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中国科学界,何祚庥院士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备受争议的人物。然而,只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与贡献,便能清晰地认识到,何祚庥院士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那些对他的攻击,实则是部分民粹人士的无端之举。
在当代中国科学界,何祚庥院士是一位极具影响力且备受争议的人物。然而,只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与贡献,便能清晰地认识到,何祚庥院士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那些对他的攻击,实则是部分民粹人士的无端之举。
何祚庥院士的爱国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早在青年时期,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年轻的何祚庥面临着“献身科学还是献身革命”的抉择 。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科研条件匮乏,“科学救国”看似遥不可及。但何祚庥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去追求学术上的安稳发展,而是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在清华园时,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传播进步思想的壁报社《新报》,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在那危险的年代,加入共产党意味着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可何祚庥毫不退缩,这份勇气和担当,正是他爱国精神的有力证明。
新中国成立后,何祚庥院士在科研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中国两弹研制的参与者之一,更在长期科研生涯中取得六十项重大自然科学成就。他作为组织上信得过的人,个人还直接为国家推荐了180多位原本“出身有问题”的科学家参加“两弹一星”科研工作。
截图
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深耕不辍,在弱相互作用、双重色散关系、层子模型等研究中都有开创性贡献,还曾在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宇宙论等多个分支领域提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观点。他将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的科研事业,用一项项实打实的科研成果,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保障国家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如果这都不算爱国,那怎样才是爱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院士,却屡遭部分人的攻击。这些攻击者,往往打着看似“爱国”的旗号,实则是不折不扣的民粹人士。要认清他们的本质,首先要明确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核心区别:从价值导向看,爱国主义是建设性的,始终以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为目标,愿意正视问题并助力解决;民粹主义则是破坏性的,习惯用极端言论煽动情绪,无视客观事实,甚至为了迎合片面诉求阻碍社会进步。从认知层面看,爱国主义源于真正的自信,既认可国家成就,也不回避发展中的不足,相信通过理性努力能弥补差距;民粹主义则是妄自狂大的,盲目夸大优势、掩盖问题,听不得任何理性批评,将“唱赞歌”等同于爱国,将“提问题”污名化为抹黑。
何祚庥院士恰恰是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他始终让自己保持清醒,也希望引导公众保持清醒。比如在科技发展方面,他指出中国在基础研究质量上与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存在差距,尤其是先进医疗设备自主研发领域仍需努力 。这本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目的是让大家认清现状、找准方向,激励国家在科研上继续奋进。但民粹人士却将其解读为“抹黑中国科技成就”,指责他“对国家不忠” 。他们用极端片面的思维方式,将“正视不足”与“不爱国”画等号,企图用情绪掩盖事实,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国家进步,反而会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步伐。
