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军教授:分娩镇痛现状分析及实施策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00:25 1

摘要: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生育友好,5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向全国医疗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

徐铭军 教授

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幸福感、安全感,促进生育友好,5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向全国医疗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到2027年,开展产科医疗服务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能够提供分娩镇痛服务。这是一个明确而任重道远的目标。

北京市助产机构椎管内分娩镇痛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各助产机构分娩镇痛率不均衡,其中81家(86.17%)常规开展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2018年、2019年、2020年1月—10月,整体椎管内分娩镇痛率分别为28.59%、35.17%、39.96%。上海市分娩镇痛的现状调查显示:2017年上海开展分娩镇痛的医院占比为75.86%,总体分娩镇痛率为37.22%。广东省分娩镇痛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的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分娩镇痛作为常规开展的单位仅过半数为61.3%。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分娩镇痛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究其原因,非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基于此,笔者对我国分娩镇痛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十大思考。

1.提升孕产妇及家属对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和受教育水平

经过多年的科普宣传,大众已对无痛分娩有所了解,但仍有部分孕妇和家属对先进的分娩镇痛技术并不知情,基本上只能被动地听从安排。对于这些人而言,是否采用分娩镇痛不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认识程度和知识普及程度决定。笔者建议在孕产健康教育门诊或在孕产健康宣教服务中,设置专职的麻醉科医师进行分娩镇痛的宣教,并采取形式丰富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诸如展板、报纸、电视、广播、科普书籍等。

2.加强产科医师和助产士对分娩镇痛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产科医师、助产士常认为椎管内阻滞镇痛会影响产程、产力、宫缩,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对这方面的使用顾虑颇多。另外,镇痛后与平常分娩的情景大相径庭,助产士需要更加精心地观察产程和宫口扩张的情况,无法按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这提示助产士要尽快适应“安静”中的分娩。这方面也需要多学科的配合与业务交流。产科医师、助产士是和产妇接触最多的群体,她们的态度是影响分娩镇痛率的重要因素。

3.麻醉科要有积极开展新业务的热情和参与意识

麻醉科医师是实施分娩镇痛的操作者和主力军,但我国分娩镇痛开展不尽如人意,多项调研数据显示第一障碍因素为麻醉科医师的人手短缺,在此基础上还存在待遇低下等问题。尽管如此,笔者认为麻醉科管理人员对分娩镇痛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开拓精神,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拓展麻醉学科的工作范畴以及对产妇人文关怀的体现。

4.建议分娩镇痛单独收费进入医保

过往分娩镇痛在我国许多省份没有收费项目或收费过低,或将其挂靠麻醉项目收费,使得部分地区开展分娩镇痛的积极性不高,也严重阻碍了该业务在全国的普及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许多省份已设立分娩镇痛专项收费项目,便于临床开展此项工作,也希望其他省份加快实现分娩镇痛的收费立项。此外,现有的收费大多是囿于舒适化医疗的自费项目,仅少部分地区将椎管内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建议未来进一步扩大范围,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的单独收费项目。

5.不同的学术观点要有机结合

不同的学术观点导致产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存在分歧,个别协会还把非药物性分娩镇痛率作为考核医院产科的指标,此举不利于椎管内分娩镇痛的普及开展,也与国际认可的观点背道而驰。事实上两者更应该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6.产科麻醉医师要勇于担当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分别于2007年和2025年成立了产科麻醉学组,两个学组成员所在的医疗机构和产科麻醉培训基地的医院应有计划地到基层医院进行公益性的技术支持活动。尤其是我国的西部地区,鼓励以专科麻醉优势带动我国分娩镇痛率和镇痛质量的提升。CSA产科麻醉学组2016年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版)》,2019年更新该专家共识,共识明确了分娩镇痛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流程及管理要点,推动了全国分娩镇痛的普及和标准化。2025年姚尚龙教授牵头制定发布了《椎管内分娩镇痛实施规范》的团体标准,将推动我国分娩镇痛事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7.充分利用现代通讯设施进行分娩镇痛的宣传与服务,加强与产妇的前期沟通

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医师、助产士与孕产妇建立了一系列的微信群,比如“天使群-产前”等,通过微信群长期保持联系,宣传分娩镇痛,并为孕妇答疑解惑。将宣教工作关口前移,使得孕妇住院后,入产房前就与医护有了密切的沟通和联系。

8.提高分娩镇痛质量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分娩镇痛率从不足1%提升到近3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借着国家大力倡导分娩镇痛的东风,麻醉科医师任重道远,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提高分娩镇痛的质量,让我国产妇真正体会到现代科技给她们带来的人文关怀——“不痛并快乐地分娩”,这样才能使得分娩镇痛事业不断地发扬光大。

9‌.研发新技术、新设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普遍在欧美实行,期间经过多次技术及设备的革新。历史证明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但仍有提升的空间,要继续研发新药、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分娩镇痛的效果和质量。相信每一次创新都会在临床上有质的飞跃,提升镇痛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让操作和应用更便捷。

10.政策的支持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是开展好分娩镇痛的重要决定因素

推广分娩镇痛技术,提升孕产妇就医体验,是医疗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公立医院分娩镇痛工作开展得尚不理想,主要是非技术因素占主导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针对椎管内分娩镇痛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全面推进分娩镇痛工作的通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我们应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建议优先在妇幼专科医院大力推动并普及分娩镇痛服务。通过妇幼专科医院积累经验、建立规范并培养人才,进而将成熟的分娩镇痛理念和技术逐步推广至各类综合医院。这一路径旨在最终惠及全国广大孕产妇,提供更加人性化、人文关怀的分娩服务,为提升人口出生率创造更有利的医疗环境。

来源:萌系盟AwbC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