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年仅27岁的男子,双眼视力在一年半内持续下降、甚至一度失明。令人困惑的是,起初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很快便失去效果,并且迅速恶化。视力下降与激素耐药相继出现,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进行性视力丧失对抗激素,罕见肿瘤如何拨开迷雾?
撰文:朵朵
近日,一位年仅27岁的男子,双眼视力在一年半内持续下降、甚至一度失明。令人困惑的是,起初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很快便失去效果,并且迅速恶化。视力下降与激素耐药相继出现,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第一章:青年突遭眼疾,视力持续下滑
一名27岁男性患者,因“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1年半”前来就诊。病史始于一年半前,其右眼视力无明显诱因持续下降,最初表现为周边视野缺损,随后逐渐向中心视野蔓延。半年后,其左侧视力也开始下降。
患者于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左眼视力为20/125,右眼视力更差,仅为50厘米指数(CF 50cm)。眼底镜检查提示双侧视神经萎缩,以右侧为著。初步诊断为“视神经炎”,并开始口服泼尼松60mg/日治疗。初始治疗时患者自觉视力有所改善,但当激素减量至30mg/日时,视力再次下降。即使将剂量加回至60mg/日,视力也未见好转。在经过4个月的激素治疗后,因疗效不佳,患者转至上级医院继续治疗。
入院检查显示,患者视力极差(右眼:CF 30cm;左眼:CF 20cm)。左眼存留部分下方象限视野,右眼因视力过低无法配合完成检查。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同时,患者既往患有糖尿病,长期口服降糖药物。
初步思考: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病变位置明确指向视神经本身和/或其周边结构。
视神经病变特征表现为:视力损害从单侧起病,逐渐累及双侧;病程呈无痛性、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视神经萎缩。但常见的视神经炎通常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至少不会如此迅速地产生耐药。这提示我们,背后可能另有玄机。
第二章:抽丝剥茧,定位与鉴别诊断
面对这样一例复杂的病例,诊疗思路是怎么的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案”吧!
▌1. 病变定位在哪里?
患者最开始是单侧视力受损。如果病灶位于视交叉、视束或大脑内,初始视力受损通常会表现为双侧,如同向偏盲或双颞侧偏盲。因此,病变最可能位于视交叉之前,即单侧的视神经。
▌2. 可能是什么疾病?
双侧视神经病变的病因繁多,像一个侦探谜题,我们需要逐一排查:
营养/毒性原因:例如维生素B12缺乏和乙胺丁醇毒性。
遗传性疾病:例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颅内高压。
炎症性:如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例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或慢性感染(例如梅毒和结核病)。
视神经病变可根据时间进程(急性、亚急性、慢性)进一步分类,慢性双侧表现更倾向于压迫性、代谢性或遗传性病因(表1)。
表1:基于病程和单/双侧性的视神经病变鉴别诊断
然而,毒性/营养性视神经病变和颅内高压不太可能是致病原因,因为它们通常同时影响双眼。炎症性病因可能性较小,因为患者缺乏眼球疼痛表现且对皮质类固醇反应不佳。尽管本病例中需考虑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可能,但患者既无相关家族史,也未表现出典型的色觉障碍,使得该诊断的可能性降低。
综合来看,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最大。从单眼损害发展到双眼视力丧失暗示病变从右侧视神经生长到对侧。
首选的关键检查:
基于以上推理,增强MRI是揭开谜底的关键——能清晰显示视神经的形态以及周围结构是否有异常。同时需完善以下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因:
自身免疫抗体:水通道蛋白-4(AQP4)、MOG、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用于评估NMOSD和MOG抗体相关视神经病变。
检测线粒体DNA以排除LHON。
检查结果:
增强MRI显示:结节状硬脑膜增厚和强化包绕双侧视神经管,并伴有连续延伸至前颞叶的线性和均匀的硬脑膜强化(图1 A,B)。
其他检查:自身免疫抗体阴性、无遗传变异以及OCT显示正常眼内结果。
图1 视神经对比增强MRI
(A)冠状面视图显示双侧视神经管附近硬脑膜强化(箭头所示)。(B)轴向视图显示硬脑膜强化延伸至前颞叶(箭头所示)。
检查结果缩小了鉴别诊断范围。虽然初期的类固醇反应让人考虑到炎症,但患者缺乏全身炎症症状,加之迅速出现耐药,这使得诊断思路转向了肿瘤性病变。
推理升级:
MRI的结果将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了硬脑膜上。这种特征的强化模式可能提示“硬脑膜炎”。这意味着病变并非视神经本身,而是包裹着神经的“鞘”出了问题。
