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既往SMA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直至2016年全球首个对因治疗药物——诺西那生正式获批,SMA患者迎来了新的治疗选择2。随着对因治疗药物应用的逐渐深入,SMA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多数具备存活至成年的潜力33。在此背景下,SMA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求转换治疗
那么转换治疗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如何进行评估与选择?实际应用情况如何?不久前,一篇发表在《CASE REPORT》杂志的文章围绕上述问题,结合3例成年SMA患者的真实转换治疗案例:初始使用诺西那生治疗获益,后尝试转换为其他治疗方案,但最终重启诺西那生的决策过程。深度剖析SMA转换治疗的决策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现将其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病例回顾,解析SMA转换治疗的临床实践效果
病例1:33岁2型SMA男性患者(依赖轮椅),转换治疗后病情恶化,重启诺西那生治疗后,手部功能与肺功能获得改善3该例患者于13月龄确诊,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最终需无创通气支持及轮椅代步。30岁开始启用诺西那生治疗,手部功能显著改善(费城儿童医院婴儿神经肌肉疾病测试[CHOP-INTEND]评分从16分提升至19分),肺功能趋稳。因脊柱侧弯致穿刺疼痛,治疗3.5年后。患者自主要求换用其他口服药物,而后2年间随访中发现患者肺功能持续下降,且患者自述全身肌力和耐力下降。鉴于症状恶化,遂重启诺西那生治疗,此次采用超细柔性专用穿刺针,患者未诉疼痛,检查显示肺功能明显回升(图1),且患者主观感受显著改善:日间无创通气需求减少。
该病例提示,在换药后出现病情恶化时,重启诺西那生治疗具重要临床意义。
图1. 肺功能随时间变化趋势(时间轴非线性)
病例2:36岁3型SMA女性患者,转换治疗后疗效欠佳,在重启初始诺西那生治疗后,肌力增强且跌倒倾向降低3该例患者于19岁确诊,10岁起出现蹲起困难、频繁跌倒等运动障碍且渐进加重。2017年10月起开始接受诺西那生治疗,肌力及步行距离均获得显著改善,后因治疗中出现穿刺后症状(如疼痛),2022年5月应患者要求换用其他口服药物,然此后患者主诉肌力减退、跌倒倾向增加并伴震颤、痉挛等,遂要求在2023年10月重启诺西那生治疗。目前患者自觉稳定性提升,且6分钟步行测试结果呈现积极趋势可得以保持(图2)。
该病例提示,当换药后出现疗效不足时,重启诺西那生治疗具重要临床意义。
图2. 6分钟步行测试结果随时间变化趋势(时间轴非线性)
病例3:43岁3型SMA男性患者,转换治疗后病情恶化,在重启初始诺西那生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RULM)趋于稳定3该患者于2岁确诊,初始使用诺西那生治疗期间,通过RULM评分评估运动功能,显示病情呈稳定态势。后因医源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腰骶疼痛综合征,应患者要求换用其他口服药物以期改变给药方式并稳定病情,但在换药治疗后并未达到预期,患者主诉手部功能变差,且RULM评分下降(从12分降至5分)。因此,患者重启诺西那生治疗,后RULM评分得以维持稳定(5-6分之间)(图3)。
该病例提示:1)脊柱侧凸会增加腰椎穿刺难度,需由经验丰富的介入科医生操作,但即使发生并发症,多数情况下仍可继续安全穿刺;2)对于换药后出症状恶化的患者,应考虑重启诺西那生治疗。
图3. RULM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时间轴非线性)
3目前,针对SMA的对因治疗药物虽均通过提升运动神经元(SMN)蛋白水平发挥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其适用人群与给药方式各有侧重。例如,诺西那生作为剪接修饰型反义寡核苷酸(ASO),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系统以提升患者体内功能性SMN蛋白水平,适用于所有类型SMA患者,维持期采用每4个月1次鞘内注射的给药方式。其他药物则对适用患者存在一定的限定条件,或限于患者分型,或限于SMN2基因拷贝数;且给药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药物选择上,基于循证的治疗决策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核心,该文章中的病例研究结果则可为SMA患者的治疗转换提供实践依据。
疗效评估体系的合理应用是治疗决策的关键支撑3在SMA对因治疗实践中,疗效评估的科学性会影响决策精准度。目前缺乏能可靠预测治疗应答的生物标志物,对“临床应答不佳”的界定及转换治疗前的观察周期亦尚未形成共识,专家建议观察期至少6-12个月,而本文病例中首次转换后观察达8个月至3年,为后续方案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运动功能评估是量化疗效的核心,鉴于患者存在异质性,临床采用的多种量表在评估维度、适用年龄及表型匹配上各有侧重(表1),需动态选择评估工具。此外,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如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活动限制测量量表(ACTIVILIM)等工具可从患者视角呈现症状、生活质量等,其优势在于推动患者自我反思,助于医患沟通,使医疗团队更敏锐捕捉患者需求。
表1. 常用S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除疗效和耐受性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也是治疗方案最终选择的重要依据。尽管临床试验常聚焦标准化终点指标,但实际临床中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涵盖干预措施类型、治疗频率、不良反应特征及疗程持续时间等方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治疗手段的发展,SMA患者的治疗目标已超越“单纯延长生存期”,更注重实现疾病稳定,以助力更好地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本文病例提示,患者可能因诺西那生的给药方式而转换治疗方式,但当新疗法未能实现关键治疗目标时,患者应重启诺西那生治疗,以再次实现病情的改善或稳定。
专家点评
2019年,诺西那生在我国获批,开启了国内SMA精准治疗的新纪元2。诺西那生采用鞘内注射这一关键给药方式,可穿过血脑屏障直达发病部位,为全年龄段和所有分型SMA患者带来获益3。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成年SMA患者,长期坚持诺西那生治疗,可帮助患者实现运动功能的持续改善或稳定4。本文案例亦显示,对于成年SMA患者,初始诺西那生可以显著改善疾病症状,若患者因给药方式等转换治疗策略,但无法达成预期治疗目标时,应重启诺西那生治疗以维持病情稳定。因此,对于SMA这类终身进展性疾病,临床实践中的转换治疗决策,需基于患者需求与治疗目标综合制定,而此类决策的核心逻辑,在于动态评估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病情演变规律,在稳定病情的基础上,寻求功能改善的可能性。专家简介
周美鸿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研究型学会神经电生理专委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肌肉病和肌电图学组 委员兼秘书
中国罕见病联盟重症肌无力协作组 成员
江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委员兼秘书
专业方向:各类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电生理的操作及分析
参考文献:
1. 毛姗姗,等.诺西那生钠修正治疗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随访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7):688-693.
2. 毛姗姗. 精准医学时代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诊治发展之路[J]. 临床儿科杂志,2022,40(3):165-169.
3. Deschauer M.Thieme Case Report, Experiences with follow-up therapy with nusinersen (SpinrazaTM), February 2025; 1-16 | ©2025.Thieme.All rights reserved.
4. Hagenacker T,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Nusinersen Effectiveness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Spina l Muscular Atrophy. Adv Ther. 2025 Jun 27.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