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人的世界里,事儿就是那么个事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看很多东西,觉得现在这样也没啥特别理由,就好像天生就该是这样似的。
【【前言】】
在大人的世界里,事儿就是那么个事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看很多东西,觉得现在这样也没啥特别理由,就好像天生就该是这样似的。
但在小孩子的眼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刚来到这世上没多久,对周围所有东西都感到新奇。为啥太阳会从东边冒出来?又为啥要跑到西边躲起来?还有啊,为啥每个人都要有爸爸妈妈呢?
孩子天生爱琢磨这世界,所以很多事儿上,他们总能蹦出些让人惊讶的新点子。
儒学大家朱熹有一回在课堂上,突然问自己学生们一个问题:大伙儿平时买物件为啥总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碰到这个问题,朱熹有个十岁的弟子,突然蹦出个谁都没猜到的回答,你猜他咋说的?
【【朱熹教学】】
1181年那会儿,中国是南宋时期,中原地方打得不可开交,朝廷里坏人掌权。朱熹这个大儒呢,因为在朝廷里老被人排挤,干脆就不干了,辞了官回到老家,当起了教书的老师。
尽管住在偏远的山里,朱熹常因为大宋的羸弱而自己无能为力感到心里难受,但每次一看到学堂里那些小孩子,他心里头的烦心事就会减去不少。
小孩子嘛,通常对读书认字没那么感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就算朱熹老师能把课上得活泼有趣,也还是会有小朋友分心走神。
有次朱熹在聊起两小儿争论太阳那事儿时,他注意到,教室里头居然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没在专心听他讲,反而是这儿瞅瞅,那儿看看,跟旁边的同学小声嘀咕呢。
在朱熹讲课的时候,碰到这种场面头一回,他顺着学生们的眼神望去,这才弄明白咋回事儿。
有个漂亮的年轻姑娘,手里拎着个竹篮子,从教室外面走过,一下子就把那些走神的学生们的眼神给拽过去了。
都成了念书的人了,咋还直勾勾地盯着一个姑娘瞧呢?朱熹心里有点不高兴,但转念一想,学生们年纪都不大,于是他就轻轻地咳了一声,把大家的眼光都给拽回来了。
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课上行为不雅后,一下子都清醒了,全都红着脸,惭愧地低下头,不好意思瞧站在讲台前的老师。
朱熹瞅见学生们都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就没再多唠叨。他转而向学生们抛出了个问题:“你们猜猜看,刚才那位拎着竹篮子走过去的大姐,是打算去哪儿呢?”
学生们一听朱熹提的问题,全都愣住了,不是因为答不上来,而是心里犯嘀咕,不明白老师咋会提这么个问题。
但还是有个胆大的学生抢先回答了,说那女子可能是要回自个儿家。接着,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口,有的猜她是去田里干活,有的说她去给地里劳作的家人送饭,还有的觉得她可能是出门买东西去了。
最后,学生们一番商量后,都觉得那个女的最有可能是去买东西了。
【【“买东西”】】
就在这时,朱熹提出了另外一个疑问:“为啥大伙儿都说她是去‘买东西’,而不是去‘买南北’呢?”
听完老师的话,学生们起初都被这话逗笑了,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但没过多久,他们就琢磨过味儿来了,心里犯起了嘀咕:为啥买东西要叫买东西呢,“东西”这俩字的意思和买的那些物品根本就不一样嘛。
学生们都想破了脑袋,小脸憋得通红通红的,有的急得直揪头发,好像要把头皮都扯下来似的。朱熹望着这群学生,嘴角不禁上扬,心想:这才是真正求知的人在找不到答案时的模样嘛。
就在这时,班里有个学生猛地站了起来,说他有另外一个想法,但不确定对不对。朱熹一瞧,哟,站出来说话的竟是班里年纪最小的那位学生。
接着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好让大家伙一起听听,那个学生就开口了,他觉得“买东西”这个词,是从“五行”的理论里来的。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东方代表木,西方代表金,南方代表火,北方代表水。那位女士买东西时,手里拎着一个竹篮子。这竹篮子啊,装水可不行,水会漏掉;装土也不行,土会从缝隙里掉出来;装火就更别想了,火根本没法装,而且竹篮子一靠近火就会被烧掉。
这样看来,能用的类别就剩金和木了,它们又刚好代表东边和西边,因此大家就把买东西说成“买东西”。
朱熹听完之后,不由得放声大笑。但他笑的原因,并非因为这学生答对了问题,而是觉得这学生特别机灵。在众人都一头雾水的时候,他居然能想到拿五行那一套来解释“买东西”这词儿的由来。
虽然这事儿有点儿勉强,但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况且自己也不是那种老顽固,不会因为这点事儿就瞧不上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个才十岁的小孩儿来说,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
夸了那位学生几句后,朱熹就在课堂上聊起了为啥“东西”会被叫做“东西”。
【【春秋与东西】】