在中医问题上,何祚庥院士也遭受了不少误解和攻击 。有人歪曲他“反中医”,可事实上,他只是在学术探讨中秉持科学理性态度,主张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推动中医创新发展。何祚庥对中医有很大包容的看法。陈独秀曾说中医“1%的精华都没有”,而何祚庥则将其提升了10倍,认为中医有10%的精华。在何祚庥看来,这是一种善意的评价,然而,他的这种善意却被有些人解读成了恶意。在屠呦呦时代,为寻找治疗痢疾的办法,全国团队从中医土方中筛选了4万多个方子,最终仅一例成功;若按此比例推算,中医似乎只有1/40000是精华,不过这种计算方法并不完全正确。而那些攻击者,将中医问题强行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不允许任何理性质疑和讨论,一旦有人提出不同观点,就扣上“不爱国”“背叛民族”的帽子。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容不得半点自我反思,与真正的爱国精神南辕北辙。
还有一些攻击何祚庥院士的人,长期秉持极左观念,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认为改革开放“便宜了资本家” 。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这些人无视现实,固执地坚持错误观点,甚至借此攻击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其行为本质上是在破坏国家发展大局,与爱国主义的建设性内核完全相悖。
何祚庥院士用一生践行着爱国精神:投身革命时为国家前途挺身而出,钻研科研时用六十项成果助力国家强大,面对问题时以清醒认知引导社会理性。他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于事实、着眼于未来的实际行动。而那些攻击他的民粹人士,不过是被极端情绪左右,打着“爱国”幌子的破坏者。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尊重何祚庥院士这样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警惕民粹主义思想的侵蚀,不被毫无根据的攻击言论误导,用真正的自信和建设性行动,助力国家更好地发展。
何祚庥院士
1.与邓稼先合作提出β衰变的n次禁戒跃迁的理论,为主要作者。
2. 与朱洪元、冼鼎昌、陈中谟等人合作进行有关V-A弱相互作用理论的物理效应的研究 。
3. 与朱洪元等人合作进行关于μ⁻轻子的辐射俘获、μ⁻粒子在极化核中俘获选择法则的研究 。
4. 与朱洪元、冼鼎昌等人合作由双重色散关系推导低能π-π散射振幅的积分方程,指出B(C, 和D13EC/F)17推导的相应方程有严重的发散困难 ,为第一作者。
5. 参加原子弹理论研究,涉及原子弹的“点火”问题 。
6. 研究了原子弹高温、高压、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问题 。
7. 研究原子弹高温、高密度下辐射平均自由程问题 。
8. 作为氢弹理论研究的早期开拓者之一,研究氢弹的材料以及相应的爆炸机理 。
9. 研究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氢弹所应满足的流体力学方程等重要问题 。
10. 参加层子模型的工作,在层子模型的物理图象和物理效应方面提出很多想法 。
11. 与黄涛、张肇西等人共同在束缚态场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包含或仅包含复合粒子在内的量子场论的新体系 。
12. 利用新建立的量子场论体系导出了单重色散关系,PCAC,VMD等轻子和重子的场流关系等 。
13. 建立了复合场论的微扰论并且讨论了与此有关的重整化、红外发散和规范不变性等理论问题 。
14. 与庆承瑞教授合作提出一种双电荷交换反应的新的机制,并指出它和双β⁻衰变的关系 。
15. 指出在通过测量氚的β⁻谱来确定中微子质量时,分子原子效应不可忽略,必须采用氚原子束作为放射源 。
16. 与庆承瑞较早关注有质量的中微子在宇宙论中的作用,指出一个平坦的宇宙所能容纳的全部中微子质量的总和不超过30ev 。
17. 与庆承瑞、高崇寿教授合作,提出云南站事例只能用一个新的重粒子来解释,这一重粒子可能是暗物质的候选者 。
18. 积极倡导和推动了L3+C实验组的工作,成为利用大探测器并同时从事宇宙线研究的第一个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实验项目 。
19. 与张宗烨、余友文、庆承瑞合作研究如何寻找两个ω-重子组成的(ω-ω-)0+新的超核。
20. 多次介入我国高能物理、宇宙线物理如高能加速器研制、相应探测器研制等方案的讨论和研究,对我国发展高能物理起了积极作用 。
21. 1958年-1960年,对弱相互作用,特别是μ俘获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选择法则 。
22. 对双重色散关系特别是对r-s相互作用问题作了许多研究,首先提出Chew-Mandelstam推导的方程有严重错误 。
23. 1970年到1974年,与黄涛、张肇西等人共同改造复合粒子量子场论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层子模型,首次构造包含多种相等价的包含复合粒子在内的S-矩阵,为复合粒子的“场”的描述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
24. 1975年到1980年致力于将复合粒子量子场论应用到原子、原子核、强子等复合粒子体系 。
