通过父母的故事、家庭的教诲,悄无声息地传承下去。

现在的邻居家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九岁的Ann是长女,最小的女儿还不到两岁。艾玛总想找Ann玩,可小姐姐既要上学又要照顾弟妹,大忙人一个。虽是隔壁邻居,我们两家大人几乎没什么往来,只在进出家门偶尔遇见点头致意。倒是从楼上看他们家后院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大家庭,老的小的一大堆。有段时间,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来住过,艾玛还告诉我,那位奶奶还会弹钢琴呢。

听说传统犹太人不过圣诞节。美国人过圣诞节、新年期间,家家户户花园人家张灯结彩,圣诞树闪烁,唯独犹太人和穆斯林花园家中一片暗淡。不过我发现,我们这两任犹太邻居都已入乡随俗,圣诞节时也会把花园装扮得灯火辉煌。也听中餐馆的老板说,如今美国很多世俗化的犹太人已经不再严守饮食戒律,猪肉和海鲜都照吃不误。

邻居家的周末聚会总是轻松愉快,但好像他们还是有所克制,从未笑得太响亮,好像生怕吵醒那些藏着的痛苦。每到周末,木板栅栏那边会传来舒缓美妙的音乐,以色列的音乐旋律很好听,有鲜明的中东节奏特点,音色如水,轻轻荡漾开来。有时晚上还有电影对白隐隐传来,聚会一般十点多就结束了。可今年六月却有些不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精准打击的那个周末,我从楼上窗户望见他们家后院坐了好多人。

男士们端着酒杯,高谈阔论,还有两位女士也加入其中。他们的声音穿过木栅栏飘过来,语调比平时激烈许多,像是在争论什么。我虽然听不懂希伯来语,但那种现实主义的变奏腔调,以及他们神情激动的样子,想必是在讨论时局。在这个导弹横飞、硝烟弥漫的时刻,除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如此投入?

有趣的是,因为一墙之隔,又因为巴以纷争牵动全球,我们在硅谷家中,却好像和整个世界联在一起!这种既有居家氛围,又充满以色列元素,让我产生出一种中国与美国和以色列相连的梦幻感。就在世界另一端战火纷飞之际,隔壁院子里依然延续着周末聚会的传统,人们举杯畅饮,祈祷和平。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清楚,自己祖国的安危,与美国息息相关。

在美国生活的犹太人有近700万,数量与合法华裔相当。全世界犹太人口约一千余万,近半数定居美国,其中不少是在美国出生的。但这个民族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不仅能力出众,还持续为以色列捐款捐物,这份赤子之心令人敬佩。

犹太裔是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高等教育比例是全国平均的5倍,人均收入更是全美平均的两倍。他们几乎主导了美国多个核心领域——华尔街与硅谷的重要席位、三大广播公司的创办权、好莱坞的影视帝国,处处可见犹太人的身影。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其军事实力令世界震惊。这个弹丸小国与二十多个阿拉伯国家周旋数十年,至今未尝败绩。以色列可称之为全民皆兵,男人们平日是普通职员,战时即刻化身战士。一旦遇袭,全国男性能在24小时内集结成军,展开有效反击。当然,这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强力支持。

有时望着邻居院子里那些推杯换盏的中年男子,我不禁思忖:若祖国召唤,这些正当壮年的犹太人,是否也会放下酒杯,重返战场?

大概是因为隔壁住着以色列邻居,又或许只是为了打发美国生活的无聊时光,我从社区图书馆借来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说是“借”,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找了个挑战——这部皇皇巨著读起来实在艰涩,若能读完,想必能获得不小的成就感,至少能慰藉在美生活的些许寂寥。

这本书一直被誉为经典,有人说:“耶路撒冷的历史就是整个世界历史的缩影。”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我的床头,每晚临睡前翻上几页。但更多时候是囫囵吞枣,大段跳过。读久了,就好像患上了“耶路撒冷综合症”——那些错综复杂的王朝更迭、宗教纷争,常常让我头晕目眩,书页还摊开着,人已沉入梦乡。能否坚持读完,我自己也说不准。