首先,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买东西”里的“东西”,其实跟春秋的用法挺像。一年不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嘛,大家有时候也会拿这四个季节来代表一年。
不过春夏秋冬这四个字确实有点长,用起来挺费劲的。所以有人就开始想办法把它简化,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春秋俩字。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用春秋来代表一整年了。
后来,多亏了孔老夫子的那本《春秋》,春秋这个词儿就多了一层含义,变成了代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以前啊,人们买东西都是从各个方向汇集来的,都是通过商人们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地做生意给凑到一起的。就像说春秋四季一样,那时候也常用东南西北来指代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慢慢地,这个过程跟春秋变换似的,时间一长,大家就觉得麻烦了,干脆就直接用“东西”来代表那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商品了。
但跟春秋那会儿不同的是,东西这个词儿没像其他词儿那样意外地成了个专有名词。后来吧,它的用处就一点点变广了,不光是说商品了,啥物件儿都能用它来称呼。
【【东西市场】】
说起东西这个词,还有种说法挺有意思。据说在汉朝那会儿,社会规矩特别多,管得严,跟宋朝不一样。宋朝时候,人们能随便去哪儿买东西,汉朝可就没那么自由了。
汉朝那时候,政府有规定,要是想摆摊卖东西,就得去长安城的东边或西边,因此,老百姓想买东西,也只能跑东市或西市去。
这个老规矩一直传到了唐朝,那时候的长安城,买东西都得去东市或者西市,几百上千年来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久而久之,人们就开始用“东西”来叫物品了。
朱熹生活在宋朝那会儿,国家虽说在打仗和外交上不太行,但经济上可是相当繁荣。那时候,对做买卖没啥太多限制,到处都能开张做生意。
不过呢,一个已经用了好几百年的叫法,改起来确实挺费劲儿的,所以“买东西”这个词儿,就这么一直沿用下来了。
尽管这个理由听起来比之前的问题更有说服力,但仍有人不太买账。早在清朝时期,有位学者就深入探究过这事儿,最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他的研究发现,“买东西”这个说法其实是从汉朝传下来的,但跟汉朝的坊市制度没啥大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朝那会儿,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两个国都——长安和洛阳。
这两座城市,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做买卖的商人们,在经营生意的过程中,老得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来回奔波。时间一长,就有了“买东西”这一说法。
按照这种说法,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挺像的看法,就是说咱们平时说的买东西,那个“东西”啊,并不是指长安和洛阳这两个京城,而是说的是西边和东边。
古代时候,东西方交流挺少的,主要就是靠做买卖连在一块儿。所以在那些东西方贸易做得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就开始说“买东西”这个词,后来这个词就传遍了整个中国。
【【五行之说】】
关于买东西这个说法,大家有很多猜测,可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找到一个准确的解释。没想到一年前,有个十岁的小孩,就凭着自己学的那些知识,找出了一个理由,真是让人佩服。
这个十岁小孩讲的五行理论,其实挺有道理的。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古代中国的房子大多都盖得坐南朝北,为的就是通风和采光好。
这种建筑规划,意味着一开始市场就得建在城市的东头或西头。在东边的市场呢,因为木头代表活力嘛,所以东边市场大多是餐馆啊、卖布匹的啊这些,挺有都市味儿的地方。
西市那边的金属物品,带着点狠劲儿,因此这儿大多是些干重活的家伙什儿。像农具啊,铁匠铺这类费大力气的,甚至带点危险性的工作,都集中在这儿。
不管是金木水火土的理论,还是其他各种讲法,它们里头都藏着些门道。朱熹问学生这个问题,就是不想让他们被那些老一套的规矩给框死了,别把这些当成理所当然,得敢于琢磨。你想啊,就连平时说的“买东西”这么个小事儿,都能琢磨出这么多道理来,别的事儿那不更得好好想想嘛?
到头了,这事儿就算结束了。你得明白,就是说这事儿已经过去了,咱们得往前看。别老揪着不放,得换个新方向,继续前进。也别加啥没必要的东西,就直白点,说完了事儿。重点还是那些,名字啊、时间啊,这些都不变。字数也差不多,就是换个方式说说,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这事儿彻底翻篇了。
来源:开拓客dlA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