25. 指出中国元气说是一种以连续形态的物质来解释物质始源的学说,是近代科学中“场”的概念的滥觞,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元气”与量子场概念的关联 。
26. 1959年10月,与周光召合作发表《检验介子散射过程是否存在p态共振的一个实验方法的建议》 。
27. 1961年5月,与王佩合作发表《关于m介子和电子在质子上的散射》 。
28. 1966年2月,发表《“亚基本粒子”的电荷和矢量介子的电磁衰变》 。
29. 积极倡导和推动了L3+C实验组的工作,成为利用大探测器并同时从事宇宙线研究的第一个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合作实验项目 。
30. 与张宗烨、余友文、庆承瑞合作研究如何寻找两个Ω-重子组成的(Ω-Ω-)0+新的超核 。
31. 20世纪60年代,和方守贤、陈森玉等人积极倡导高能、强流质子加速器生产核燃料的研究,对后来用强流加速器对核废料嬗变等研究产生影响 。
32. 多次介入我国高能加速器研制、相应探测器研制等方案的讨论和研究,为我国高能物理发展提供重要建议 。
33. 何祚庥参与讨论了如何用在日内瓦的L3型粒子探测器于宇宙线的探测等问题 。
34. 较早关注有质量的中微子在宇宙论中的作用,指出一个平坦的宇宙所能容纳的全部中微子质量的总和不超过30ev 。
35. 与庆承瑞、高崇寿教授合作,提出云南站事例只能用一个新的重粒子来解释,这一重粒子可能是暗物质的候选者 。
36. 指出在通过测量氚的β⁻谱来确定中微子质量时,分子原子效应不可忽略,必须采用氚原子束作为放射源 。
37. 与庆承瑞合作提出一种双电荷交换反应的新的机制,并指出它和双β⁻衰变的关系 。
38. 建立了复合场论的微扰论并且讨论了与此有关的重整化、红外发散和规范不变性等理论问题 。
39. 利用新建立的量子场论体系导出了单重色散关系,PCAC,VMD等轻子和重子的场流关系等 。
40. 作为《物理》杂志第一任主编,为推动物理学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何祚庥院士的另外一些重要成果:
41. 1960年后,与黄祖洽、于敏共同承担从理论上预先研究氢弹机制的任务 。
42. 1970年到1980年,何祚庥对中国的古代元气学说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指出中国元气说是一种以连续形态的物质来解释物质始源的学说,是近代科学中“场”的概念的滥觞,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元气”与量子场概念的关联 。
43. 1980年起,关注于中微子质量问题,撰写了一系列论文。
44. 后来和多人合作,致力于冷暗物质研究,如在云南宇宙射线观测站所观察到的宇宙射线中奇异事件的重新解释 。
45. 与他人合作在宇宙射线中探索新的重粒子 。
46. 和丁肇中所领导的L3研究组合作找寻一种长寿命带电的重粒子 。
47. 1997年,出版《量子复合场论的哲学思考》,是从理念从事哲学、科学方法研究的论文集萃 。
48. 1953年3月,发表了《保卫列宁关于运动的学说》 。
49. 1956年2月,与邓稼先合作发表《β-中微子角关联,β-角关联和β-能谱因子》 ,为第一作者。
50. 1966年2月,发表《“亚基本粒子”的电荷和矢量介子的电磁衰变》 。
51. 1975年6月,发表《THE MATERIALISTIC THEORY OF YUAN CH’I——ONE OF THE BRILLIANT PHILOSOPHICAL IDEAS OF THE LEGALIST SCHOOL》 。
52. 1977年6月,发表《ON AN EXPERIMENTAL SUGGESTION TO TEST THE PROBLEM OF“HIDDEN PARAMETERS”IN QUANTUM THEORY》 。
53. 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层子模型”的研究,该模型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与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凭借层子模型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54. 1978年,参与成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 。
55. 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
56. 1985年,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研究生 。
57. 1993年起,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
58. 何祚庥出任《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主编,对推动物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59.何祚庥参与了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核能系统研发,为主要研发人员。
60.并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了1956年的《b-中微子角关联,b-¡角关联和b-能谱因子》等重量级学术著作。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