第三章:揭开最终谜底——罕见肿瘤的“完美伪装”
在本病例中,增强MRI提示“硬脑膜炎”。但病因依旧成谜,硬脑膜炎的病因同样复杂:
常见炎性病因: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HP)、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硬脑膜炎、神经结节病和IgG4相关硬脑膜炎等。
罕见炎性/系统性疾病:梅毒、结核病、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罗道病(Rosai-Dorfman disease)和Erdheim-Chester病等。
肿瘤性病因:脑膜瘤或淋巴瘤等肿瘤。
大多数情况在MRI上显示光滑弥漫的强化模式,而结节状强化模式更常见于罗道病、神经结节病和Erdheim-Chester病。患者无任何全身性症状(无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完善血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ANCA、IgG4、类风湿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Xpert MTB/RIF assay(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结果均为阴性。肺部CT也无异常。超声未见器官肿大或淋巴结病。因此,诊断常见炎症性疾病可能性较低。而硬脑膜肿瘤可表现出类似硬脑膜炎的匍匐型生长模式。
最终裁决:活检
为了明确诊断并尝试解除视神经压迫,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探查、视神经管减压术及硬脑膜活检。
术中发现:视神经在狭窄的视神经管内被坚硬的肿瘤组织紧紧包裹,由于肿瘤与神经关系极其密切,完全切除而不损伤神经几乎不可能。
病理结果(图2):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了肿瘤间质。
最终病理诊断: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脑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 Meningioma,LPRM),WHO I级。
图2 具有间质淋巴浆细胞浸润的匍匐型视神经脑膜瘤:术中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A)视神经(绿色箭头)受肿瘤(蓝色箭头)压迫,显示视神经管内的匍匐型生长模式。(B)(苏木精-伊红染色,×100倍):肿瘤间质呈现致密的淋巴浆细胞浸润(绿色箭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簇)。脑膜瘤细胞(蓝色箭头)与胶原束(嗜酸性,均质染色)交错分布。(C)(苏木精-伊红染色,×400倍):经典的脑膜瘤病理表现,可见脑膜上皮涡旋结构和极少量炎症浸润。
治疗与预后
手术完全切除是治愈LPRM的首选方法。但本例中,因为视神经管内的肿瘤完全包裹了视神经,无法完全切除。
对于未能全切的患者,放疗是标准辅助治疗,但其对LPRM亚型的疗效数据有限。
鉴于其丰富的炎症细胞浸润,有人提出免疫治疗可能有效,但这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证据。
本例患者术后接受了放疗和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治疗,但随访8个月,视力并未能恢复。表明此类疾病一旦造成严重神经损伤,其功能恢复极为困难。
讨论与启示
本例患者最终诊断为LPRM,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脑膜瘤亚型,占所有脑膜瘤的
本病例的极其特殊之处在于:肿瘤的发生部位主要在视神经管,并呈匍匐性生长包裹双侧视神经。据文献回顾,这是首次LPRM影响视神经并伴有相应症状的病例。其影像学表现与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HP)难以区分,极易误诊。
临床心得
1.警惕“不典型”的视神经炎:对于慢性进展、无痛、且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或迅速耐药的视神经病变,必须拓宽思路,考虑压迫性/浸润性病变。
2.MRI是关键侦察兵:增强MRI是评估视神经病变的基石。务必仔细观察视神经本身以及周围的脑膜、骨性结构有无异常。
3.“硬脑膜炎”影像的鉴别广:看到硬脑膜增厚强化,不要只想炎症。需将肿瘤性病变始终纳入鉴别诊断。
4.活检是金标准:当无创检查无法确诊时,应积极考虑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避免因误诊而延误治疗。
5.罕见病亦可发生:在年轻患者的罕见临床表现中,要想到LPRM这类罕见肿瘤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Zhang W, Huo J, Chen W, et al. Clinical Reasoning: A 27-Year-Old Man With Progressive Bilateral Vision Loss Resistant to Steroid Therapy. Neurology. 2025;105(3):e213897. doi:10.1212/WNL.0000000000213897
本文来源:医学界眼科频道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好艾健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