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深夜给我发来某书上一个账号,神秘兮兮地说:“你看看这帮人,靠‘帮人读书’年赚七位数!”我点开主页,发现三个95后年轻人,卖着看似平平无奇的“深度阅读服务”,客单价179元/年,后台却显示已卖出3.8万单。简单算笔账:179×38000=680万!更惊人的是
不是广告不是广告不是广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朋友深夜给我发来某书上一个账号,神秘兮兮地说:“你看看这帮人,靠‘帮人读书’年赚七位数!”我点开主页,发现三个95后年轻人,卖着看似平平无奇的“深度阅读服务”,客单价179元/年,后台却显示已卖出3.8万单。简单算笔账:179×38000=680万! 更惊人的是,他们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三人团队、两台电脑、几杯咖啡,后续每新增一个客户,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这让我瞬间想起2008年北京的一桩旧事:几个外经贸学生把国外网站的政治经济报道翻译成中文,每周打包成PDF邮件发送,年费2000元,客户全是企业老板和高管。在那个北京房价才1万/㎡的年代,他们悄无声息年入百万,同学还在挤招聘会时,他们已琢磨着全款买房。
你肯定想问:这种生意凭什么能成?
答案就藏在两类客户的需求密码里——
当代人最怕什么?知识焦虑。书架上堆满未拆封的《国富论》《原则》,收藏夹里塞着“30天读懂哲学史”,但加班、刷手机早已榨干精力。这时,有人把经典书籍拆成半小时就能消化的精华版,还贴心地配上思维导图和金句摘要——仿佛真的“读过了”,焦虑瞬间缓解。“对抗内卷”的止痛药
老板们愿意花2000元买翻译报告,不是看不懂英文,而是时间比金子还贵。就像今天花179元买拆书服务的人,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用一顿饭钱换20小时阅读时间”的性价比。“社交做作”的入场券
当同事讨论《人类简史》时,你能甩出一句:“其实赫拉利在第三章暗讽了资本主义……”;当投资人问起全球经济趋势,你随手转发一篇精编版《21世纪资本论》解析。这种“隐性优越感”,才是客户甘愿续费的终极动力。
那两个案例的创始人,都做对了两件颠覆认知的事——
把“懒惰”包装成“高效”明明是自己不想读书,却说“筛选信息浪费时间”;明明是找人代读,却美其名曰“深度阅读服务”。这招击中人性弱点:人们不为功能买单,而为自我认同付费。让客户“偷偷变强”
白领怕同事发现自己在用“拆书服务”?贴心!所有内容通过私密邮件发送,连朋友圈素材都帮你准备好。老板们不愿承认依赖翻译报告?没问题!PDF文件设计得像内部机密资料,转发时还能淡淡补一句:“这是我让助理整理的”。
别再盯着直播带货和AI绘图了!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老需求的新解法”里:
帮家长整理“海淀区鸡娃宝典”给创业者汇编“政策解读红宝书”替投资人监测“小红书爆款趋势”……
任何需要时间沉淀、但多数人又懒得亲自做的领域,都是“知识二道贩子”的淘金地。
回到开头的案例:当你看完这篇分析跃跃欲试时,那三个年轻人可能正喝着咖啡,看着后台新增的1000个订单——而他们的全部工作,只是把《乌合之众》的精华段落,重新包装成“5分钟看透群体心理”的速食套餐。
所以,请永远记住:商业世界最贵的从来不是知识,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懒惰、焦虑和虚荣心。
来源:造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