不过,我倒是认真读完了前言、序幕、后记和译后记,对这部作品的脉络有了点大致了解。原来我一直误解了:以为犹太人流散后就彻底离开了这片土地。实则三千年来,他们从未真正远离过这片“应许之地”。随着帝国更迭,犹太人一次次被驱逐,又一次次回归。十九世纪以来,为躲避迫害,更多犹太人从俄国、东欧和中东陆续回归。耶路撒冷,永远是犹太人心中的故园。

没有哪座城市像耶路撒冷这般饱经沧桑。它被无数次屠城却从未消失,反复摧毁却总能重生。三大宗教在此兴替,却未能磨灭它的意志。

“在耶路撒冷,真相往往不如传说重要。”“若抽离那些神话,耶路撒冷将一无所有。”正是这些美丽的传说,为圣城披上永恒的光环。这本书里,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让尘封的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并展现了耶路撒冷的双重面貌:既是天国又是尘世,既充满希望又饱含苦难。

关于以色列,人们谈论多是战争与宗教。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如何在恶劣自然环境中找到生存之道。

以色列国土面积仅2.5万平方公里,其中67%是沙漠。南部内盖夫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干旱程度远超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农业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现实是,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成为欧洲冬季蔬菜水果的重要供应地。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滴灌技术的发明,让每一滴水都能精准地输送到植物根部,避免了蒸发和浪费。咸水淡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无法使用的微咸水成为灌溉水源。太阳能的大规模开发,则让这个阳光充足的国家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这些技术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现实的逼迫。缺水,就发明更高效的用水方式;缺地,就研究如何在沙漠中种植;缺能源,就转向可再生能源。以色列的农业和资源管理方式,或许能为许多面临类似问题的地区提供参考。这个国家的故事,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人类在极端条件下如何通过创新寻找出路的案例。它没有改变自然的本质,而是找到了与自然共处的方式。

写以色列,思绪不免会围绕这个话题四处发散。

我写的文章,上海的朋友们还挺爱看的。许先生夫妇去过近百个国家,我的每篇文章他都会读,还会把朋友圈的评论截图发给我;丽红经常往返上海和澳洲,她的留言总能带来特别的视角;住在虹口区的乐乐是学历史的,她专业的见解常常让我对问题有新的理解。

当乐乐读完《后院前园》,得知我的邻居是以色列人后,她发来一条消息:“赵老师,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整记录了二战时期上海接纳犹太难民的历史。您若有兴趣,下次来上海,我很乐意陪您去参观。”她提到,每次经过那幢红砖建筑,看见“上海犹太人难民纪念馆”几个黑色大字时,总会想起史料中记载的往事——三万多犹太难民曾在虹口区形成小社区,还有两个民族在战火中相互扶持的岁月。如今,这些记忆被精心保存在馆内,见证着人类在最黑暗时刻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西雅图的杨老师夫妇是哈尔滨人,在一次微信留言中,杨老师告诉我:“哈尔滨曾经生活着两万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来自沙俄时期为躲避迫害而迁居至此。”这也让我想起,在中国近代史上,好像只要有外国人聚居的城市,总能看到犹太人的身影。杨老师还说:“这些犹太移民不仅带来了商业活力,还参与建设了哈尔滨的医院、学校和音乐厅。”其实,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列强环伺、风雨飘摇的岁月,自身尚且难保,却依然以惊人的包容接纳了这些漂泊者。

历史总是充满这样的温情:在最艰难的时刻,人类最本真的善意往往会被激发。就像二战时的上海,就像清末的哈尔滨,这些城市在自身危难之际,依然为异乡人撑起了一片天空。而今,散落在这些城市的犹太人纪念馆,正静静诉说着这段跨越时空的情谊。

在以色列邻居之前,我对犹太人的印象主要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些被驱赶的瘦弱身影。后来在书上读到一些关于犹太人的故事,让我对这个民族有了更多了解。

故事A:犹太商人的契约课

第一课:银币与斧头

沙俄时期,农夫伊万想喝酒却没钱,便找犹太商人借一枚银币。商人说:“可以借你,但要用斧头作抵押,明年春天还两枚银币。”伊万递过斧头,接过银币,正要离开,商人突然叫住他:“等等!明年春天你可能凑不齐两枚银币,不如现在先还我一枚?”伊万觉得有理,便把银币还了回去。

