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是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区,北依长江、南傍浙江、西临太湖、东与上海接壤的,面积达到8657平方公里。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有中国古典园林以及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而苏州也一直有着2024年常住人口达1300多万。是中国首
2025年初‚国务院批复长三角多个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苏州城市定位从“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调整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重构了国家对东部区域发展格局‚苏州作为地级市中的经济总量、产业链完整度、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辐射内陆的新支点‚南京依托长江经济带枢纽地位和科教资源‚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全球影响力‚三城市形成推动东部高质量发展的“三引擎”‚宁波因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不足‚合肥因经济总量和辐射力‚未达同一水平‚城市定位调整是国家区域协调战略的精准落子。
苏州是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区,北依长江、南傍浙江、西临太湖、东与上海接壤的,面积达到8657平方公里。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有中国古典园林以及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而苏州也一直有着2024年常住人口达1300多万。是中国首个普通地级市入选国内GDP榜单前10名,长期被誉为中国的“最强地级市”。
苏州的崛起与“紧邻上海”发展逻辑有强相关性,市中心距上海85公里,沪苏通铁路建成之后,跨城通勤时间缩短到20分钟,上世纪90年代苏州提出“错位发展”,作为“上海产业溢出承接者”,形成“上海研发+苏州制造”协同模式,苏州港是长江沿线内河第一大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万标箱,串联长江经济带与沿海贸易通道,成为长三角产业双向辐射节点。
2024年的时候,苏州这个市全部的GDP达到2.67万亿元,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达到4.69万亿元,两者都排在全国第三,苏州的经济架构主要用16万家工业企业作载体,形成起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这两条各有一万亿规模的大产业,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的产值也都超过五千亿,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六成进出口量,像新加坡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这类载体引来了全球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民营经济一直非常活泼,江苏民企百强名单前十强里头有六个地方属于苏州的范围。
交通曾经是苏州发展过程中的短板,但定位提升后却实现了飞跃发展,苏州北站从2台6线扩充到10台22线,打造“丰”字形高铁枢纽,接入沪宁沿江高铁和通苏嘉甬铁路,苏州港整合了张家港、太仓港区,实现河海联运,直达日韩和东南亚,更重要的是国家批复苏州机场进行深化研究,苏州终于有了一座民航机场,补齐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最后一块拼图。
苏州高等教育以应用型学科为主,有32所高校,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学科位居全球前1%,苏州大学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创建产业转化平台,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人工智能、金融数学为特色,外籍教师占比超80%,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年输送技能人才2万,支撑制造业技术更新。
“江南文化”是苏州旅游的IP,拙政园、留园等9座古典园林年接待游客超4000万人次,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再现“水陆并行”古城肌理,金鸡湖景区打造现代都市夜景,昆曲、苏绣、碧螺春茶制作等非遗项目融入文旅体验,2024年旅游收入破3000亿,国际游客占比25%,成“中国文旅出海”样本城市。
南京‚江苏省省会‚面积6587平方公里‚2024年常住人口949万,“六朝古都”,文化遗产有明孝陵、南京城墙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政治辐射苏皖赣三省,2024年GDP1.82万亿‚人均GDP全国省会第一。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连通长三角与中西部,位置十分重要,承东启西,长江黄金水道与京沪高铁在此交汇,让南京成为长江经济带唯一“双枢纽”城市,江北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石化产业和汽车产业汇集于此;江宁开发区与安徽马鞍山、芜湖形成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跨省产业协作带,到2024年,南京港货物吞吐量已升至3.2亿吨,占长江内河货运总量的18%。
南京靠重工业和先进制造当双轮,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产值达4800亿,占全国总量的18%,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0万,增速为45%,台积电南京工厂量产12寸晶圆,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集聚,南瑞集团主导智能电网国家标准,央企与省级国企在经济总量占比达40%,但民营经济活力欠佳,2024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到杭州的一半。
禄口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3117万人次,中欧班列“南京号”通达欧亚15国,高铁形成“米”字形,1小时到上海,合肥,3小时覆盖长三角主要城市,南京南站15台28线,华东第二,燕江路货场公铁水联运,过江通道增至9条,南北交通瓶颈有所缓解。
南京有13所“双一流”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三,南京大学在天文学方面已做到全球领先,东南大学的建筑学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明显优势,河海大学在水利工程学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紫金山实验室在6G通信技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催生了120家芯片企业,但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率只有30%,相比苏州45%的转化率,南京的转化率存在明显的可改善空间。
中山陵、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年游客接待量达1.5亿人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牛首山佛顶宫把宗教文化和现代建筑融合起来,红色旅游线路连通雨花台、梅园新村,2024年南京入选“中国十大研学目的地”。
杭州‚省会‚面积1.68万平方公里,2024年常住人口1237万,西湖文化景 观属世界文化遗产‚自古丝绸、茶叶‚2016年 G20 使杭州更上层楼,2024年 GDP 达 2.186 万亿元,数字经济占比连续 8 年全国第一。
杭州处在长三角南翼,东临杭州湾,西靠黄山生态屏障,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协同城市,依靠G60科创走廊接受上海的科技资源,通过杭甬运河连通宁波舟山港,钱塘江金融港湾聚集全省80%的私募基金,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创建起资本协作网络。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占全市GDP的28.8%,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带动电商交易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2%;直播电商在整体电商交易中占比高,市场份额突破50%,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转型,萧山经开区形成机器人企业集群;钱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破千亿,2024年,民营经济为全市贡献80%的就业,市场主体密度居全国第一。
萧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805万人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主要城市,沪昆高铁、杭黄铁路贯通后,高铁运营里程达610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居全国第四,京杭运河杭州港年货物吞吐量1.2亿吨,内河航运占比达35%,萧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4805万人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主要城市,沪昆高铁、杭黄铁路贯通后,高铁运营里程达610公里,地铁运营里程516公里,居全国第四,京杭运河杭州港年货物吞吐量1.2亿吨,内河航运占比达35%。
浙江大学计算机、 人工智能学科在亚洲的学术评估中位列前三,西湖大学专注生命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创新性研发,之江实验室在类脑芯片的计算能力达到百亿亿次,阿里巴巴达摩院在量子计算布局上,2024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2万件,顶尖学科数量却仍落后于南京大学。
西湖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年游客量达1.8亿人次,宋城景区还原宋代市井文化,演出场次为全国主题公园之最,千岛湖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数字文旅创新处于领先地位,3D版《千里江山图》在亚运场馆展出,桐庐民宿集群带动乡村旅游升级。
苏州的突围现象表明,城市是否能成为区域推动引擎,不取决于行政级别,而是能否打通“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国家战略”的价值链,上海的外溢资本+苏州的制造+长江水道的物流效率构成了苏州的独特性,南京的底蕴+杭州的创新则是另一种成功路径。
宁波和合肥的“落选”现象,也说明了单一的优势有局限性,宁波港口经济缺少高端产业协同,合肥科创转化受腹地市场发展局限,国家中心不是不变的头衔,郑州因产业单一被降级,乌鲁木齐因丝路节点地理优势晋升,未来十年苏州机场启用,杭州西站扩容,南京江北新区成熟,东部三极会改变整个中国。
来源:万物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