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渔业丰收的季节,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鲜香四溢的威海海鲜。威海海鲜的好品牌是如何走向全国的?前几日,“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一条海洋食品产业链向我们徐徐铺展开来。
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
又到渔业丰收的季节,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鲜香四溢的威海海鲜。威海海鲜的好品牌是如何走向全国的?前几日,“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威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一条海洋食品产业链向我们徐徐铺展开来。
好的产品会说话,对于海洋食品来说,保鲜是关键,冷链是命脉。在威海模式的体系中,水产品仓储和流通等设施建设相当完善,与京东、顺丰共建冷链物流基地、智慧仓储,冷链物流成本下降超50%,有效提升供应链竞争力。从捕捞养殖到精深加工,从冷链革命到数字营销,威海海洋食品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迸发着强劲动能,并悄然回答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好产品走不出来?从产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实才是最漫长、最昂贵的一公里。
在这些背后,离不开多项给力政策的支持,才能让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数据在产业链各环节高效流动。海洋食品产业链是威海市重点培育的十条优势产业链之一,科技上,“行业龙头+研发机构+装备企业”联合攻关,打造海洋产业创新联盟,让企业能专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沉淀“科技硬实力”;“养殖户承贷+省农担担保+银行提供授信”的金融支持方案,“海带鲍鱼贷”护航产业提质增效。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实实在在解决着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给了威海海鲜“鲜”行一步的真正底气。
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威海刺参、荣成海带、乳山牡蛎等公共品牌漂洋过海,卖到了美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线上线下齐发力、国内国际双线并进地开拓着市场。在“威海海鲜”整体区域品牌的统领下,好当家、海之宝、宇王、蓝越等N个企业品牌不再单打独斗,深度整合成为“1+3+N”渔业品牌体系,成为背靠区域品牌“大树”好乘凉的一张共荣共生的网。区域品牌托举、公用品牌支撑、企业品牌突围,威海海鲜让“地方特产”不止于“特产”,链接起“区域特色”与“全域市场”,升级为全国乃至全球认可的“硬通货”。
聚链成群、能级提升,“全域一盘棋”的威海海洋食品品牌体系的构建,让产业链企业受益无穷。在发布会上,威海交出了海洋食品产业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全市海洋食品产业链规上企业营收突破218.91亿元。乳山牡蛎品牌价值193.85亿元,居行业榜首,威海刺参品牌价值持续攀升至60亿元以上。14个国字号荣誉与39个地理标志产品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走遍四海,鲜在威海”的生动图景。从“靠海吃海”迈向“养海兴海”,从“单一产品生产”走向“产业集群发展”,威海用一条“链”,把海洋从自然的馈赠变成了经济的引擎,这条融合上下游环节的现代化海洋食品产业链,激活着海洋经济的新质生产力,锻造出熠熠生辉的海洋食品“黄金名片”。山东威海的海鲜“链”术,或许能为更多传统产业地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份生动的参考答案。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