等他走出门才猛然醒悟——斧子押在商人那儿,银币也还回去了,自己还倒欠一枚银币!“真是见鬼啦!”伊万懊恼地拍着脑袋。

第二课:面包与道道

三个月后,饥肠辘辘的伊万在镇上犹太人开的面包房又遇见了那个商人。见伊万眼馋地盯着面包,商人说:“你可以每天免费吃一个面包,但要在墙上画一道线。”等墙上画满三十道线时,商人笑着说:“现在,你该用打工来擦掉这些道道了。”从此,伊万成了店里最勤快的伙计。每当有新伙计来时,他总会意味深长地说:“你读懂了犹太人的契约,你就真正成长了。”

故事B:遗嘱的智慧

一位犹太富豪晚年独居,仅由一位忠心仆人照料。临终前,他对仆人说:“我死后,财产只留一样给我儿子,剩下的都归你。”仆人深受感动,照料愈发精心。富豪离世后,律师宣读遗嘱:“儿子可任选一样财产继承,其余归仆人所有。”儿子毫不犹豫道:“我选择这个仆人。”——因为在犹太律法中,仆人及其财产皆归主人所有。

此刻,我走到窗前,将目光又一次投向以色列邻居家的院落。典故与现实,就这样在日常中悄然交织了。犹太人常被冠以“精明”的标签,但他们似乎不喜欢,这个刻板印象或许正是跨文化理解的一种偏差吧。作为旁观者,我们永远无法真切体会被标签化的感受。当某个单一印象在意识中不断强化,它便悄然编织成思维的茧房,让人困于其中而不自知。

美国小区多是独门独院的人家,邻居之间,边界感分明,而这或许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与保护。我们家和以色列隔壁邻居就是最普通的邻里关系。门口遇见时,微笑、点头、打个招呼,仅此而已。这种简单平常的相处方式,也才是最真实的邻里之道。

上周,艾玛兴奋地告诉我,隔壁的Ann从以色列回来了,美国学校也开学了,Ann送给小艾玛一盒巧克力。艾玛眨着眼睛说:“Ann是7月21日生日,这次她在以色列过了九岁生日。”艾玛也跟Ann说自己暑假去了中国,并告诉Ann,她在中国有三个好朋友呢!

艾玛一直记得她的国家“打仗”的事。她问了Ann,但Ann没有回答。这是自然的——巴以冲突如此复杂,昨天停火今天开战,周而复始。连大人都理不清头绪,一个九岁的孩子又能说什么呢?

看着艾玛天真烂漫的样子,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共处同一个地球,合作、交流、互助才是人类共存的美好。作为大人,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记住温暖与友爱,而不是冲突与仇恨。愿这些纯真的心灵永远不要体会战争的残酷,永远对世界充满希望和爱。

再多想一下,等时光流逝一百年后,今日那些搅动世界舞台、挑起战争的风云人物终将被遗忘,但梵高的向日葵仍会绽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将继续被传颂。战争如雷阵雨终会停歇,艺术才是永恒不落的星辰。

偶然在网上读到《敌人与邻居》的介绍,这部巴以冲突史著作因平衡呈现双方立场,竟同时获得两边学者认可。这让人看到一线微光——或许有一天,双方能基于共同认可的历史对话。

八月黄昏,我带着艾玛和贝娜小狗从小公园回家,路过邻居家,传来Ann断续的琴声,这个早熟的“小大人”不是在照顾弟妹,就是在练琴、做功课,时间塞得满满的。艾玛弹琴也不错,但总体上“活”少“玩”多。相似的琴声背后,是不同的童年。

Ann的琴声飘散在夜空里,艾玛熟练地按下开门密码,进门关门。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家才是生长幸福美好、最安全的地方。

作者简介:中国、美国两边栖息的候鸟妈妈。创作散文、小说、随笔、诗歌多篇,已出版散文集《一起去水碧山青的地方》和随笔《闭关硅谷的日子》。热爱文学,喜欢绘画、弹钢琴。艺术随心流淌,生活怡然自得。

来源:晨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