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品牌已成为农产品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和价值"放大器"。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农业,需要从形象塑造、文化挖掘、影响力提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品牌建设的完整闭环。
在当今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品牌已成为农产品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和价值"放大器"。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农业,需要从形象塑造、文化挖掘、影响力提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品牌建设的完整闭环。
一、梳理资源禀赋,培育知名品牌体系
吉林省通过实施"吉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打造了"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吉林大米品牌价值已突破千亿元。这种品牌培育模式值得借鉴:首先要立足区域特色,对当地优质农产品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品牌培育目录。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当地通过制定《五常大米品牌保护条例》,严格规范"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使用,确保品牌公信力。
其次要构建多层次品牌体系,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矩阵架构。如浙江省丽水市打造的"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已吸纳562家农业主体加入,带动农产品平均溢价30%。最后要强化品质认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等为品牌背书。数据显示,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高出20%-300%。
二、文化内涵赋能,讲好品牌故事
农产品品牌建设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关键在于挖掘独特的文化基因。陕西洛川苹果将品牌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讲述"洛川会议"革命历史与苹果产业发展的故事,赋予产品独特的精神内涵。福建安溪铁观音则巧妙融合茶文化、侨乡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使茶叶从普通饮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文化赋能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深入挖掘农耕文明底蕴,如二十四节气农事智慧、传统农耕技艺等;二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体验活动等让文化"活起来";三是构建文化传播矩阵,利用农博会、农民丰收节等平台进行立体展示。江苏盱眙龙虾节已连续举办22届,将美食文化与民俗节庆完美结合,带动龙虾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三、创新营销渠道,拓展品牌影响半径
数字经济时代为农产品品牌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褚橙通过"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的情感营销,在电商平台创下销售奇迹;新疆尉犁县副县长何淼直播带货,两小时卖出3万件库尔勒香梨,展现了新媒体传播的巨大潜力。
渠道创新需要多管齐下:一是拥抱电商新业态,2024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突破2万亿元,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成为品牌推广新阵地;二是发展农文旅融合,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模式,将农产品销售与民宿体验相结合,实现价值倍增;三是开拓国际市场,云南咖啡通过星巴克"中国咖啡原产地计划"走向全球,品牌溢价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品牌化农产品出口价格平均比非品牌产品高出35%。
四、完善保障机制,筑牢品牌发展根基
品牌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广西横县建立茉莉花产业标准体系,制定6项国家标准,为品牌建设奠定技术基础。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同样重要,奉节脐橙通过"一果一码"实现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检测等信息。此外,要健全品牌保护机制,2024年全国查处农产品地理标志侵权案件同比增长42%,显示品牌保护任重道远。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如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建设。
五、促进共同富裕,释放品牌增值红利
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贵州修文县发展"7不够"猕猴桃品牌,带动果农人均增收1.2万元。实践中要注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广东徐闻菠萝产业通过订单农业保障农民收益;发展共享品牌,宁夏中宁枸杞产业联合体让中小农户共享品牌红利;延伸产业链条,浙江临安山核桃从原料销售转向休闲食品加工,价值提升5倍以上。数据显示,品牌化经营可使农户收入提高30%-60%。
放眼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品牌农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协同,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突破"有品质无品牌"的困境,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又要创新营销方式和服务模式,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琦琦视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