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七点,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菜市场深处的一条巷子里,一间临时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亮起了灯。虽然因拆迁暂居于此,但这个隐于市井的诊室门口,早已有居民排起了队。他们中许多人专程赶来,只为见到那位让他们安心、暖心的全科医生——杨华。
巷陌情深:家医杨华
的暖心守护
清晨七点,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菜市场深处的一条巷子里,一间临时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亮起了灯。虽然因拆迁暂居于此,但这个隐于市井的诊室门口,早已有居民排起了队。他们中许多人专程赶来,只为见到那位让他们安心、暖心的全科医生——杨华。
这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胸前曾缀满“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医生”等荣誉勋章,但在居民口中,他最珍贵的称号是“我们的杨医生”。
医患相托:医术硬核支撑,
心意滚烫相系
“党员就得往前站。”这是杨华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行医路上的座右铭。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进巷子,杨华已经提前半小时到岗。七点半的诊室,早已被等候的居民围得温暖而热闹。
同事们公认,杨华医生“全科活字典”的称号,绝非虚名——这不仅是对他早已获得的主任医师资质的肯定,更是对其医术硬核支撑的真实写照。即便在职业黄金期,他依然敏锐追踪内科、儿科前沿动态,将碎片时间转化为精湛医术的又一次次进化,其专业深度令同仁叹服。
居民郑阿姨是一位对药物敏感的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行动困难,一直由杨华亲自上门换药。每次换药都伴随着担忧,但杨华总是用最大的耐心和细致,为她制定安全的用药方案。每当郑阿姨因血糖波动而焦虑地来电时,杨医生总能以笃定专业的语气,透过听筒传来令人安心的力量。如今,郑阿姨每每碰到邻居们都会骄傲地说:“有杨医生做我的家庭医生,就像有了个‘医靠’,心里特别踏实!”
二十多年来,他的手机从未关过机。无论是深夜的急诊咨询,还是慢性病患者的日常叮嘱,电话那头的声音永远耐心,回应永远及时。这份坚守,是他与居民之间用时光熬煮出的信赖,是医患之间最珍贵的默契。
步履不停:诊室搬进楼巷,
关怀沁入心坎
社区里的袁阿姨,是杨华特别挂念的“常客”。老人因髋关节疾病常年拄拐,子女在外工作,独自居住在一栋老式居民楼的四楼。每次下楼看病,对袁阿姨而言都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那天正值复诊,袁阿姨无意间念叨了一句:“这上下楼啊,真是越来越难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华立刻掏出笔,在处方笺背面流畅地写下一串数字,递到老人手中:“阿姨,以后您不用跑,我来上门。”这句简单的承诺,他一守就是五年。
那天之后,杨华的白大褂口袋里便常年多了一个小小的血压仪。每次踏进袁阿姨家门,他总是先蹲下身来,仔细地为她测量血压,柔声询问“昨晚睡得踏实吗?”“今天饭菜咸淡合不合适”,再稳稳搀着老人到院子里晒会儿太阳。袁阿姨常常握着他的手,眼角泛泪:“杨医生,我就信你。每次难受时找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你这一来,我心里就踏实了,也不觉得孤单了。”
在这个老龄化日趋加深的社区,像袁阿姨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杨华常说:“基层医生的脚步,应该踏进居民的生活里。”他带领团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谁的药快吃完了,谁该复查了,本子上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的脚步也跟着这些记录,走得勤快而踏实——这不仅仅是上门问诊,更是将关爱一点点播种在老人的心田里。
爱心常在:急难时刻伸手,平凡之中见情
在杨华二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温暖故事数不胜数。前年深秋的一个早晨,一位拄着竹杖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诊室。老人脸色蜡黄,双手紧紧捂着腹部,眉头因疼痛而紧锁。
经过仔细问诊,杨华了解到老人独居在家,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当提到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时,老人面露难色,悄悄掏出皱巴巴的钱包,里面的钱远远不够支付检查费用。老人的眼眶渐渐红了:“杨医生,要不我先回去,等攒够钱了再来......”
话未说完,杨华已经拿起老人的就诊卡走向收费处:“大爷,看病要紧,钱的事您不用担心。”他自掏腰包为老人支付了所有检查和药费,又蹲下身仔细讲解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临走时,他还塞给老人几个刚买的热包子:“趁热吃,休息一会儿再走。如果还是不舒服,随时给我打电话。”
几天后,老人特意带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来感谢杨华。杨华笑着收下青菜,叮嘱道:“青菜我收下了,您把身体养好,比什么都强。”这样质朴的医患情谊,在杨华的诊室里不断延续,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二十载坚守:从青丝到
白发的无悔诺言
杨华医生的诊室,是他坚守了二十余年的“家”。从青丝到微霜,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医生”到居民口中亲切的“咱们的杨医生”,二十年来,他用听诊器测量生命的温度,用脚步丈量社区的宽度,用仁爱温暖人心的深度。
杨华的坚守,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天的实际行动。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实施以来,他带领团队每年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提供签约服务近2300人次。辖区里慢性病老人的健康状况,他都了然于心——谁的血糖波动有波动,谁对哪种药物特别敏感,杨华都了然于心。
深巷里的诊室依旧安静地守在菜市场旁,杨华的白大褂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晨雾与夕照之间,走过烟火缭绕的市井长巷。二十多个春秋,他一次次俯身听诊,一遍遍温柔叮嘱,一趟趟爬楼叩门——他将最平凡的日常,走成了最长情的陪伴。他就像深巷里的一盏明灯,默默守护着居民的健康,温暖着整个社区,用仁心仁术书写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医患情缘。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
来源:一双巧手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