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夜,海面如镜、月光如水。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闭幕式上,璀璨星光洒满全场。来自全国各族的人们济济一堂,注视着一簇圣火的熄灭。
新华社三亚11月30日电 体育时评:和乐共融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高萌、刘邓
是夜,海面如镜、月光如水。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闭幕式上,璀璨星光洒满全场。来自全国各族的人们济济一堂,注视着一簇圣火的熄灭。
九天来,这熊熊燃烧的火焰见证了一场缤纷盛会。人们从五湖四海相聚于此,留下欢笑,传播友谊。
运动会赛场之外,有一场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入口处,有一枚春秋早期的文物——虎鸟纹青铜阳燧,“取火于日,故名阳燧”。它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最早的照日取火工具。
在中华文明时间长河的上游,先人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运用智慧与力量,为生存与生产赋予辽阔意义,并将其演化成体育、艺术、文字……写入我们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明之火不灭,辉光穿越千年。
源流相续、薪火相传,民族传统体育从历史中走来。
岩石,是时间的画布。人类最早的体育运动痕迹,早已被岩石记录。
在新疆阿勒泰,墩德布拉克岩画记录了人类滑雪追赶动物的画面,这被认为是世界上已知的有关滑雪的最早记载;在西藏阿里,鲁日朗卡岩画上狩猎人手持弓与箭,或骑马狩猎、或徒步围猎;在云南沧源与金沙江沿线,人们狩猎、舞蹈的生活情形被红色的矿石颜料留在石壁上。
我国广袤的自然地理孕育多元的文化习俗,运动会的许多项目,就来自山河湖海。押加,青藏高原上的“大象拔河”;搏克,内蒙古草原的摔跤盛事;花炮,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寨中重戏;独竹漂,贵州赤水河畔的一苇渡江;荡秋千,东北、中南、西南的悠远习俗……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带着明丽色彩,承载着我国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元素,汇聚于一场盛会。运动员们通过肢体活动,传承文化、展现自我。
通过这场运动会,就见证了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见证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多元相亲,和乐共融,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光彩夺目。
历史的根脉,在交融中被滋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因为运动会,许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再“独乐乐”。
作为押加运动的“霸主”,西藏队却在本届运动会上没能进入一项决赛。领队白玛尊珠既意外又欣慰:“押加运动整体发展了。以前别人学习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学习他们,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来自台湾的曾银生和周万春此前从未接触过射弩,为了顺利参赛,他们提前一天在现场向技术人员及其他队伍学习。
“参与比成绩更重要。关键是我们各民族的同胞能够凑到一起,团结、交流、交融,才是最重要的。”该项目副裁判长马仲华说。
参加板鞋竞速项目的哈萨克族女孩布尔兰·努尔加娜提家在新疆北屯市,那是我国离海洋最远的区域之一。
因为参加运动会,她第一次离开新疆,第一次触摸到了真实的海浪。更因为参加运动会,她见识到了“很多在新疆没见过的民族”。
在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如同繁星点缀夜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到“白浪茫茫与海连”的海岸,各族儿女在运动会的舞台上展示体育风采,更在交流交往与交融中加深了解和友谊。
和合相偕、心手相牵,向未来出发。
运动会带起的“民族风”,从海南岛吹向了更远。
民族马术中的跑马射箭项目一度走红网络,运动员们驰骋草原、雄姿英发;广东队的表演项目《同心共“竹”中国梦》惊险刺激、功力深厚,在社交媒体收获数百万点赞……有网友评论道:“民族的,世界的。看了之后觉得既激动又自豪。”
以运动会为纽带,以体育为桥梁,以文化为媒介,各族人民在共同的体验中找到了心与心的共鸣。
未来在何处?在人心向往之处。
共同的奋斗中凝聚共同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石榴籽紧密相连,不仅滋养着历史的根脉,更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在交融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每一次的相聚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新的征程。跨越山川河流,跨越时空界限,各族人民携手同行,共同追逐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天涯海角,挥手相见。(完)
来源:新华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