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糖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广东街头那些烟火气十足的小店:一碗双皮奶、一个椰汁西米露,价格十几块钱,吃的就是解馋和家常。但最近两年,这个古早赛道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
新中式糖水集体杀向江浙沪,这波能走多远?!
说到“糖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广东街头那些烟火气十足的小店:一碗双皮奶、一个椰汁西米露,价格十几块钱,吃的就是解馋和家常。但最近两年,这个古早赛道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
从“新茶饮”,辗转至“新中式点心”,进而到当下的“新中式糖水”,消费潮流的风口更迭不休。这一次,糖水铺在江浙沪的集体扩张,成了新的热闹看点。
有品牌一年新开300+店,门店数直接翻倍,商场里随处可见“鲜作糖水”“手作糖水”的招牌。糖水,正在从南方的传统甜品,变成一种带有“潮流标签”的新消费符号。问题是:这股风潮,真能吹得久吗?
一、江浙沪成糖水品牌的“必争之地”
如果说哪里能最直观感受到糖水的热度,那一定是江浙沪的各大商场。
麦记牛奶公司于2021年创立于湖州,迄今门店总数已超400家。去年新开350家,江浙沪地区门店占比超六成,发展势头颇为迅猛。
糖叙手作糖水铺,同样是华东本地品牌,目前总数超100家,今年新增的就占了七成。
广东老字号赵记传承,门店数量超500家。如今,其开始大力布局华东地区,仅一年便新开近百家门店,发展势头迅猛。
新玩家汕心于2024年成立,虽成立时间尚短,仅一年而已,却已在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开设20家门店。
为什么偏偏是江浙沪?答案不难想:
一方面,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上海、浙江、江苏都排在全国前列,客单价20~30元的糖水完全不算奢侈消费。另一方面,本地饮食本就偏甜,民众对甜味的接受度自是颇高。再加上江浙沪的商场密度、媒体关注度、社交氛围,都特别适合新消费品牌的快速出圈。换句话说,这片区域就是糖水品牌的“放大器”。
二、新中式糖水为什么火?
1. 商场化选址:从街头小店走进流量入口
以前的糖水铺,多是社区街边店,面积不大,走的就是烟火气。但新品牌几乎一边倒地选择入驻购物中心:万象城、吾悦广场、大悦城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商场的好处很明显:
流量稳定,人群画像清晰;
品牌形象更好,容易做大做强;
加盟商也容易判断投入产出比。
于是,糖水铺的平均面积变成了60平米以上,装修更讲究,动辄十几张桌子,跟传统糖水店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2. 产品升级:颜值高、体验感强
新中式糖水最打动人的一点,是产品呈现。
比如糖叙的“大满贯”,里面有斑斓冻、仙草、手工芋圆、芒果爆爆珠,最后再让顾客自己把牛奶倒进去。整个过程不光好吃,还自带互动感,特别适合拍照发朋友圈。
装修也在走“新中式”路线:原木桌椅、陶瓷器皿、绿植、暖光灯笼……一切都在暗示:这不是随便吃碗甜品,而是一次“小确幸”。
3. 价格带提升:20元的“漂亮饭”
价格也悄悄上去了。
麦记的主打产品20元起,七成以上在20元以上;
糖叙差不多在18~22元之间;
汕心甚至卖到27~33元。
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买单?一个关键词:情绪价值。
这几年,年轻人对“高糖奶茶”渐渐审美疲劳,转而寻找“轻养生”“小确幸”。糖水里的银耳、桃胶、莲子,本身带着健康、滋补的标签。吃的不是糖,吃的是一种“安心”和“养生的错觉”。
三、风口还是泡沫?
看到动辄一年开数百家店,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下一个“喜茶”或者“蜜雪冰城”?
1. 盈利模型诱人
糖水铺毛利率通常在65%以上,其标准化程度颇高,出餐迅速,人效亦高。
有加盟商爆料:一家店月流水16万,净利润能做到5万。难怪很多原来做茶饮的加盟商,开始转投糖水。
2. 复制门槛低,竞争会加剧
但问题也很明显:
单店投资动辄50万起,装修、选址、租金都不便宜;
技术门槛低,别人一看就能模仿;
如果商场招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一个商场里开三四家糖水铺,大家拼价格、拼营销,最后谁都不好过。
3. 季节性考验:冬天能不能熬过去?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江浙沪的冬天冷且长。
广东糖水文化之所以稳,是因为当地夏天长、糖水消费习惯深厚。但在上海、杭州,冬天吃冷食的频次明显下降。
很多品牌今年才大规模进入华东,还没经历过完整的冬天。一个加盟商就直言:“夏天生意火爆,但冬天什么情况,心里没底。”
这意味着,未来糖水铺要么在产品结构上增加热饮、小吃甚至主食,要么就要接受冬季生意“断崖式下滑”的现实。
四、流行周期的轮回:糖水是下一个茶饮吗?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的餐饮赛道已经上演了无数次“轮回”。
2016年前后,街头是黄焖鸡米饭和沙县小吃;
2018~2021,是新茶饮的黄金期;
2022之后,新中式点心、现制酸奶、手工冰粉等品类接连走红。
糖水的走红,本质上是年轻人对奶茶的“腻”之后,寻找的新出口。它兼具甜、颜值、健康标签,又能和社交媒体形成互动传播,正好满足了“90后、00后”对消费的两大诉求:新鲜感+情绪价值。
但,所有的消费风口,都有生命周期。
茶饮品牌上市潮刚过不久,行业里已经开始出现“关店潮”;酸奶、冰粉也有过短暂火爆,但很快被新热点替代。糖水能走多远,很大程度取决于两点:
是否能在产品和场景上持续创新,而不是停留在芋圆+椰奶+桃胶的组合;
是否能跨过冬季大考,找到稳定的全年消费逻辑。
五、我的判断:热闹之后,留下来的才是真生意
总结来看,新中式糖水的扩张,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高毛利、低门槛、消费趋势契合,短期内注定热闹非凡;
挑战在于:季节性波动、同质化竞争、投资成本高,一旦市场进入饱和,淘汰会非常快。
个人判断:这波糖水潮一定会在未来两三年继续火,但最终能跑出来的不会超过三五个品牌。大多数品牌会像曾经的酸奶店、烤奶品牌一样,昙花一现。
所以,对创业者来说,糖水确实是个“能赚快钱”的好赛道,但绝对不是“躺赢”的生意。能不能从“漂亮饭”走向“长久饭”,才是真正的考验。
糖水杀向江浙沪,看似是一场甜蜜的扩张,但背后是消费升级与消费疲劳的两股力量在博弈。年轻人既想要甜,也怕糖;既想要新鲜感,也容易腻。
糖水能走多远?答案可能并不在江浙沪,而在能不能把“一碗糖水”做成“四季的日常”。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