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我社策划、出版的“百年汉语发展演变研究”丛书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汉语发展演变数据平台建设及研究”的结项成果,曾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又于2023年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丛书共8册,分别为《清末民初
由我社策划、出版的“百年汉语发展演变研究”丛书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汉语发展演变数据平台建设及研究”的结项成果,曾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又于2023年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本丛书共8册,分别为《清末民初语法研究》《梁启超“新文体”语言研究》《国语分化研究(1919—1949)》《百年汉语第一阶段研究(1919—1949)》《百年汉语第二阶段研究(1949—1978)》《百年汉语第三阶段研究(1978— )》《早期现代汉语词汇在台湾的发展演变研究》《早期现代汉语语法在台湾的发展演变研究》。
1959年生,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分别师从许绍早教授、马庆株教授,并曾于山东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共时状况、历时发展以及全球华语对比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刁晏斌 聂大昕 / 著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是整个汉语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百年现代汉语的前发展阶段,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前关于本阶段诸现象及其与前后其他阶段之间关系等的研究非常少见,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本书立足于语法,其主体内容分别是基于早期官话教材的词法研究、白话小说的句法研究,以及其他语料的综合研究。后者用大篇幅讨论了“欧化文言”问题,颇具创新性,也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唐元发 刘兴忠 / 著
内容简介
本书在讨论梁启超“新文体”语言价值及其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以词汇和语法为对象,重点考察梁启超“新文体”主要作品中出现的新兴词语、新义词语和外来词语,以及与词类拓展性使用相关的语法结构、一些典型句式等。“新文体”中大量的词汇、语法现象独具特色,是对多种已有语言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利用,不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形式,也对后世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依据实例,纵横比较,廓清类别,力图为汉语词汇及语法发展史的进一步细研究寻找新的路径,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为辞书修撰等提供可资参考的实用材料。
吴亮 / 著
内容简介
现阶段的普通话由20世纪前半叶的民族共同语(即本书中的“国语”)分化而来,本书着眼于此,探讨分化的过程及其主要表现,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定量统计了一些词汇、语法项目在国统区与解放区文学、公文、报刊等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数量,探讨了两者的一些典型性差异,讨论了国语分化的特点及其成因。国语分化是一个动态的量变过程,具体体现在词语的隐显以及文言、白话、口语成分与欧化现象等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比例,以及在同一语体中使用数量上存在的较大差异等方面。国语分化的特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平衡性、语用顺应性、效率优先性。影响与制约国语分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前者主要包括结构体系、功能和社会交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能指与所指系联的变化,语言要素或成分的变化,以及语言接触;后者则主要是语言、政治、文化三种合力的相互作用与促进。本书是这一领域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学术意义及价值。
崔新颖 杨亚贤 涂佳楠 / 著
内容简介
百年汉语第一阶段大致是指“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此时期的语言面貌及使用状况极富特色。本书从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展开了以点带面式的研究和总结。上编的词汇部分分别从新词语和已有词语两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前者包括数量与类型、词类与音节分布、源流考察、造词法、词义与语素义关系、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等,后者涵盖词缀、异形词、词义等方面的内容。下编的语法部分重点研究了动词“做”、副词“比较”、介词“对于”和“述+宾+(在/于+宾)”结构、“是”字句、“一M A/V似一M”构式。本书既注重差异的描写,又突出阶段性的对比,旨在揭示这些词汇及语法现象所蕴含的现代汉语史内涵。
郝锐 / 著
内容简介
百年汉语第二阶段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它是连接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中间枢纽,是揭示百年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关键节点之一。本书立足第二阶段的现代汉语,选择内涵相对丰富、有较高代表性、能够体现本阶段特点的项目进行研究,兼顾构词、词类、结构、句法成分、句式等多个层次,在大规模语料考察的基础上展开了尽可能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书中主体章节点面结合,每个部分首先总体阐述,铺开论证,然后通过语言点深入挖掘,揭示规律。全书囊括了本时期的诸多语言现象,立论务求做到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结合,宏观阐释与微观求证互洽,定性讨论与定量分析并行,旨在描绘第二阶段现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
梁永红 / 著
内容简介
百年汉语的第三阶段是指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人们一般称本阶段的现代汉语为当代汉语。本阶段汉语发展的速度极快,发生变化的事项极多,而本书并非对这一阶段汉语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而是在诸多发展变化的现象中选取若干有代表性以及本阶段特点的语言现象来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主要包括语言形式的丰富化,语义的泛化、虚化,对既有用法的拓展,等等。本书较为详尽地描写了这些现象的具体表现,比较全面地梳理、分析了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及脉络;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进行了解释。在对上述具体语言项目进行探讨的同时,本书从较为宏观或中观的角度总结、分析了本阶段汉语发展变化的特征、原因及趋势等。
邹 贞 / 著
内容简介
本书在现代汉语史的理论思想和知识框架下,立足于词汇,通过宏观概括描述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峡两岸词汇在词形及词义上的差异现象进行共时层面比较及历时演变过程梳理。在词形方面,以“熊猫”与“猫熊”等两岸同素异序词为例,提出稳定性和常用性是建立对比关系的基础;在词义方面,深入到义位内部,比较同一义位在陪义和义域上的不同,提出两岸词语在义域上的几种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重合关系以及相离关系。针对研究相对薄弱的融合现象,本书引入“融合度”概念并展开理论思考和事实分析。
刘吉力 / 著
内容简介
本书在现代汉语史的理论框架下,探究早期现代汉语分化以后语法在台湾的变迁与发展,内容包含海峡两岸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研究、词法的发展演变、句法的发展演变、结语及余论四个部分。本书结合大量珍贵语料,对比考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若干内涵丰富、代表性强的语法项目,涉及实词、虚词、短语和句子,研究中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共时探究与历时考察相结合,既描写、分析两岸语法的差异,还探讨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属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提高之作。
来源:立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