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骂战背后,其实是两边都在犯同一个错:把“自己以为的对方”当成“真实的对方”。
“在美国长大的华人,怎么一开口就被骂‘假洋鬼子’?”
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上隔三差五就能刷到。
有人吐槽,有人辩解,更多人直接开喷。
骂战背后,其实是两边都在犯同一个错:把“自己以为的对方”当成“真实的对方”。
先说个最扎心的场景。
国内网友刷到一条ABC(美籍华裔)吐槽春节买不到正宗腊肉,评论区瞬间炸锅:“矫情”“忘本”“连筷子都拿不稳”。
可转头一看,这位ABC其实年年飞广州陪奶奶包饺子,只是美国超市的腊肉确实齁咸。
误会就这么一秒钟完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两边用的“文化滤镜”不一样。
国内默认“华人就该懂中文、吃中餐、过春节”,而美国长大的孩子默认“我是美国人,只是碰巧长了一张亚洲脸”。
两套标准撞在一起,谁都看谁别扭。
再往深扒,ABC自己也难受。
中文说快了怕被笑口音,说慢了被嫌装;吃汉堡怕被说“背叛”,吃包子又被说“作秀”。
两头不靠岸,干脆闭嘴。
闭嘴的结果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被几个极端例子代表,标签越贴越牢。
有人可能想问:那怎么破?
其实真没那么复杂。
国内网友少刷两条“华人回国被宠成宝”的短视频,多看两眼ABC拍的日常:有人周末去教会蹭免费英语课,有人下班冲去华人超市抢最后一棵小白菜。
这些碎片拼起来,才是他们真实的样子。
反过来也一样。
ABC别一上来就“你们大陆人怎样”,先聊聊共同记忆:谁小时候没偷过超市的棒棒糖?
谁没被爸妈拿衣架追过?
笑点一对上,隔阂就掉一层皮。
社交媒体现在成了最大变数。
以前两边吵架得翻墙,现在一条微博就能吵到热搜。
吵得凶,也看得快。
今天骂完,明天可能就被同一个博主做的麻婆豆腐视频逗笑。
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反而给和解留了缝。
说到底,谁都不是标准答案。
国内有不会包饺子的年轻人,美国也有中文溜到飞起的程序员。
把“华人”当成一个超大号微信群,本来就有无数分群。
非要所有人统一头像统一昵称,那才是真的反人类。
下次再刷到“美籍华裔又翻车”的新闻,不妨先停三秒。
想想对面可能只是个加班到凌晨、回家煮速冻水饺的普通人。
这一秒的停顿,比一万句“同胞一家亲”都管用。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