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在广东省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45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从昔日蛇口惊天动地的开山炮响,到如今前海自贸区的蓬勃兴盛,“改革开放”四个大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中。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联合直新闻推出《名人名家看深圳》特别策划,以国际化视角解码特区发展密码。今天,我们对话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库恩。
这位“中国老朋友”眼中
深圳是座“世界城市”
罗伯特・库恩与中国的渊源颇深。自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国100多个城市与乡村;他创办的库恩基金会长期关注中国政策,出版多本客观介绍中国发展理念的书籍;其制作的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更是斩获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2018年,库恩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成为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美国人。
早在2008年,库恩便在《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一书中,系统梳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而深圳经济特区作为重要样本,在书中占据了不小篇幅。
“虽然我上一次去深圳已是好几年前,但做研究时,我一直密切留意它的发展。” 库恩直言,他愿将深圳称为“世界城市”,因为这座城市具备全世界都需借鉴的发展特征:“高科技、设计、面向未来的产业比如金融科技,还有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世界级公司,以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商比亚迪。这些标志性成果都说明,深圳代表了中国改革的高峰。”
库恩解码深圳持续发展的秘诀:
吸引敢闯敢试的人才
五年前,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库恩也曾接受了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的采访,当时他表示,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国际都市,最重要的是它在起步时是“一张可以任意书写的白纸”。但如今的深圳,显然已经不再是“白纸”,却仍在快速发展和增长,库恩解码这背后的动力是“人才吸引力”。
“深圳代表着开放的机会,是在从中国14亿人口中汲取人才。”库恩笑称自己的表述或许有些夸张,但事实清晰可见:“那些愿意冒险、想寻求创业机会、参与高科技或设计理念的人,会主动来到深圳。现在的深圳汇聚了中国各地敢于冒险的人才,他们通常有更高的成就、更高的教育水平,也愿意创业,这样的趋势一直在延续。”
在库恩看来,深圳创新、开放的城市基因,对具有“冒险家”气质的企业家格外有吸引力。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策规划效能不断提升,这座城市成了中国新生代企业家的乐园。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企业从深圳起步,短短数年便链接全国资源、走向世界,将深圳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深深嵌入全球版图。
“如果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深圳与中国大多数地方的差距很大,当时其他城市水平较低。”库恩补充道,“现在深圳固然更上一层楼,但青岛、成都、重庆、南京等城市也各有优势,这说明深圳的成功,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发展。”
库恩:全球多地参考深圳经验
打造活跃创业环境
长期以来,库恩对发展这个议题颇有兴趣,在全球多地的发展路径中,他能窥见深圳的“基因”。库恩坦言,各个国家的历史、体制、政策各不相同,很难说有哪个地方“完全借鉴”了深圳的发展经验,但不少地方呈现出相似特征,遵循着深圳早期开创的发展原则。
“比如印度的班加罗尔,是一个科技中心,创业氛围非常活跃;以色列则被称为‘创业之国’,尽管国家很小,大约只有深圳一半大,但它的教育实力很强,创业环境也很好。”库恩强调,这两个例子并非与深圳经验完全匹配,但核心逻辑相通,“就是能营造出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
记者手记:我和库恩
一段横跨太平洋的“中美忘年交”
我与罗伯特·库恩的缘分,始于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当时为制作《深圳为什么行》系列专访,我尝试联系这位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未曾想,这次采访竟成了我们长达五年“忘年交”“跨国交”的开端。
这五年里,新冠疫情阻挡了罗伯特来中国走访调研的脚步,我也从未有机会在线下与他见面,但会在每年中国两会召开时,或者是中共二十大这样的重要节点,将越洋电话拨向纽约。作为记者,我能清晰感受到,这些年罗伯特始终在密切研究中国,并用平衡、客观的外部视角观察着中国的每一步发展。
从“特朗普1.0”时期,到拜登的四年执政,再到特朗普重返白宫,五年间,中美关系历经起伏,但我们这对横跨太平洋的中美好友,始终以采访为纽带保持交流。我会跟他说说中国的新鲜事儿,问问美国的日常情况,他会分享自己正在做的研究、撰写的新书,也好奇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时不时还会“请教”一两句中文。到后来,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采访了,更像是两个普通朋友之间的坦诚聊天。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是今年3月,当时特朗普刚刚当上美国总统不久,我问罗伯特,对未来中美关系有怎样的展望,他在理性分析后感慨,“我不奢望中美能够回到10年前的辉煌时光,但依然希望在我头发掉光、你的头发灰白之前,中美关系能够回到过去”。
当下的中美关系,依然面临着不少考验,地缘政治的博弈、认知差异的鸿沟,时常让两国关系的走向牵动人心。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越能体会到,人文交流就像两国之间一条柔软却坚韧的纽带,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藏在每一次跨越山海的对话里;没有响亮的口号,却落在两个普通人对彼此国家的好奇与理解中。就像我和罗伯特,我们这段友谊正是万千中美人文交流中,一段普通却珍贵的注脚。
来源:直新闻